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唐楷和「二王」書法,遇到其它風格就欣賞不了,這是爲什麼?

有朋友問我除了唐楷和“二王”書法,遇到其它風格就欣賞不了,這是為什麼?

欣賞的基礎應該是在對這種藝術的瞭解的基礎上,外國人很難看懂書法,即使學習了也很難從書法作品中欣賞出美來,就是因為他們不夠了解書法,不瞭解漢字,我們看不懂日本、非洲的舞蹈,也是因為不瞭解他們的文化。

所以我覺得欣賞的基礎就是要了解這門藝術最基本的審美標準,就像中國大部分人都對書法都有一點了解一樣,因為我們生活在這個環境裡,受到環境的潛移默化的影響,而要更加深入的瞭解和理解書法,就需要更多的專業知識,這種知識一般是主動學習獲得的。

除了唐楷和“二王”書法,遇到其它風格就欣賞不了,這是為什麼?

我們很多人都能欣賞唐代的楷書,因為這種書體和我們平時學習和使用的書體很像,和我們的生活最為接近,我們現在使用的打印體,雖然叫做“宋體”,他的主要結構就是來自於唐代的楷書,他和我們今天的字體很像,主要都在意結構的美觀,所以我們現代人容易看懂。

而“二王”的行書,我們平時也常見,他的《蘭亭序》還多次出現到課本上,歷代的文人也都學習王羲之,這樣一脈相傳,一直到現在,“二王”書法的風格也比較美觀,但我估計題主可能也只是看著《蘭亭序》好看,其實“二王”的書法是很難欣賞的。

除了唐楷和“二王”書法,遇到其它風格就欣賞不了,這是為什麼?

如果能夠欣賞的了“二王”的書法,歷史上的帖學書法基本上都可以欣賞了,就不用發出如上面的疑問了。比如“二王”的行草書,我一直學習了四五年書法,都沒有明白二者到底美在什麼地方,歷史上學習“二王”的書法家到底學習了他們什麼?

後來我開始瞭解“二王”,慢慢的去學習和體會他們,才發現他們在結構、章法和用筆上的美,才看懂了顏真卿、楊凝式、米芾、蘇東坡、趙孟頫、董其昌、王鐸、張瑞圖,知道他們之間的傳承,明白他們的關係,如果不是這樣,單單自下而上的欣賞書法,真的很難去弄明白張瑞圖到底美在什麼地方,因為他們都有自己的風格,同時也都學習“二王”的書法。

除了唐楷和“二王”書法,遇到其它風格就欣賞不了,這是為什麼?

同樣的道理,我們不瞭解漢代的審美,不瞭解漢代,就很難欣賞漢代隸書的美,漢代的《曹全碑》我們一般人都能夠欣賞,就是因為它的結構工穩美觀,這其實和大家都能欣賞唐代的楷書是一個道理,都是喜歡秀美的結構。

而蒼茫、樸拙一點的隸書就很難有人能夠欣賞的了了,比如漢代的《張遷碑》、《禮器碑》、《史晨碑》、《石門頌》、《西狹頌》、《楊淮表記》、《五鳳二年刻石》等等。

除了唐楷和“二王”書法,遇到其它風格就欣賞不了,這是為什麼?

楷書裡的魏碑,也不好欣賞,比如《張猛龍碑》的蒼茫大氣,《龍門二十品》的樸拙方整、《石門銘》的飄逸多姿、《鄭文公碑》的氣宇軒昂、《張黑女墓誌》的秀美典雅。

而行草書就更難欣賞了,尤其是草書,草書是一種特定的書寫符號,每一個字在草書裡都有一個特定的寫法,書法裡叫草法,不懂草法是看不懂草書的,草書需要專門的學習,即使是書法家,沒有專門練習過草書也是無法欣賞草書作品的。這個和我們今天很難欣賞篆書道理是一樣的。

除了唐楷和“二王”書法,遇到其它風格就欣賞不了,這是為什麼?

通過這些我們知道,書法的欣賞不是天生就會的,需要後天的訓練和學習,很多人之所以能夠欣賞唐代的楷書,是因為唐代的楷書和我們家今天的書體很接近,受生活潛移默化的影響,而其它的書體,比如行書、草書、楷書、篆書,我們不瞭解,所以也就很難去欣賞他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