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時空|《滿洲映畫》的王則——一位日本朋友的筆記讀後(上)

《滿洲映畫》的王則

——一位日本朋友的筆記讀後(上)

作者 梅娘

【編者按】梅娘,現代女作家,1920年生。本名孫嘉瑞,早年喪母,梅娘系“沒娘”之諧音。與民國才女張愛玲有“南玲北梅”之譽。1997年被列入現代文學百家。2013年5月7日病逝,享年92歲。

2007年,梅娘在《新文學史料》第2期發表了《〈滿洲映畫〉的王則——一位日本朋友的筆記讀後》一文。

王則是營口人,偽滿時期曾任“滿洲映畫株式會社”導演,1944年3月因反滿抗日被捕,9月死於獄中,年僅28歲。他是偽“滿映”中因反滿抗日而犧牲的唯一抗日誌士。王則與梅娘曾同在《國民雜誌》當編輯,並借住在梅孃家裡。梅娘筆下雖沒言及與王則在一起工作的情景,但我們可以通過她的文章看到一個至情至性的王則。

在“滿洲國”,數不勝數的中國人死於非命。其中一個青年引起了我的關注。查所有能得到的信息,他沒有可以築成他被殺害的行動,沒有!他只是一個率真的人,一個性情中人,一個忠於愛情的人,一個按自己良知行事的人……他的被殺,彰顯了戰爭的殘酷本質。

歷史時空|《滿洲映畫》的王則——一位日本朋友的筆記讀後(上)


王則1916年生於遼寧營口,他的家和這個濱海的小城一樣,沐浴著大海的寬闊的信息,有一些外通的孔道。他從小就讀到了來自平津一帶的書籍,使他立下鴻鵠之志的是魯迅的教導:要利用文學促進覺醒,喚醒麻木的同胞們。

十六歲時,王則從營口商科學校畢業,打得一手好算盤,並以此考進了營口一家報館,開始了自己的人世人生。

因為外通的孔道很多,受到的鎮壓特別嚴酷。從上到下,一律日本人當崗,儘管在營口的報紙上還能刊發一兩篇短文,但少年的王則感到的只是窒息加窒息。他所刊發的短文沒署本名無法查找,已被時代湮沒了。

這時,傳來了一個好消息:說是在滿洲的首都新京(長春)建立不久的“滿洲國映畫會社”,迎來了一位酷愛文藝事業的總裁(董事長),他有能量拒絕警方軍方的干擾,可以自由從事文藝創作。對軍方與政治的實質性關係還不甚了了的二十歲的王則,相信文藝獨立的說法,決心投考“滿映”,以便開展抱負。他以好算盤的強項考進了“滿映”,時年二十二歲(1938年)。

王則跨進“滿映”的前一年(1937年)爆發了盧溝橋事變。日軍貌似輝煌,其實是陷人了侵華戰爭的泥沼。接手“滿洲國映畫總裁”的甘粕正彥這種資深的政治家十分清醒:“要想臣服中國,必需穩定滿洲”,他要把自己掌握的這塊前哨陣地築造成王道樂土的樣板,消除敵愾。甘粕上任之前,由於按照日本霸氣思維製作產品,電影主導權放給了從日本本土過來的、不瞭解大陸實況的日本人導演,僱傭了不懂電影、只會順從日本人意圖的中國人合作,推出來的產品,輿論不看好、庶民不接受,被刻薄地評價為:“照片配留聲機的偽電影。”

甘粕首先把“滿洲國映畫會社”改名為“滿洲映畫會社”,重要的是隱去了“國”字的政治色彩,突出了滿洲的地域性,這就意味著:這是滿洲地方、滿洲人自己的電影公司。在公司內部削減了日本人的特權,把原來配給日本人的食堂券(可以吃到白米)配給全體員工,改變了中國員工的工資,例:和李香蘭齊名的中國演員李明,李香蘭工資250元,把李明的工資由54元提升到200元,把小演員的18元工資提升到45元,把從大連特運到長春的市面上少見的蘋果也分配給全體職工。中國人的傳統節日春節,按當地習俗放五天長假,假期中,甘粕繫上傳統的紅褲腰帶,和員工一起載歌載舞。最重要的是,他把作為“啟民電影”的國策走向改為“娛民電影”,立意電影要為庶民服務。

1937年的盧溝橋事變,使得中國情結濃重的王則這些年輕人不能不憂心忡忡,王則的自我解脫是:起碼滿映是個能提供生活安定的場所,說不定還能寫點文章發揮自己的夙願。

王則被安排在總務科,具體作《滿洲映畫》雜誌的編輯工作。

1939年,甘粕以開放的姿態在奉天(瀋陽)舉辦了一個“向滿映進言”的文化人座談會,王則作為司會聽取了大家的意見。

意見多是貶詞,很多意見王則都有同感,作為“滿映”的代言人,王則不能不按著“滿映”的立場來說話,當意見集中在李香蘭主演的《蜜月快車》上時,文化人認為:“這不是給滿洲人看的,情節與滿洲人不對路,往好裡說只不過是迎合了低級趣味,連主題歌怕也不是李香蘭所唱”。

王則只說了一句:“歌確是李香蘭所唱。”

在一次公司舉辦的演員班訓練考試之後,王則寫下了這樣的隨想:“偵探片得到老百姓的認可,是不錯,該思索如何提高,英雄版的英雄,並沒顯露英雄的形象……”

在偽康德5年(1938年)《滿洲映畫》十月號的主力明星座談會上,作為司會,王則有一小段和張敏的對話:

王則:張敏女士,你一向飾演老年角色,這次在《微笑大地》中飾演姑娘,感覺如何?

張敏:初作演員,就安排我演母親,當飾演兒子的演員比我年齡大叫我“媽媽”時,我打著寒戰,看都不敢看對方一眼。在《萬里尋母》中扮演葉荃的媽媽時,感覺就順過來了,《微笑的大地》中扮演姑娘,反倒自然了。

王則:你可是正兒八經的大姑娘,芳年二十啊!

張敏:我自我感覺,還是演老年人合適。

當時以飾演老年人知名的張敏,和過了三年才成為“滿映”主力導演的王則都未意識到這段普通的對話,竟是兩人結合的契機吧!

本文選自《營口春秋》2016年第2期


歷史時空|《滿洲映畫》的王則——一位日本朋友的筆記讀後(上)


如果您對營口的歷史文化感興趣或是手中有相關資料,歡迎您投稿到營口市史志辦編輯的《營口春秋》期刊,與我們共同講述營口的歷史故事! 

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