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唐楷和“二王”书法,遇到其它风格就欣赏不了,这是为什么?

有朋友问我除了唐楷和“二王”书法,遇到其它风格就欣赏不了,这是为什么?

欣赏的基础应该是在对这种艺术的了解的基础上,外国人很难看懂书法,即使学习了也很难从书法作品中欣赏出美来,就是因为他们不够了解书法,不了解汉字,我们看不懂日本、非洲的舞蹈,也是因为不了解他们的文化。

所以我觉得欣赏的基础就是要了解这门艺术最基本的审美标准,就像中国大部分人都对书法都有一点了解一样,因为我们生活在这个环境里,受到环境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要更加深入的了解和理解书法,就需要更多的专业知识,这种知识一般是主动学习获得的。

除了唐楷和“二王”书法,遇到其它风格就欣赏不了,这是为什么?

我们很多人都能欣赏唐代的楷书,因为这种书体和我们平时学习和使用的书体很像,和我们的生活最为接近,我们现在使用的打印体,虽然叫做“宋体”,他的主要结构就是来自于唐代的楷书,他和我们今天的字体很像,主要都在意结构的美观,所以我们现代人容易看懂。

而“二王”的行书,我们平时也常见,他的《兰亭序》还多次出现到课本上,历代的文人也都学习王羲之,这样一脉相传,一直到现在,“二王”书法的风格也比较美观,但我估计题主可能也只是看着《兰亭序》好看,其实“二王”的书法是很难欣赏的。

除了唐楷和“二王”书法,遇到其它风格就欣赏不了,这是为什么?

如果能够欣赏的了“二王”的书法,历史上的帖学书法基本上都可以欣赏了,就不用发出如上面的疑问了。比如“二王”的行草书,我一直学习了四五年书法,都没有明白二者到底美在什么地方,历史上学习“二王”的书法家到底学习了他们什么?

后来我开始了解“二王”,慢慢的去学习和体会他们,才发现他们在结构、章法和用笔上的美,才看懂了颜真卿、杨凝式、米芾、苏东坡、赵孟頫、董其昌、王铎、张瑞图,知道他们之间的传承,明白他们的关系,如果不是这样,单单自下而上的欣赏书法,真的很难去弄明白张瑞图到底美在什么地方,因为他们都有自己的风格,同时也都学习“二王”的书法。

除了唐楷和“二王”书法,遇到其它风格就欣赏不了,这是为什么?

同样的道理,我们不了解汉代的审美,不了解汉代,就很难欣赏汉代隶书的美,汉代的《曹全碑》我们一般人都能够欣赏,就是因为它的结构工稳美观,这其实和大家都能欣赏唐代的楷书是一个道理,都是喜欢秀美的结构。

而苍茫、朴拙一点的隶书就很难有人能够欣赏的了了,比如汉代的《张迁碑》、《礼器碑》、《史晨碑》、《石门颂》、《西狭颂》、《杨淮表记》、《五凤二年刻石》等等。

除了唐楷和“二王”书法,遇到其它风格就欣赏不了,这是为什么?

楷书里的魏碑,也不好欣赏,比如《张猛龙碑》的苍茫大气,《龙门二十品》的朴拙方整、《石门铭》的飘逸多姿、《郑文公碑》的气宇轩昂、《张黑女墓志》的秀美典雅。

而行草书就更难欣赏了,尤其是草书,草书是一种特定的书写符号,每一个字在草书里都有一个特定的写法,书法里叫草法,不懂草法是看不懂草书的,草书需要专门的学习,即使是书法家,没有专门练习过草书也是无法欣赏草书作品的。这个和我们今天很难欣赏篆书道理是一样的。

除了唐楷和“二王”书法,遇到其它风格就欣赏不了,这是为什么?

通过这些我们知道,书法的欣赏不是天生就会的,需要后天的训练和学习,很多人之所以能够欣赏唐代的楷书,是因为唐代的楷书和我们家今天的书体很接近,受生活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其它的书体,比如行书、草书、楷书、篆书,我们不了解,所以也就很难去欣赏他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