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五個問題審視,你跟這個時代的距離有多遠?

這源於她對於當下環境裡,企業兩極分化日益明顯的觀察:一極覺得外部環境充滿生機,機會很多;另一極覺得太糟糕了,現在沒有機會。而產生這種兩極化撕裂的一個重要原因,其實是很多人理解變化的能力不夠。如果理解變化的能力夠,就會覺得現在是個再好不過的時代,有著從未有過的機會。在她看來 “這個時代對我們理解變化的能力要求很高。”

一個人如何去看待變化,提前洞悉到可能的趨勢、方向,能決定他在未來的位置。這絕不是一篇徒增你焦慮感的文章,事實上,作者已經給出了你面向未來的四個關鍵詞,仔細閱讀,應該會有收穫。

在這個時代,我們遇到的最重要的問題,跟以前不太一樣。

這個時代最大的變化,就是未來和現在的時間差很短。我小時候,盼過年要盼很久,但現在,感覺根本不想過年,因為一轉眼就過年。清明過完馬上五一,五一一過去緊接著十一就到,十一還沒琢磨透,馬上就過年了。我想,我有這種感覺是不是因為我年紀大了,所以感覺時間快了。我就問本科生,他們說,現在過年快啊,一閉眼睛,就過年了。那我們都有這種感受,其背後的本質是什麼呢?

是這個時代信息量的爆炸,當巨大的信息量急速湧向你,你瞬間接收的信息都在變,這種不停變的節奏,使得未來和現在之間的時間差非常短。我們就遇到很可怕的情況——今天發生的一切幾乎就是未來發生的一切。那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我們需要討論的重要問題都變了。

  1. 當未來已來,五大終結

舊觀念終結?

時間座標變了,對我們做管理的人挑戰非常大,因為管理中,我們比較在意經驗,比較在意案例,比較在意過去的解決方案,我們以前都是根據過去來管理現在的。這些舊的觀念可能要終結。甚至我們對創新概念的理解都要更新。我們總認為創新就是要試新的東西,做出完全不一樣的東西。但事實上,我們今天談創新,不一定是去做完全新的東西,而是把所有東西都重新定義一遍。我們現在對創新的理解已經完全不一樣。所以,時間座標變了,很多舊觀念都將被終結。

舊發展模式終結?

我回到新希望六和做農業領域的時候,遇到的最大挑戰就是發展模式變了。以前講農業,我們一定關心農民,關心種子,關心種植和養殖過程,關心農產品,還關心整個物流、分銷,最後還關心食品。可是今天做農業,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要素。甚至我們不再關心土地,因為我們要儘可能少用土地,所以影響農業的最重要要素不再是土地。今天最重要的,是能不能全過程可追溯,就是信息化;能不能讓農民變成產業技術工人,也就是以工業的邏輯做農業。

所以我跟我的同事說,我真的不擔心你們沒有農業經驗,我擔心的是你不知道明天的農業長什麼樣,而恰恰那才是關鍵。

經驗的終結?

從管理學的角度,我在新希望六和是實踐了一個企業傳承的案例。有人就說,陳老師你是不是應該教家族傳承?我說,在我的邏輯裡,我從來不敢用“傳承”這個詞,因為沒東西可以傳。上一代是創造,下一代一定是創新。我從來不擔心第二代能不能接替第一代,一定能。為什麼?因為他們一定做不同的事情,然後就接棒了;如果做與第一代同樣的事情,就一定接不了。所以,我認為經驗可以放下了。

代際和諧的終結?代際會和諧嗎?

其實是不能和諧的。

我女兒是90後,她常常聽人家講,你們這代人怎麼怎麼樣。她說,媽媽你是這樣看我們的嗎?我說我從來沒這麼看。她說,那你還比較瞭解我們,他們老是說我們85後、90後比較自由,比較不願意承擔責任,其實我們比誰都承擔責任。每一代人都認為他們更盡責,每一代人都認為他們更不容易,每一代人都認為更倒黴。每一代人其實思考模式是一樣的,只是呈現方式不同而已。所以不太可能有代際和諧。

那可以有什麼?彼此的欣賞。

作為家長,我有一點經驗。孩子小的時候,你可以當他的家長、老師;孩子大一點的時候,你只能當他的夥伴;再大一點的時候,你只能當他堅定的支持者;等他再大一點,你就變成他的學生,因為時代是他的了。

回到企業管理,我花很多的精力給年輕的同事搭建平臺,讓他們更快地成長;一般情況下,屬於創新的項目,我都直接讓來公司兩年的同事負責。有一些更創新的項目,讓來公司一年的同事直接負責。

有人很驚訝,說,陳老師你就敢放手?我說,錯也錯不到哪兒去,因為他們沒啥經驗。如果一個特別有經驗的人你放手,他錯了後果還真可怕。我們為什麼不敢放手用年輕人來試創新?其實是我們很多人的觀念不對。你想讓年輕人聽你的,或者讓他們用你的想法去做,我建議你儘快放棄這種想法,在今天是更不可能的。有的,只能是相互欣賞。

穩態的終結?

一切都在變化,不太可能是一個穩定的狀態。我新書的書名就是《改變是一個組織最大的資產》。經過這三年不斷的研究和實踐,我最深的感受是,一個組織如果能夠持續改變,就真的擁有了最大的財富。由於擁有改變的能力,新環境等等任何事就不會成為障礙。

在我看來,一個企業持續成功,不是因為公司有錢,不是因為這個公司有資本去追求,不是因為這個公司擁有行業基礎,而是因為學會了自我改變,自我改變才是最重要的。今天問新希望六和任何一個員工,他一定會說,我們一直在轉型的路上。我也特別欣賞華為的這句話:沒有成功,只有成長。這句話意味著什麼?意味沒有穩態。到我這個年齡,就很想留住青春,最後發現怎麼努力都留不住,後來我就乾脆調整過來,直接逆生長算了,反正也是個變。某種意義上,你想穩住什麼東西,都是不太可能的。

我提這五個問題的目的是告訴你,未來到現在的時間差很短,我把它稱之為未來已來。

2.當未來已來,五大難題

那麼“未來已來”的情況下,有五個問題需要我們重新思考,體現在管理上,是五個難題。

第一,到底有沒有邊界?

時間的邊界被打破之後,邊界到底在哪裡?這實際上成為了一個關鍵問題。在管理中,我們很多時候需要釐清邊界,最主要釐清的一個邊界叫責任邊界,責任邊界不清楚一定沒辦法管理。但是今天,一切都在動態中,你會發現即使責任的邊界也不是那麼清楚。所以在新希望六和,我有一句話給管理者——沒人負責我負責,有人負責我配合。我們形成這種文化的原因是什麼?就是在動態狀態下,責任邊界其實很難界定。很多互聯網企業說要去掉KPI,從這個意義上講,去掉KPI我們是接受的。在一個動態的、責任邊界不清晰的情況下,偏偏用KPI去做管理,就會發現KPI不好用——僵化的KPI會使得所有人不願意去承擔變化的、不穩定的部分。所以任正非才有了一個著名的理論叫灰度管理理論。我記得華為19級以上管理幹部培訓的時候,我去參與他們的討論,他們就問我說,怎麼看灰度管理?我說灰度管理其實是對高層管理者最重要的一個要求。對於高層管理者,要包容,你應該知道責任邊界不清楚,你都要承擔,不能說屬於我的責任才承擔。但是基層管理者不能談灰度管理,黑是黑,白是白,非常清楚。

第二,什麼才是真正的驅動力量?

這個時代,是技術驅動嗎?是需求驅動嗎?夢想驅動嗎?可能要想一想,很難回答。以前,我們談驅動力量是很明確的,比如說使命驅動,利益驅動,價值驅動。以前,我們在做人力資源管理的時候,基本上會評價這三種驅動力量。但是今天,把使命、價值跟利益都放進去,還是回答不了驅動力量的來源。因為我們現在處在一個變化和多維的環境中,我們遇到一個最大的挑戰,就是影響的因素是多維的。甚至一些維度的影響因素,是想象不到的。

舉個例子,比如說發現一個人突然辭職,你問他為什麼?他說我今天不高興。那找好工作沒有,他說我沒想;那辭職之後你決定幹什麼,他說也沒想,就休息一下。這時候,真的很難找到他的驅動力量。還有年輕人說,我最大的痛苦就是我不知道我的痛苦在哪裡,或者他說,我也沒啥難的,但是就是覺得難。這些都是85後、90後的語言,你真不知道怎麼回答他。這時候,你會發現,找驅動他們的力量實際上很難。在管理中,如果找不到背後的驅動因素,是很難推動管理的。

第三,新的生活方式什麼樣?

我們一定要非常理解一件事情:很多人問我,你到底怎麼理解商業,怎麼理解市場,我說,任何市場,任何商業最後迴歸到一個道理上,什麼叫生意?生意就是生活的意義——所有能夠解釋生活意義的產品,解釋生活意義的商業模式,解釋生活意義的技術。所以管理和經營,一定要回歸到生活方式中,而今天新的生活方式的的確確呈現了。

很多傳統企業之所以焦慮,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不理解新生活是什麼樣。很多企業都說技術淘汰了它,其實技術只不過是今天生活方式中最重要的構成要素,是他們離新的生活方式太遠。新的生活方式呈現出來,商業模式、管理模式和溝通模式都要變。

2016年底,我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一些優秀的企業家都在變。馬雲去演小品了,王健林去唱歌了,保守的劉永好董事長和馬蔚華行長,兩個人去演京劇了。他們把演京劇的照片發給我,還很認真地問我,你猜得出來這是誰嗎?我看了半天真是沒猜出來。他們為什麼這樣做?因為他們也要變成新生活方式的體驗者。

第四,我們真正要關注的是什麼?

我們在管理當中遇到的最大的挑戰,不是來源於行業,不是來源於市場,不是來源於過去,甚至不是來源於我們看到的全球變化,而是來源於技術、思想和未來的挑戰。來源於我們怎麼真正去理解技術、思想和未來這三樣東西。理解技術的影響力,思想的影響力,未來的影響力,對這三種影響力的理解使得我們在管理中的所有判斷,都需要被調整。

第五,“新人”?

我為什麼用了一個雙引號,因為新人裡面包括機器人。今天去看製造業,包括國內的格力、美的,基本上生產線都用機器人了。生產線工人大量地被替代,富士康已經實現了一百萬個機器人上生產線,格力已經開始推,美的很快開始推。如果我們將來的組織系統中有一種人就是智能機器人,那所有的管理邏輯會完全改變。我認為人機對話一定會成為組織最重要的管理,一定是組織必須面對的一個話題。

從整個環境而言,我們會有五個方面要調整和五個必須面對的挑戰。在這樣的時代下,核心的問題變成,你與這個世界是什麼樣的關係?你一定要問這個問題。我自己其實挺緊張的。因為我整天琢磨這個問題,還經常檢驗我自己跟這個時代的距離有多遠,然後要不斷地學習。

3.調整和挑戰正在發生

從商業邏輯講,上面5個方面的調整和挑戰已經真正在發生。

進入工業4.0時代。工業1.0是蒸汽時代;工業2.0是以分工和大規模流水線生產為特徵的電氣時代;工業3.0時代,電子信息技術的應用大幅度提高了自動化生產水平;現在都在講工業4.0,工業4.0時代是物理信息融合系統的應用。工業1.0到工業4.0,時間、空間的關係都在發生巨大變化。

互聯網-物聯網-人工智能。現在和未來技術發展的脈絡已經很清晰了,從互聯網到物聯網到人工智能,最後到生命科學。在不同的技術應用下,我們思考的邏輯會不一樣。互聯網邏輯下,要關注線上人群與線下人群的不同;物聯網時代,線上線下被打通了,不再有線上線下這個概念,只有互聯互通的概念。我記得,三四年前有人問我,O2O是不是最重要的投資方向?我說不需要討論,很快線上線下會打通,所以就不存在O2O這個概念。人工智能的核心是什麼?精準的效率,極少的消耗。那生命科學又解決什麼?解決怎麼樣更有效地發揮生命的力量。科技就這樣會演變下去,演變到哪個階段,那個階段的市場邏輯都會變。

杭州企業最厲害的是互聯網領域,但是如果杭州不轉向物聯網和人工智能,最後轉向生命科學的話,也許在下一個階段的競爭中不再領先。因為技術在改變,技術在未來起到的巨大作用,是以前不可同日而語的。

重新定義行業的邊界。哈佛大學做過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研究,結論說,在技術驅動的背景下,任何行業都是要重新定義邊界的。這個研究舉了個做拖拉機的例子(圖1):

用五個問題審視,你跟這個時代的距離有多遠?

以前做拖拉機的人把拖拉機做出來就好;後來就發現它必須是智能拖拉機;有了互聯網後,發現要做智能互聯網的拖拉機;現在互聯互通了,實際上要做一個系統,提供拖拉機使用的解決方案;現在我們有了物聯網和人工智能,做產品系統都不行,必須要做一個體系,我們稱之為結構,也就是現在最時髦的說法叫生態。所以,今天,只是一個企業,只是一個產品,是活不下去的,一定要問,我在一個什麼樣的生態網絡中,一定要問,我跟誰一起在一個什麼價值的結構當中。因為現在所有的行業邊界都被打掉了。

而且,重新定義邊界這件事情要特別小心,因為任何行業的邊界被打破的時候,都有新進入者——新進入者最大的特點就是不用你的邏輯來做事。

我們新希望的辦公室剛好就在望京SOHO,SOHO是潘石屹建的樓盤。一到蘋果季,SOHO裡就賣潘蘋果,我就跟我的同事說,你去給我買個潘蘋果來,讓我試試到底好吃不好吃。我同事非常好,他說:“陳老師我不給你買,我們家就有兩棵蘋果樹,我可以寄兩筐來給你,他那個蘋果一個一個賣,太貴了,你沒必要浪費那個錢。”明白我想說的要點了嗎?——潘石屹賣蘋果是一個一個賣,怎麼貴怎麼賣,我們同事是做農業的,我們一筐一筐賣,怎麼便宜怎麼賣。這樣能賣得過潘蘋果嗎?賣不過的,因為他不用你的邏輯去做。

這就是為什麼重新定義行業邊界這件事情這麼可怕:因為行業邊界被打破之後,任何人都可以做這個行業,人家因為不用你的經驗做就能做成,原來行業的人反而做不成。重新定義行業這件事,比我們想象的重要得多。

4.未來的商業運作

所有這些環境、技術、行業定義等等的改變,帶來商業運作邏輯的改變。

圖2是曾鳴老師他們做的研究,在雲時代,從運作邏輯到世界圖景,從基礎法則到時間法則全變了,更重要的是我們所習慣的空間法則、分工法則、協作法則、發展法則全變了。這個變化是巨大的。我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我們在工業時代非常強調集體化決策、命令式協調,常說分工就是協作,協作就是分工。到了雲時代,決策要分佈式決策,協同不再來源於內部,反而來源於外部,叫社會化協作。那麼,這些改變就使得我們的管理要做調整。

5.競爭要素和增長邏輯徹底改變

所以,我把這個時代的商業改變叫做“一切皆變,一切皆存在”。尤其是兩樣東西是面對徹底改變的:一個就是行業本質的競爭要素改變,一個就是增長的邏輯改變。

行業本質的競爭要素變到哪裡去?

工業時代,行業的本質要素基本上是談規模、質量、成本。我剛回到新希望六和的時候,同事們說,陳老師你不用擔心,我們的規模排在全世界第二位,質量也不用擔心,我們三十年來質量保障體系都做得非常好,更不用擔心成本,我們在成本上全球最具競爭力。我就問了一句:那為什麼今天我們不增長?為什麼你什麼都做好了,經營結果卻不好呢?那肯定是時代變了。

我把互聯網分為兩個時間點,2015年之前我稱之為1.0時代。在1.0時代,阿里巴巴也好,京東也好,以及很多互聯網企業,體現出來的特點是規模增長、盈利增長、技術進步,以及資本驅動。2015年之後的互聯網技術,我稱之為2.0,它就變了,特徵是有效市場、精準用戶、流量、大數據和價值創造。

從1.0到2.0,核心要素有很大改變。2016年“雙11”的時候,大家七月份就讓我猜,今年“雙11”阿里巴巴銷售數字會不會過一千個億。我說,不用猜,肯定過一千億,但2016年阿里一方面要告訴你數字,還一定要告訴你參與這場零售狂歡有多少個國家和地區。因為除了追求流量,還要重視有效市場。

那增長邏輯在發生什麼改變?

工業時代,我們基本上強調的是線性增長,我們叫規模增長,就是投入大就產出多。我們之前GDP猛漲,因為我們是用投資去拉動。但是,今天你會發現無論多少投資下去,GDP漲不漲?其實不漲。還偏偏用這個規模邏輯去推動經濟,就推不動。現在這個時代,其增長邏輯我們稱之為非連續性增長。非連續性增長必須來源於創新。投資不能再帶來增長。

6.創新價值在改變

工業時代的創新價值叫產品邏輯。在產品邏輯下,把質量做好,拼命找渠道銷售,即渠道為王,然後獲得規模,因為規模經濟下成本會低。互聯網1.0時代,叫消費互聯網——多了新渠道,然後多了新人,搶先獲得渠道,搶先獲取新人就可以賣更多東西,創新價值是營銷至上、流量為王、虛擬經濟,阿里巴巴是1.0時代最成功的企業。到互聯網2.0時代,叫產業互聯網,創新價值在於共生經濟,線上線下融合,產品至上,服務為王。

唯一的不變

在鉅變中,有沒有不變的東西?有。唯一不變的就是迴歸顧客。德魯克說,企業只有一個定義,那就是創造顧客。

那如果我們要回歸到顧客,我們就要知道顧客會變成什麼樣。

有一本書叫《2052》,在這本書裡,作者說,因為物質的變化和非物質的變化,2052的時代精神將是碎片化、新範式、改良資本主義、集體創造力、代際公平。所謂代際公平,就是你得尊重每一個人,不能說因為你是老大,就要說了算,這對於管理者的挑戰非常大。

7.面向未來的四個關鍵詞

我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整天琢磨這個問題:不同的社會中,人的價值在哪裡?人跟組織到底是什麼關係?在農業社會,對人的核心能力要求是體能,在工業社會,對人的核心能力要求是知識,在今天這個信息社會,對人的能力要求是創新。這意味著對員工要求的角色也變了,在農業社會要的是勞工,只不過有長工、短工的分別;到了工業社會,要的是僱員;到了信息社會,要的是夥伴。組織也變了,在農業社會,是一種直線式領導;工業社會的時候,用層級來管;到了信息社會,一定要直接對話。看那些新興企業,你會發現其實沒有什麼層級,我們的組織結構是網狀的。

所以在組織管理中,要面向未來,我認為有四個最重要的關健詞。

一,技術。我們一定要關心技術,因為技術的的確確在未來會產生巨大的影響。

二,數據。為什麼數據變得這麼重要?數據成為了企業跟用戶之間的橋樑。以前,企業跟顧客之間的橋樑是產品,而今天是數據。所以,你整個組織對數據的理解實際上要與以前完全不同。

三,創造。未來的環境高度不確定,所以未來不可預測,對於一個不可預測的未來,你該怎麼辦?大家記住,創造未來比預測未來重要。未來是創造出來的,沒法預測。

四,智慧。今天,我們需要處理複雜性,包容多樣性。處理複雜性和包容多樣性就要有智慧。智慧這個詞,最核心的是什麼?正如慧這個字,兩條並行對立衝突的價值觀,能夠在你一個人身上和諧並存,你就是有智慧的。

8.面向未來,放下過去

面向未來,我們還要放下過去,因為不放下過去,就沒有辦法得到未來的答案。《失控》這本書很火。這本書給我最深的觸動,是這句話,請有尊嚴的放手。請把過去的經驗,過去的成功,最得意的東西,過去的一切統統放下。自己放掉的時候,是有尊嚴的,並且只有放掉,你才能擁有很大的空間,去尋找新的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