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关系,考不上985就怪我们省的名额太少

一个经历过高考的中知AI

记得高考前夕,我们学校贴了一面心愿墙。

有位匿名学霸写到:我这么拼命学习,就是为了自己的孩子能在北京高考。

这大概就是真正的青春残酷物语吧。


据说,中国学子的高考后遗症之一,就是梦见自己重回考场,头脑空白汗如雨下,非得交卷铃响才能垂死梦中惊坐起,感叹一番世事变幻。

想当年挑灯夜读有志青年,如今刷剧熬夜快乐肥宅……咳咳

总之,这场高举着“公平公正”大旗的测试,是许多高三考生迈不过去的坎,挡在他们面前的,并非自身的实力,而是省与省之间的差距。

如果你的目标是985院校,那么你要小心谨慎地选择户口所在地,万一落在录取率低的省份,就只能再多买几本《5·3》安慰自己,不信看下图。

没关系,考不上985就怪我们省的名额太少

2017年各省985重点大学录取率排名,考生人数单位(万)

三大直辖市毫无悬念遥遥领先,如果说国家对建设大西北热情极高,那对西南地区就有点缺乏关爱,西藏、云南、四川等地嗷嗷待哺,最可怜的就是安徽和河南,唉,不说了,胡辣汤要凉了。

既然985难度过大,那考个211也可以,说不定学校靠自己努力就评上双一流了呢~

但是,211的录取率也不容乐观,排名如下。

没关系,考不上985就怪我们省的名额太少

2017年各省211重点大学录取率排名,考生人数单位(万)

这个数据很有意思,西藏第三,青海第五,大概是省内为数不多的211高校与有限的考生内部消化的结果,还有广东,广东你怎么了,都去继承家族企业了吗?

自主命题,分省配额,不同的高校分配给各省的招生名额不同,久而久之,导致同样是种花家的土地,差距就是这么大。

那么,高校各省名额确定的依据是什么,这种做法真的不会埋没人才吗?

分省配额制度的前世:科举“南北榜”

考试公平与区域公平的矛盾是从宋代起就存在的难题,隋唐时期科举取人不多,考生不分地区,自由竞争。直到北宋,大家发现,不对劲,这差距咋越拉越大。

据美国学者贾志扬从地方志中的统计,北宋进士全国共有9630人,其中南方诸路达9164人,占总数的95.2%;北方诸路466人,仅占总数的4.8%。由此可见,南方的文化人不仅吃甜粽子,还更加会读书,能出成绩。

没关系,考不上985就怪我们省的名额太少

为了给北方学子争取机会,朝臣司马光和欧阳修发生过争执,司马光主张“分路选人”,欧阳修坚持要“唯才是择”,谁也说服不了谁,只能搁置争议,维持现状。

跳过金元两个民族特色过重的朝代,明洪武三十年的二月会试,主考官刘三吾、白信韬录取了52人,全是南方人,这下北方举子纷纷表示:引起强烈不适,建议删除。

朱元璋为了巩固统治基础,废除会试结果,亲自主考阅卷,所取皆为北士,时称为“南北榜”事件。

没关系,考不上985就怪我们省的名额太少

“南北榜”事件虽然血腥中带着魔幻感,却反映出此时地域差异已经不容忽视,带着浓厚的政治色彩与权力纷争的考场上,当局者越来越倾向于选择“区域公平”。

为了达到“天下之大公”,就必须维持地域平衡,照顾弱势省区,在巩固政权的基础上充分满足当前体系对选拔精英的需要。

分省配额制度的今生:稳步中逐渐走偏

追溯我国高等教育招生的历史,从最早的京师大学堂开始,就规定录取学生按省划分名额,大省7人,中省5人,小省3人,但当时新式教育需要的合格生源难求,分配给落后地区的名额常常落空,分省配额让位给自主招生。

新中国成立之初,各院校依然以自主招生为主。直到1952年实施全国统一招生,教育部发布《关于全国高等学校1952年暑期招收新生的规定》。该规定对招生名额分配进行严格控制,“各校的招生名额需报请各大行政区人民政府,教育部根据全国招生计划审核批准……”

1958年,招生计划有了大范围调整,教育管理权下放,高校招生由“大行政区定额”转向“分省定额”的阶段。

值得注意的是,在1959年的招生规定中,开始实行分批录取,重点学校第一批,中央各部门和各省级直属学校第二批,并且对高等学校的招生范围作了规定。实际上,重点大学和中央直属院校面向全国招生,省属高校面向地方招生的原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各地招生名额分配的多寡,这也是后来高等教育地域失衡的重要影响因素。

此后,高考分省招考制度一直保持到 “文革”前高考被废除。

1977年高考恢复之后,继续实行分省录取的制度,但这时候全国统一考卷,成绩优劣一目了然,想找个理由遮掩都很难,对不同省市高考录取分数不一样的质疑从未迟到过。

没关系,考不上985就怪我们省的名额太少

不得不说,江浙地区大概自带文曲星的buff加持,

各个省市吵到最后,大家开始自主命题,从此山高水远,互相鄙视。

不过,当年的大学属于免费培养人才,是不收钱的,直到1985年,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高校招生计划变成不收费的国家计划招生和收费的国家调节招生并存的“双轨制”。

后因招生腐败问题,1994年开始统一收费,这就让本来就需要地方财政支持的高校,背上了多录取本省考生的压力,也使得高校在招生时,会优先选择发达地区的学生。

一路走来,高考分省定额最终演化为‘两倾’,即倾斜的高考录取分数线与倾斜的招生名额投放”,唉,学海无涯苦做舟吧~

分省配额制度的依据:众说纷纭故事会

那么,问题来了,撇开艺术生特长生自主招生不谈,最初制定各省市招生名额的依据是什么?

首先可以排除按人口多少分配的原则,不然河南高考也不会被大家津津乐道这么多年,其次也应该放弃固有的刻板印象和阴谋论,类似高校校长籍贯,教育部官员的地域分布等等,醒醒,现在都8201年了,大清早就亡了。

然而,大清虽亡,难保旧习不再,《晓说》第一季中,高晓松提出了一个观点,名额按照庚子赔款的百分比分配。

1909年,美国将所得庚子赔款部分本利返还给中国,用作留美学习基金,而当初清华留美学生的比例,就是按照赔款各省分摊比例制定的。高考开始后,大家也不知道按照怎样的比例才公平,就继续沿用了之前的招生制度。

没关系,考不上985就怪我们省的名额太少

高晓松的知识储备有限,但他爷爷高景德院士,曾任清华大学校长,是直接参与改写历史的大牛,有此内部渠道,矮大紧老师的说法应该不是空穴来风。

这种说法的前半截在清华最初几批留美生中可以得到印证。

梁实秋先生在《清华八年》中有记载,“清华学校在那时尚不大引人注目。学校的创立乃是由于美国退还庚子赔款半数指定用于教育用途……每年招生的名额,按照各省分担的庚子赔款的比例分配……”

而对比1909—1911年游美学务处的名单,也可以证实钱给的多的地方,名额就多。

没关系,考不上985就怪我们省的名额太少

不过,今非昔比,就算当年真的拿清朝旧制平息了各省打架的风险,现在的清华北大也都有了自己的考量。

数据

没关系,考不上985就怪我们省的名额太少

民间传言甚嚣尘上,主要因为官方没有明确的表达,更无详细规则可供参考。

原国家教委1987年10 月颁行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来源计划编制工作暂行规定》中,没有对分省计划的确定依据作出明确规定 ,只是提出贯彻择优的原则,在考生较多、质量较好的地区多安排一些名额。目前除了这一法规外,关于高考分省计划编制的法规缺失,只在每年颁布的当年招生办法中作出原则性规定。

这就好比广电总局的资格审查,相关利益者只能照着前人的经验和过往案例自己琢磨,能不能播,怎么播,只有结果不谈细则,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

当然各大高校照顾本地生源也算是地方政府的利益博弈,肥水不流外人田,掏钱给别家养儿子不可取,不然又要有人大代表质询说“浙江大学对不起浙江人民”了。

总之,高考分省计划的编制依据,有摆在桌面的高考成绩、高中毕业生人数、以往录取数额、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其他需要特殊照顾的因素,也有不能明说的学校属地、关系等潜规则,公平永远是相对而言的。

分省配额制度的当下:该考还是要考

人为操作的地区名额分配制度,造成了入学机会的巨大差异,首先,它阻止了不发达地区考生向发达地区流动,北京考生上北大清华的可能性高于比外地考生数十倍。其次,它影响了考生的横向流动,因为本省录取人数多,在家门口上大学的情况屡见不鲜。并且由于名额限制,部分专业在有些地方无法获得招生指标,这从根本上剥夺了某些考生进入特定高校学习特定专业的机会。

没关系,考不上985就怪我们省的名额太少

2016年,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实施了普通高校生源计划跨省存量安排的宏观引导,意在进一步增加面向部分中西部省份的生源计划,中西部,你懂的。

高考改革喊了十几年,动一发而牵全身,怎么变都有人不满意,而当下的分配现状是各方力量长期博弈的结果,话语权的强弱已经得到充分体现。所以,该考还是要考,乐观面对压力,考不上985就怪我们省的名额太少。

个体是渺小的,被历史的洪流裹挟着向前,但我们依然要相信,18岁的所有努力都不会被辜负,在此,编剧部祝今年的考生们高考顺利,都能考取与自己实力匹配的大学。

没关系,考不上985就怪我们省的名额太少

参考文献

[1] 周文虹. 高考分省定额政策的历史演变. 教育与考试, 2012, (4)

[2] 刘海峰. 科举取才中的南北地域之争.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1997,(1)

[3] 海松梅 . 科举配额制和高考分省计划:形成原因和分配依据比较. 郑州大学学报, 卷45(2012年1月)

[4] 刘海峰. 高考分省定额制的形成与调整. 教育研究, 2014,(6)

[5] 安舟、王晓阳. 质量与平等 —加州大学、清华大学招生的比较研究.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1,(3)

版权声明:本文文字、图片部分来源于互联网,如侵权请与中知专家头(zhuanjiatoutiao)联系并予以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