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县志(1985版)新人新事篇

解放后,清匪、反霸、镇反、土地改革等政治运动,猛烈冲击种种恶风陋习,扫荡旧社会的残渣余孽,社会和人的精神面貌都为之大变。50年代社会主义新风尚基本形成,诚实劳动、节俭朴素,平等待人,尊老恤幼都蔚然成风;社会汉字状况良好,不少地方真个是道不拾遗,夜不闭户。大跃进运动中尽管人民生活极度困难,大多数人仍然宁愿挨饿也不偷不盗。文化大革命的恶浪破坏了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念,宣扬打、砸、抢是革命行动,社会风气一反常态,旧社会的各种丑恶风习迅速复萌蔓延。1979年,群众中又自发兴起“学雷锋”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1982年中央发出开展“五讲四美”活动以后,把每年3月定为“全民文明礼貌月”,精神文明建设更加有领导、有计划地在全县开展起来。

第一节 舍身为公 舍己救人

1956年7月万开公路修筑过程中,54公里跨越黑泥沟处正在修建石拱桥,一日夜间突降暴雨,山洪猛至,建桥所用木拱架被冲垮,木料被全部冲走,当时守护在工地的赵丕全等2位民工,奋不顾身跳入水中抢救木料,最后,因体力不支,两人均被洪水吞没而牺牲。为纪念两位舍身为公的民工,筑路指挥部为此桥命名为“双烈桥”。

1982年7月16日,南门公社遭受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暴雨,上午9点钟,南门场的河面,洪水已涨到700多米宽,波涛汹涌,渡船停开,场上1000多名群众被洪水围困,齐声呼救。在此危难关头,公社党委副书记杨德清和共产党员王立都,不顾生命危险,驾舟劈浪到对岸,和地、县派来的抢险队一起,把围困群众一船一船地救了出来。公社武装部长徐友忠的家门已被洪水淹没,当他看到南心村二组的250名社员被洪水围困无法脱身时,毅然置家庭安危于不顾,带领船工同洪水搏斗了3个小时,把受围困群众全部转移到安全地带。他还没喘过气来,忽听到八组有不少人站在屋顶上高呼“救命”,又立即带领船工,将13名社员接到船上。时至下午3点钟,还有34名社员被洪水围困在南门食品组楼上。刘启忠、杨德清、谭仕荣和徐友太等5人,立即驾船前往营救。他们站在水中手拉着手,让灾民从肩上踩过上船,经过两个多小时的紧张奋战,使34名社员全部脱险。公社党委一班人和广大干部、群众一起战斗,直到晚上10点钟,终于把被洪水围困的1000多群众全部救了出来。

渠口乡向阳村农民何祖敏附近有一条溪沟,是本村学生上学的必经之路。但由于没有桥,一遇大雨,溪水猛涨,学生们过河十分危险。何祖敏从18岁开始,每逢涨水,就义务背学生过河,整整坚持了18年。1985年7月5日早晨,溪水暴涨,何祖敏在送小学生何公培过河时,脚踩石头一滑,头栽在水里,被激流推下了几丈高的悬岩,跌成重伤,经抢救无效,不幸献身。渠口乡的干部、教师、学生和家长,无不悲痛万分,乡政府号召全乡人民向他学习。

第二节 热心公益事业 修桥补路

白水乡黄金沟农民石工龙斯文,鉴于溪上无桥,山洪暴发常冲走过路行人,已死亡10余人,龙斯文的哥哥也是被溪水冲走的。1980年6月他向附近群众倡议农闲修桥,并出面募集资金,首先在一次冲走8个小学生的大河沟湾建成一坐长7米的石拱桥,取名“救济桥”。以后,他又继续发动群众出工和募捐钱粮,修成了莲花桥(长30米,单拱大跨20米)、群里桥(长18米)、双河桥(长38米,两孔)。他又联合龙水村农民谭成树、谭成禄,白水乡农民谭孝成、龙成金等人,发动群众修建由三合乡农兴村至四合乡朝阳村长达6.5公里的石板大路,被命名为黄金大道。

白水乡白水村农民杜芒锡募集资金、劳力,于1984年修成三合场至龙兴村石板路一条。

金山乡农民陈景国、陈光银、万本均等募集资金、劳力,于1985年改建闪峰岩至卡子的石板路2.7公里,并带动全乡群众共同修路,共4条,长6公里。

齐力乡义和、修文、镜岩3村农民集资2万元和献工投劳修成长31米石拱桥一座。

修文村农民杨义科父子3人出资投劳修建石板大路200米。麻柳乡以“民办公助”的形式集资投劳修建一座长75米的石拱桥,承包工程石工廖昌荣捐款2000元、106岁老人陈可香和80岁老人殷国玉各捐款10元,古稀老人徐开科捐款100元。

龙茶乡龙井村退休煤矿工人黎辉良一贯热心修桥补路,从1953—1972年的19年间,以工资和妻子养猪收入,在赶场岭、九道拐等处,建起石平桥8座。

龙茶乡七一村专业户廖谋勉捐款人民币480多元,并与儿子一起动手修一座石桥,解决了4个乡的行人和学生过河难的问题。

紫水乡紫水村烈属、加工专业户廖谋佑,1984年3月,将儿子廖百勇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牺牲后所得的抚恤费500元,全部捐献给龙茶乡修建七一大桥。

第三节 忠于职守 不计名利

开县邮电局工人江德芳从1951年担任开县至城口县(1961年后改为大进镇至白泉乡)步班邮运员以来,28年如一日,长期高山峡谷里跋山涉水,行程达50万公里,相当绕行地球12圈,被誉为“巴山鸿雁”。1978年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他劳动模范称号。长途话务员郭英,为了精通业务,下班不休息,练书写,背号码,走访用户,征求意见。1985年1月—9月,她共接电话近3万个,未发生过一次差错,有效率都在93%以上,最高一次达到98.21%。电报投递员韩小林,为投递一份人、地名不清的电报,跑遍了整个汉丰镇,终于找以了收报人。

汉丰镇清洁工徐心军,“为了干净三万人,不怕自己一身脏。”1982年以来,不但节假日没有休息,而且从未请过病假、事假,结婚之日仍然坚持运定垃圾。

原开县交通局副局长朱大伦,1981年1月离休以后,仍然为改善山区交通运输而忘我工作。1981年7月2日,新修的开城公路在开县境内的一段百多米的路面被洪水冲毁,老朱不顾年过花甲,主动带领技术人员和民工前去抢修。他不畏艰苦,在高山坟地搭起草棚作指挥部,不顾个人安危,带领民工爬上悬岩,在16米高的峭壁上打眼放炮;因过度劳累,肾炎病发,不得已住院治疗,他不等病愈就返回了工地;他老伴拉他回家休息,他说:“不修好开城公路,我决不回家!”在他的带领下,经过一百个昼夜的激战,终于把冲毁的路段修好了。1984年5月,县里决定修一条3里多长的煤矿公路,要求3个月完成,朱大伦二话没说,又立即奔赴新工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