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普通話之鄉」在河北!這個地方普通話爲什麼講的這麼好?!

灤平人說話音準分明

字正腔圓

發音標準

沒有北京話那樣的過度捲舌音

也沒有吃字現象

語調沒有尾音

直接!清晰!明確!

為什麼!?

中國“普通話之鄉”在河北!這個地方普通話為什麼講的這麼好?!





中國“普通話之鄉”在河北!這個地方普通話為什麼講的這麼好?!


所謂“普通話”,就是一種帶有“普遍”、“通用”性質的語言,是指“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方言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白話文文獻為語法規範的現代漢民族共同語”。它是以客觀語言為基礎,綜合考慮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因素,由國家及其相關機構以法規形式頒佈的規範性通用語言。這種規範性通用語言一經形成,要作為國家官方語言加以應用和推廣。


中國“普通話之鄉”在河北!這個地方普通話為什麼講的這麼好?!


滿清入主中原以後,推廣使用的是“滿洲”人學講的“北京話”,這種“北京話”,摒棄了老北京話中許多比較難以發出的聲音,比如捲舌音、兒化音、入聲字,同時又矯正了滿洲人說漢語時候所發出的一些與老北京話距離較大的語音,進而形成了大清朝宮廷推廣的新的北京話。這就是清代的北京官話,民國時期稱為“國語”,新中國普通話的前身。新中國的普通話,由“北京官話”發展而來。灤平毗鄰首都北京,語言上處於北方方言核心區域。


中國“普通話之鄉”在河北!這個地方普通話為什麼講的這麼好?!


首先更為重要的是:發生於明朝朱棣年間的兩次“山後”大移民,使得當時的灤平境內變成了“歐脫地”(無人區),形成了近兩百年的歷史斷層。


中國“普通話之鄉”在河北!這個地方普通話為什麼講的這麼好?!


其次是直到大清國入主北京,“隨龍入關”的王公貴胄和有功八旗官兵,奉旨來到古北口外圈地立樁,建立“皇莊”、“王莊”和“旗莊”,灤平境內才有村落漸次形成,這也就是歷史上所記載的清朝圈地立樁,圈地立樁後,來耕種的都是各莊派來的皇城內的人員和家眷,侍人、家兵等人,他們都講的是當時的官話,這時灤平境內才有了人群居住,也正因為這樣,灤平的地名大多都是滿語和兵營名稱,如:東紅旗、白旗、西紅旗、西白旗、藍旗、哈巴沁、虎什哈、巴克什營、還有頭營、二營、三營等等,這就形成了灤平的各個村落雛形,這就逐漸形成了灤平現在的各個大小村莊。


中國“普通話之鄉”在河北!這個地方普通話為什麼講的這麼好?!


第三是當時為滿足皇帝北巡“肄武綏蕃”的需要,灤平境內開闢了多條御道、修建了9處皇家行宮(在灤平修建了巴克什營行宮、兩間房、長山峪、安子嶺、王家營、華育溝、喀喇河屯等御路沿線修了行宮,為了北上木蘭圍場狩獵還在興洲和藍旗修建了行宮)因為行宮裡的侍人,都是講當時官話的人、設立了官方驛站。這些莊園、御道(灤平境內有5條御道,第一條出古北口過十八盤至安純溝,向西行經虎什哈、豐寧至內蒙古多倫;第二條出古北口過偏嶺至張百灣東北行,經金溝屯、紅旗之後,逆伊遜河而上,經隆化至木蘭圍場;第三條出古北口逆潮河而行,經虎什哈、豐寧直達內蒙古中部;第四條出古北口過兩間房,再經青石樑、長山峪、王營子、付營子、陳柵子、然後繼續東行至承德,繼而前往木蘭圍場;第五條出古北口,經巴克什營、兩間房、鞍子嶺、王營子、付營子、陳柵子、灤河鎮,向北經大、小三岔口,再經過今小營,沿伊遜河北上,然後進入木蘭圍場;)、行宮、驛站的形成,構成了灤平境內人口分佈的基本空間框架。行政管轄方面,他們歸屬於朝廷直屬的喀喇河屯廳,其中皇糧莊頭由朝廷內務府直接管理。正因為如此,朝廷與地方以及地方各莊園、驛站之間的交流聯絡,通用的都是朝廷大力推廣的“北京官話”,灤平成為了北京官話(“早期普通話”)普及、推廣的先行區。


中國“普通話之鄉”在河北!這個地方普通話為什麼講的這麼好?!


第四是承德避暑山莊是清朝皇帝行宮,所以承德當時推行官話也早,在清朝光緒三十三年在熱河學堂學習官話的卒業文憑,熱河學堂為馬營子鄉許清浦頒發的“熱河官話字母拼寫卒業文憑”,清朝極力推廣的官話也就是現在普通話的前身,這張卒業文憑也成為了我縣最早學習普通話的歷史依據。


中國“普通話之鄉”在河北!這個地方普通話為什麼講的這麼好?!



從那時候起,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灤平人,所講語言既沒有地方土著民族語言傳統的傳承,又很少受到北京土語和純粹東北話的影響,猶如一盤被“消磁”的“空白帶”,一開始就以“北京官話”為通用語言在官民之間進行交流,重新“書寫”在這張“空白磁帶”上,即便是後來從山東等地移居過來的“外來”人口,因受到灤平“北京官話”的影響,也都融入到了這一“字正腔圓、四聲分明”的“方言”區。

中國“普通話之鄉”在河北!這個地方普通話為什麼講的這麼好?!


現在灤平總人口32.9701萬,其中滿族人口20.5671萬人,滿族人口占全縣總人口的62,38%,滿族人口占少數民族人口的97.22%。走遍灤平大小村落,從天真無邪的學前兒童,到銀鬚鶴髮的百歲老人,講的都是一口流利的普通話。範圍之廣、比例之高實屬罕見。普通話就是灤平人的母語,自然形成,自然傳承,這種全民都講普通話的現象,在全國是獨一無二的。這也就是灤平普通話形成的歷史原因,灤平就是普通話之鄉,灤平就是標準普通話體驗區。


中國“普通話之鄉”在河北!這個地方普通話為什麼講的這麼好?!


以上總結概括了灤平人講好普通話形成的原因,也是讓大家更好的瞭解“普通話之鄉—中國·灤平”,歡迎國內外友人來灤平學習、參觀、旅遊、度假、體驗普通話文化生活。



中國“普通話之鄉”在河北!這個地方普通話為什麼講的這麼好?!


王國平,滿族,1962年9月出生,1980年參加工作,現居河北省灤平縣。歷任灤平縣王營子中心校、第二小學教師,縣教育局科員、股長、副局長、局長,現任灤平縣政協副主席。作為常務編委和統稿人,曾參與編輯岀版

了《幼兒園自主活動課程》。近年來,傾情於地方史研究,編輯出版了《灤平五千年》(主編)、《灤平歷史文化鉤沉》(參編)、《灤平館藏文物精華》(參編)、《古灤平詩選》(主編)、《金山嶺長城》(參編)、《大清皇帝在灤平》(主編)等文史書籍。“灤平歷史拾遺”電視講座,曾分別在灤平廣播電視臺、承德廣播電視臺“大講堂”欄目播出。《灤陽賦》為其文學處女作。


中國“普通話之鄉”在河北!這個地方普通話為什麼講的這麼好?!


於德富,1960年出生,1979年參加工作,1990年調入灤平教委工作,2016年1月6日擔任灤平縣推廣普通話辦公室主任。

出品丨幸福灤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