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留符保比干已仁至義盡,即便農婦說人無心可活,比干也難活

《封神演義》乃我國古典神魔小說,成書於明代,為許仲琳所著,該書自問世以來,深受大眾之喜,讀之愛不釋手,流傳至今,依然備受青睞,也不斷被搬上熒屏,成為熱門之作。《封神演義》以商周更替為歷史背景,講述闡教、截教各自維護一方,上演擺陣破陣之故事,終以闡教輔佐的周滅了 截教輔佐的商,姜子牙完成師傅元始天尊交代的封神任務。

《封神演義》里人物眾多,出色出彩的且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的角色人物事蹟也是如數家珍,比如,書中短暫出場的商朝宰相、紂王之叔比干便是如 此。比干,歷史上確有其人,商朝重臣,官拜相位,託孤大臣輔佐帝辛。然,本文所言的非歷史之事,而是文學作品《封神演義》裡的形象。

姜子牙留符保比干已仁至義盡,即便農婦說人無心可活,比干也難活

比干人物影視形象劇照(圖)

比干受帝乙之託輔佐帝辛,為國事操勞,鞠躬盡瘁。在姜子牙火燒琵琶精之時,比干對於姜子牙的能力非常之賞識,在姜子牙當上商朝下大夫後, 比干更是喜愛之至,每每與之相談治國之道。後來狐狸精妲己設計陷害姜子牙,妄圖讓姜子牙監造鹿臺而伺機除掉姜子牙以報火燒琵琶精之仇,然而 ,妲己的陷害,姜子牙早已料到,不僅如此,他還算到了不久的將來妲己會對比干動手,於是在離別之際,他寫了一封柬帖壓在比干家中書房的硯臺之下,告訴比干大難臨身的時候,拿出來看,上面有作解釋,希望可以幫助比干化解危機,而如此之舉乃報比干賞識之情。

​姜子牙來到紂王面前,果然如其所料,一切乃妲己佈局,姜子牙直言諫說紂王,奈何紂王被妲己迷魂了頭腦,欲殺姜子牙,姜子牙只好跳入河中借水遁逃跑。

後來,妲己在摘星樓邀請其狐族子孫,著其等變成神仙赴會吃喝美味,因喝酒過多,眾妖偶現原形,被陪紂王喝酒的相爺比干發現。席後,比干帶兵悄悄跟隨眾妖,尋得妖精老巢,一把火將軒轅墳的狐妖一鍋端,並命人將狐妖的皮剝下製成披風送給了紂王,妲己一看披風便知曉了端倪,心裡恨死了比干,誓要殺比干為其狐子狐孫報仇。

姜子牙留符保比干已仁至義盡,即便農婦說人無心可活,比干也難活

妲己、紂王人物影視形象劇照(圖)

在千年九頭雉雞精胡喜媚的出謀劃策下,妲己終於想到了害死比干的方法,假裝自己害病,大夫難醫,再由胡喜媚向紂王說要救妲己必須喝比干之心熬的湯。昏庸無道的紂王,眼裡只有妲己,哪還會顧忌王叔比干的生死。於是,馬上就命人傳喚比干上殿獻玲瓏心以熬湯救妲己。

比干接到傳喚,自知凶多吉少,大難臨頭。在其子的提醒下,比干想起當年姜子牙留下的救命錦囊,於是拿出打開一看,便按照信中所做,命人取來水火,以火點燃姜子牙所留的符印,燒化融入水中飲入腹中喝下。然後穿上朝衣面見紂王。果不其然,這紂王為了“救”妲己而欲加害比干,取其“七竅玲瓏心”。比干見自已一手扶持的君王成了如此這般,心灰意冷,在大罵紂王之後,便自剖胸口取出心臟丟給了紂王,然後,什麼都沒有說就徑直出了殿,騎著馬出了北門。

無心的比干來到北門,見有一個農婦在賣無心菜,比干就問婦人:“菜無心可活,人無心可活否?”那婦人不假思索的說道:“人若無心,即死。”比干一聽此答案,大叫一聲,口噴血漿,倒入塵埃而亡,可惜一代賢相如此隕落,倒也可悲。書中暗表,比干自所以能夠無心走那麼遠,乃姜子牙的符印所護,如果那農婦回答:“人無心還活。”比干就可以不死。

看到此處的時候,許多讀者都在疑問一個問題,姜子牙當年既然已經推測到了比干有此一劫,為何當初只是留下了一個符印保其短暫不死,而將比干最終是否可活交到一個農婦一句話裡呢?

姜子牙留符保比干已仁至義盡,即便農婦說人無心可活,比干也難活

姜子牙人物影視形象劇照(圖)

其實這個問題不難解釋,既然姜子牙能夠推算到比干有此一劫,也必然能夠推算到封神榜上有比干之席位,他若是強行護持比干而活,換言之就是保息下比干不死,那麼此乃違逆天命,姜子牙本來下山就是輔周滅商,封神順應天命下山而來的,故而他是不可能違逆天命。但是,比干對於姜子牙而言有知遇之恩,不可能推測到比干有劫難而不管不顧,這從道義上講不過去的。所以,他才留下了錦囊與符印保其短暫不死,而將最終決定比干死活的話語權交到農婦的嘴裡,因為農婦不是姜子牙安排的,乃隨緣隨命而遇之,而且,常人都知道,人無心肯定會死,農婦自然也知,故而讓她說出“人無心可活”幾乎微乎其微,所以比干能否活完全看天命天意了,故而比干活死就非自己左右了。如此之舉,既不違逆天命,也不違背道義!只可惜的是,農婦的回答還是沒有違逆天命讓比干活下!

當然,退一萬步說,倘若農婦回答“人無心亦可活。”比干就真的能活嗎?筆者悔昔認為,未必。因為,我們知道,比干殺了妲己那麼多子孫,之間仇恨已不共戴天了,妲己不除比干絕對不會罷休的。即便這次比干僥倖逃過一劫,難保他還能逃過妲己的下一次算計?答案是否定的,妲己心狠手辣,比干終究難逃一死。

悔昔言語道:正是:一部封神一部戲,闡截兩教兩陣營,比干知遇飛熊恩,無心之心難違命!(文:潘悔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