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不敢多花点钱,发展下剧本行业?

[邪不压正]是根据张北海的

《侠隐》改编的。

但电影开头,编剧、导演、演员、剪辑,都是姜文。

书中的千百条胡同、晒在身上暖洋洋的太阳,一景一物,都在还原一种旧京风味儿

到了电影里,胡同倒是见得不多,只剩满屏满眼的老式房顶

敢不敢多花点钱,发展下剧本行业?

[邪不压正]里的屋顶,闪现着彭于晏的肉体,这只是姜文眼里的北平

有人觉得电影故事跳脱、碎片化、毫无章法。和小说相去甚远。姜文却明明白白告诉你:

这叫讲究

错了吗?没错。

小说没错,电影没错,观众更没错。

因为剧作,从来就是导演想法的文字化。「导演有话说」贯彻始终。

1920年7月下旬,中国第一个剧本「本事」出现至今。近一百年来,一直如此。

姜文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

敢不敢多花点钱,发展下剧本行业?

电影「剧本」的诞生

电影是地地道道的舶来品

发源于西方、发展于西方。不管是早期还是现代,都是沿着西方的道路前行。

我们只是贯彻 「拿来主义」照猫画虎。

电影剧本也是如此。

1895年12月,卢米埃尔兄弟在咖啡馆放映了史上第一部影片,由十部小短片组成,每个只有40秒左右。各有一个小标题

像「工人离开工厂」、「婴儿吃早餐」等。

标志着电影剧本的起源,被后人称为「情节描述格式」

敢不敢多花点钱,发展下剧本行业?

[工厂大门]剧照,每个片段在剧本中就是一句描述

1897年,美国爱迪生制片公司将剧本创作,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出现了最著名的一段描述,关于电影[枕头战]

四个年轻女子,穿着睡裙,正在嬉闹玩耍。其中一个枕头被扯烂,羽毛飞的满屋都是。

这时的描述变得比之前更具体,更有画面感

但也属于情节描述。

敢不敢多花点钱,发展下剧本行业?

[枕头战]剧照,描述和画面很贴合

1901年后,随着电影长度的增加,叙事的需求逐渐变高。故事的重要性逐渐凸现出来。

电影理论家贝拉·巴拉兹,在1970年发表的著作《电影理论》中曾说:

当电影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当它的拍摄必须提前安排好,不再依靠在摄像机前即兴发挥的时候,电影剧本就诞生了

敢不敢多花点钱,发展下剧本行业?

贝拉·巴拉兹

这里不得不提1902年,魔术师乔治·梅里爱拍摄的[月球旅行记]

为了这部电影,他第一个编写了大串由场景组成的剧本,用来交代影片的内容和顺序。

场景这个单位,首次出现在剧本中。专为配合导演工作的剧本,开始形成。

敢不敢多花点钱,发展下剧本行业?

[月球旅行记]剧照,画面的复杂,激发了梅里爱对剧本的改造

到了1903年,鲍特拍摄[火车大劫案]时,完善并确定了这种,以场景为单位的剧本格式:

「主要场景式」

现代电影剧本形式,正式诞生。

并沿用至今。

敢不敢多花点钱,发展下剧本行业?

中国剧本雏形:电影「本事」

1896年,电影传入中国。

很快就有人开始尝试这种新鲜玩意儿。

当时的电影人很厉害。

没怎么学习西方理论,硬是凭借自己的理解和摸索,发展出了电影剧本的一套模式。

1910年左右,一些实验性质的短片,沿袭得的仍是文明戏的拍法。还没有剧本的意识

只是按导演的想法,设计提纲式的「幕表」

基本规定下人物关系和大致的发展方向,表演多是靠演员临场发挥

有点像西方的「情节描述格式」

敢不敢多花点钱,发展下剧本行业?

明星电影公司合影,是早期中国电影人代表之一

1920年7月下旬,商务影戏部在报刊上发表了第一篇剧本雏形,那会儿还叫做电影「本事」

形式和鲍特的「主要场景式」很相近。标志着中国电影剧本的

诞生

敢不敢多花点钱,发展下剧本行业?

张石川在回忆明星公司的创作时,曾谈到他对电影剧本的尝试。苦于没有前例可循。

恰巧,1922年一个哥伦比亚大学的电影教授来华旅行,张石川拿自己杜撰的格式,趁机请教。

没想到和当时好莱坞的剧本格式也差不多。

大喜。

敢不敢多花点钱,发展下剧本行业?

张石川(左二)和美国摄影师史密斯(左三)在明星公司的合影,他喜欢向外国电影人请教

1924年,明星公司编剧洪深《东方杂志》

上发表了中国第一部比较完整正规的无声电影剧本[申屠氏]

不但剧情跌宕起伏,错落有致,拍摄单位也从「场」,细化到了一个「景」

敢不敢多花点钱,发展下剧本行业?

洪深剧本《五奎桥》手稿存图

几乎同一时期,

《昌明电影学校讲义》专门开辟了「编剧学」,由电影理论家周剑云和导演程步高撰写。

1926年侯曜所著的《影戏剧本作法》一书中,更是系统总结了电影剧本的实用章法。

可见中国电影人对剧作规律的认识,已经比较透彻。

敢不敢多花点钱,发展下剧本行业?

早期为剧作行业做出很大贡献的三个人(从左到右):周剑云、程步高、侯曜

当时的中国电影,大多承袭「鸳鸯蝴蝶派」才子佳人式故事,要的是一个离奇动人。

这样才能赚到观众的眼泪和钞票。

所以对于剧作人来说,写个跌宕起伏的故事成了关键。

当年,郑正秋拉著名的鸳鸯蝴蝶派文人包天笑入伙时,就明确要求:

这简单得很,只要想好一个故事,把情节写出来,最好要离奇曲折一点,但也不脱离合悲欢之旨罢了。

敢不敢多花点钱,发展下剧本行业?

洪深(左)和包天笑(右)

包天笑很无奈啊:只写个故事,怎么算是剧本呢?

郑又说了:

先生写的短篇,每篇不过四五千字,再短些也无妨,导演可以将故事另行扩充,加以点缀,分幕分场成为一个剧本….

这基本上概括了早期电影的编剧流程

具体形态虽不可考,有一点确定的是,最终的剧本定稿,导演说了算

敢不敢多花点钱,发展下剧本行业?

求助于文学作品的电影剧本

1930年前后,中国电影开始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对外学习和借鉴。

而剧本发展,却出现停滞

夏衍、郑伯奇等剧作家,先后翻译了苏联电影大师普多夫金的《电影导演论》、《电影脚本论》等文章。

掀起一波导演工作的学习热潮,剧本退而居其次,成了附庸。

正值电影救国运动的兴起,左翼电影导演们,个个义愤填膺,有话要说。

可是没有好的剧本,如何拍电影?

众多文学作品有了用武之地。

小说、传说、话折子,现成的故事,拿来改编一下,就是不错的剧本

敢不敢多花点钱,发展下剧本行业?

年轻时的夏衍,中国电影剧作大师,一生写了几十个电影剧本,翻译多部外国电影著作,真帅~

1933年,夏衍的电影[春蚕]开新文学作品改编之先。

影片根据茅盾的小说改编,朴素真实,有很强的突破性和批判现实性。但是单就剧本方面来讲的话,没什么推动作用。

有不少理论家批评

成为小说之俘虏、过于忠于小说了。

批评归批评,也没人能比他做的更好。

敢不敢多花点钱,发展下剧本行业?

春蚕剧照,电影贴合小说,是平实的的现实主义,被人诟病缺少冲突

有了改编的捷径,电影剧作更是丧失了发展的动力,再没有大的飞跃,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地慢慢蠕动。

导演挑选自己想拍的某部作品,拿来大刀阔斧的改编。拍好了封神,拍砸了双杀

敢不敢多花点钱,发展下剧本行业?

几部优秀的改编国产电影,都是封神之作:[茶馆]、[霸王别姬]、[红高粱]

到今天,近一百年的时间过去了。中国的剧本行业也没有一个完善的体系。

这个导演需要塑造人物,就先编人物小传。那个资方需要一个贴合热点的赚钱点子,就先造故事梗概

剧本为迎合各方面的需求,随时随地变换着自己的规则

说到底,电影始于剧本,连个走心的故事都没有,哪来的好电影呢。

这是讲究吗?

这不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