劉希夷長眠之地——夷園

劉希夷墓去世以後,被葬於汝州風穴寺山門東側,背依龍山,面朝黃虎山,人稱“

夷園”。

唐時,劉希夷墓前種有柏樹。千年後,樹高近三丈,一株四人方可合抱,樹莖分三枝,故稱“三柱香”。另一株需五人合抱,樹蔭面積百多平方,狀如巨傘,故稱“一蓬傘”。可惜,解放前遭毀。

清初,劉希夷墓因年久失修,僅剩一個土丘。清雍正七年(1729年),汝州文人用青石將劉墓重砌,周圍植松柏,並立碑石。劉希夷墓成為汝州一大文化景觀。光緒二十四年(1898),州署在墓周用青磚砌成長寬各5米,高2米的透花圍牆,臨路闢圓券門,門口仍立雍正十年所刻碑石。

“文革”時,劉希夷之墓被平。至1980年前後,劉希夷墓僅剩一塊清光緒年間開封人士——馮承志父子撰文的石碑,以及半塊殘碑。

1984年,在張紹文等24位知名人士倡議下,原臨汝縣人大常委會於同年6月14日第22次會議通過,縣財政撥專款5萬元,於1985年建紀念堂廂房各5間,大門一個,門額請張紹文先生書丹“夷園”之名,並刻墓碑一塊立於墓前。但好景不長,沒過多久,因管理不善,5間紀念堂竟被山火焚燬。

1994年,風穴寺文管所砌園林式圍牆近400米,1998年重建紀念堂5間,又將一對清代石獅移立門前。1999年秋,用青石重砌圓形墓冢,高一米,直徑為2.9米,象徵劉希夷享年29週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