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优良家风家训(十五)欧阳修家风:勤政敬业 恪守清贫

传承优良家风家训(十五)欧阳修家风:勤政敬业 恪守清贫

传承优良家风家训(十五)欧阳修家风:勤政敬业 恪守清贫

欧阳修家风:勤政敬业 恪守清贫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欧阳修是宋代文学史上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

提起“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许多人会首先想到千古传诵的《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那种幽美山景,那份潇洒坦然,皆让人心向往之。

传承优良家风家训(十五)欧阳修家风:勤政敬业 恪守清贫

其实,欧阳修不仅是北宋诗文运动的领袖,而且是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曾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身居高位。他忧国忧民,对有真才实学的后辈竭力推荐,使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张载、程颢等一大批青年才俊脱颖而出。他重视传承清廉自守的家风,还写下名篇《诲学说》,教诲后代及世人要勤学上进,做有用之才。

据《欧阳文忠公年谱》等史料记载,欧阳修生于其父欧阳观任绵州推官期间。在绵州生活三年后,才随父母去泰州。

子承父志家风相传

父亲去世时,欧阳修年仅四岁。郑氏抚养欧阳修,虽日子艰难,却满怀志气,每年祭祀,郑氏就在墙上挂起七贤图。后来欧阳修担心七贤图年旧朽损,又重新装裱,并为之作《七贤画序》,怀念父亲的清贫自守。欧阳观勤政敬业、恪守清贫的为官为人作风,深刻影响了欧阳修的一生。有人向欧阳修请教他的为官之道,欧阳修回答说:曾在多地为官,不求政绩,不求声誉,务求宽简不扰,与民便利。对这样的为官之道,《宋史》评价欧阳修是将其父欧阳观的为官之道“闻而服之终身”。

欧阳修幼年全靠母亲郑氏悉心教导,家里无钱买纸习字,郑氏就教导欧阳修以芦荻为笔、以细沙为纸,在上面练习写字,从此留下了“画荻教子”的千古美谈。

传承优良家风家训(十五)欧阳修家风:勤政敬业 恪守清贫

三上”作文清廉做官

欧阳修在洛阳仅3年,却在这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他遍访民间,将洛阳牡丹的栽培历史、种植技术、品种、花期及赏花习俗等作了详尽总结,撰写出历史上第一部牡丹专著——《洛阳牡丹记》。“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他的千古名句更为后人津津乐道。

从洛阳起步,欧阳修书写了自己跌宕起伏的精彩人生。虽然在政治上因支持革新、变法数次被贬,但他在学术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他倡导诗文**,一生创作散文500多篇,文字简洁凝练、清新自然,开创了一代文风,留下《醉翁亭记》《秋声赋》等名篇。他参与修订《新唐书》、自著《新五代史》,还撰写金石学著作《集古录》,编辑和整理了周代至隋唐的金石器物、铭文碑刻上千件。

对于自己著述颇丰的原因,欧阳修在《归田录》中这样解释:“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唯此尤可以属思尔。”意思是,他所著文章,多是在骑马、睡觉前、如厕时构思完成的。此话反映出他惜时如金的一贯作风,他总是在政务繁忙之余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零星时间进行文学创作。

传承优良家风家训(十五)欧阳修家风:勤政敬业 恪守清贫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在《诲学说》中,他更用简练的文字写出深刻的道理,教诲人们只有“学”才能知“道”,才能懂得人生道理,才能成为有德有才的“君子”。

欧阳修不仅勤勉有加,而且为政清廉。他做官多年,一直带着寡母和妻儿借住在衙门大院,还租住过破旧的民房,“墙壁豁四达,幸家无贮储”,他42岁才在安徽买房置地。

为了避免有人变相**,欧阳修甚至连辖区内出产的东西都不买。侄子十二郎要从南方来看望他,他在家书《与十二侄》中特别嘱托道:“昨书中言欲买朱砂来,吾不缺此物,汝于官下宜守廉,何得买官下物。吾在官所,除饮食物外,不曾买一物,汝可安此为戒也。”

传承优良家风家训(十五)欧阳修家风:勤政敬业 恪守清贫

“奖引后进”多举贤才

《新唐书》修成后,按照以往的规矩,史书只署官阶最高者的姓名,欧阳修的官阶比宋祁高,欧阳修却以宋祁“编修费时长,功甚伟大”改了规矩,于是《新唐书》的《纪》《传》部分署名欧阳修,《列传》部分署名宋祁。卓著的成就和美德,使欧阳修成为北宋文坛公认的领袖,“以文章道德为一世宗师”,“天下翕然师尊之”。

“取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一头地也。”欧阳修在给好友梅尧臣的信中这样盛赞苏轼,尽显发现贤才后极度欢悦的心情。对有真才实学的后辈贤者,他极力推荐,使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张载、程颢等一大批青年才俊脱颖而出。

公元1041年,当时还默默无闻的曾巩,给欧阳修写了一封自荐信,并献《时务策》,表达政见。欧阳修读后赏识不已,在回信中说:“其大者固已魁垒,其于小者亦可以中尺度。”曾巩擅长古文策论,轻于应举时文,屡试不第。为此,欧阳修特撰《送曾巩秀才序》为其叫屈,又把曾巩纳入门下。在欧阳修的培养和帮助下,曾巩于公元1057年高中进士,从此一鸣天下知。

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成名,也得益于欧阳修这位伯乐。据北宋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载,公元1056年,48岁的苏洵携苏轼、苏辙兄弟以文章为“敲门砖”,拜访了益州知州张方平,希望得到举荐。张方平写了一封推荐信,让苏氏父子去京城拜访翰林学士欧阳修。之前,欧阳修与张方平曾因政见不同而交怨,但当欧阳修读了苏洵的文章后,并不因为他是政敌推荐的而怠慢,反而击节道:“后来文章当在此!”立即向宋仁宗上《荐布衣苏洵状》,赞其“文章不为空言而期于有用”“辞辩闳伟,博于古而宜于今,实有用之言”,极力举荐,苏洵从此名动京师。

另据《宋史·本传》载,欧阳修“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欧阳修的胸禁、眼光和影响可见一斑。

传承优良家风家训(十五)欧阳修家风:勤政敬业 恪守清贫

宝玉不琢不成器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这段话出自宋代欧阳修所作《诲学说》一文,是用于告诫其子欧阳奕努力学习的家训。其中“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一句出自儒家典籍《礼记》,大意是阐明学习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欧阳修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阐发:那玉石即便未经打磨,好歹本性还是玉石的本性,不会变烂变坏,但人呢?人要是不好好学习,那么状况就可能十分糟糕了,堕落成小人乃至坏人都有可能!

欧阳修是大文豪,也是北宋有名的政治家,在许多领域都有所建树,更令人称道的是,他还举荐提拔了许多杰出人才,唐宋八大家中竟然有五人都是出自其门下,号为“千古伯乐”,更随之引领开创了一场文化革新运动,让其好学重家的家风,走出一家之门,影响到了一个王朝。

这与他自幼所得到的良好家教密不可分,他也极为重视家教,《诲学说》一文,不仅是他对儿子的家训,也是自己的一番回忆。

往期精彩回顾

传承优良家风家训(十五)欧阳修家风:勤政敬业 恪守清贫传承优良家风家训(十五)欧阳修家风:勤政敬业 恪守清贫

青山人青山事邮箱:[email protected]

电话:3616638

传承优良家风家训(十五)欧阳修家风:勤政敬业 恪守清贫传承优良家风家训(十五)欧阳修家风:勤政敬业 恪守清贫
传承优良家风家训(十五)欧阳修家风:勤政敬业 恪守清贫

感谢您的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