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明應,一根「丈杆」定乾坤

特約記者向繼武 通訊員向道芝 崔應頂

農村架子屋,吊腳樓,以其精妙卓絕的技藝為世人所讚賞。

與木結緣

近日,記者隨“尋找建始工匠”採訪組到三里鄉,多方打聽找到了75歲的老木匠田明應。田師傅17歲就開始學木工活,從此,他和那個時代的很多木匠一樣,過上了“串百家門,吃百家飯”的生活。

田明应,一根“丈杆”定乾坤

田師傅回憶,小時家裡很窮,他讀過幾年私塾後,就隨父母種地、放牛羊。16歲那年,家裡請張明德木匠師傅打木櫃,手勤嘴甜的田明應,逗得張木匠的喜歡,張木匠便收田明應為徒。從此,田明應與木結緣。

木匠是一種古老的行業。木匠以木頭為材料,他們伸展繩墨,用筆劃線,後拿刨子把木頭刨平,再用量具測量,製作成各種各樣的傢俱和工藝品。

木匠當中,分有粗工和細工,粗工主要是承建傳統的木製結構房子。在農村一般學制至少要三年。細工則以打木製傢俱桌椅及木雕工藝為主,強調工藝的細膩性,需要藝人的耐性和悟性,學制時間更長。

回憶起自己的木工經歷,田師傅感慨萬千,“那時當學徒沒有分文報酬,學習刨、鑿、鋸、釘等基本功都得靠自己勤學苦練,師傅不會整天教授,全得靠自己細心琢磨體會。”

田明應說,他學藝的那個時代,師傅或多或少都還有“教會徒弟,餓死師傅”的想法,所以會留一手。為了學藝,他只好自己留心,只要接觸到自己沒見過的老傢俱,就一定想方設法搞清楚構造。

木匠的工具很多,斧、鋸、刨、鑿、鑽和錘等,加起來共有二十多種。其中不少工具已跟了田明應幾十年,成為他形影不離的忠實夥伴,也是他養家餬口謀生工具。

技藝精湛

有句俗話叫“徒弟徒弟,三年受罪。”傳統木匠需要三年方能出師,而田明應心靈手巧,自己又肯鑽研,只學了一年多便出師了。聊起自己50多年的木匠生涯,他興致盎然,他20多歲就帶領10餘人的木工團隊,到建始物資局修建漫灘子炸藥倉庫,三個人用了一年時間,炸藥倉庫如期竣工,受到州縣物資局驗收組的好評。田明應還參與了東龍河南北支渠渡槽,三里壩大橋等多項重點工程建設。為當地百姓修造架子屋、吊腳樓,打新人床,雕花板,做傢俱更是無計其數。

田明应,一根“丈杆”定乾坤

上世紀70年代,三里東龍河南北支渠渡槽,原木拱橋渡槽年久失修,政府投資改建水泥渡槽,需木工支模板,然後水泥澆灌。鑑於工期緊,拱橋高,渡槽跨度,施工難度大,工程指揮長費盡周折,瞭解到田明應木工技藝精湛,將他調到工程指揮部,負責所有木工支模工作。1985年修三里壩大橋,田明應與20多名木匠師傅,嚴格按圖施工,加班加點,提前20多天完成木工任務。

匠心獨運的民間“掌墨師”

掌墨師,是土苗文化中對傳統造屋師的稱謂,不用一張圖紙,只憑一根竹子做成“丈杆”,就能設計製造出姿態神奕、造型獨特的吊腳樓、轉角樓。

農村起房造屋,是一件大事。建房第一步是砍中柱,第二步是發墨(動工)儀式,發墨很有講究,選擇吉日良辰,工匠們將中柱修圓修直,平放在新木馬架上,柱腳向東,柱頭向西。用紅公雞祭木匠師祖,將雞冠血塗在馬架與斧、錘、鋸及角尺墨斗等工具上意為祭“魯班”。

田明应,一根“丈杆”定乾坤

田明應說立新屋是整個建房中最關鍵的大事,立屋前主人拂曉前要祭祖,立新屋時,大家手抱肩扛,穿枋排扇,安瓜頭,眾人一起,用羊角叉頂,板子推,喊著號子,齊心協力將一整排一整排的排扇立上去,立完排扇,再是上樑、搶梁粑粑。

吉時上樑,掌墨師要說祝賀詞:上一步,天長地久;上二步,地久天長;上三步,榮華富貴;上四步,金銀滿堂;上五步,五子登科;上六步,祿福狀元;上七步,吉星高照;上八步,八仙過海;上九步,九龍登位;上十步,十全大美。梁木安好後,還要踩梁。踩梁完畢,主人拿出事先準備好的糯米餈粑、硬幣、從屋樑上往下拋撒,也要說四言八句,一拋東,兒子兒孫坐朝中;二拋男,代代兒孫坐朝堂;三拋西,代代兒孫穿朝衣;四拋北,代代兒孫坐高堂。鳴炮慶賀,圍觀的親朋好友、歡呼雀躍,把喜慶氣氛達到高潮。

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為了生計,田明應一年大部分時間都在做木工,親自“掌墨”蓋的房子200多棟。採訪中他給記者講了很多土家族蓋房子的規矩和禁忌。

古稀之年,初心方在。田師傅因身體原因,已有20多年未從事重體力木工活了。他說,一旦群眾有需求,如辦喪事需用升和鬥等小物件,他都會幫忙做,既練手藝,同時又滿足群眾需求。

與田師傅的言談中,我們感受到了這位七旬老人對木工技藝不捨的情懷。(編輯樊淑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