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響的疑惑 (8):換種思維方式,閒話音響效果

對於音響的認識,國人一直受到兩種思想觀念的約束,影響了消費,很多人因此而放棄。

這兩種思維,一是“添置物品”,二是“發燒”。

“添置物品”的含義就是置家,別人家有的我家也要有,不能比別人差,這是物質匱乏年代留下來的傳統美德,持家、愛家。

在上世紀90年代,音響剛普及家庭的時候,選擇音響大多也和其他家電一樣,外形氣派一點,價錢適中,也就行了。至於”效果“,還沒有那麼多的挑剔和質疑,略作對比,自己聽上去差不多就行了。這是因為當時懂音響的人較少,無論是擺著裝樣子也好,真正用來聽歌看電影也罷,只要擁有就是幸福,人也容易滿足。

那時候的音響產品即是”物質商品“,也屬於”精神消費”,算是物盡其用的。原本在普及以後是不斷的完善和提高,市場應該是留下好的,淘汰差的。但事與願違,音響行業卻朝著相反的方向發展,髒水和孩子一起被倒掉了。

所謂“痛苦的根源就在於知道得太多了”,這話放到音響上特別合適,這就是”發燒“。

隨著音響的普及程度增加,對音響的認識也越來越深,很多人開始意識到,“效果”才是衡量音響的重要標準。因此,選擇音響就變得複雜起來,僅憑外形、參數、個頭、價錢等,都無法作為選擇的依據,“發燒”現象也就是在這種摸索的過程中逐步產生的。

“發燒”的目的是為了追求更好的效果,本身並沒有錯,表示對某種東西熱愛到了極點。但效果這東西,跟人的慾望一樣是個無底洞,實現一般要求容易,但要完全滿足就非常困難了。

”發燒“現象蔓延開來,完全顛覆了人們對於音響的認識,不僅讓很多人忘記了音響的本質作用,更為嚴重的是反而不知道該如何選擇了,迷失了方向。

只要是對音響有點喜歡的人,大致都會經歷從認識到深入甚至發燒的過程,無論是否真正購買或擺弄過器材,但在思想上的認識歷程大致都是這樣。

筆者也不例外,從喜歡到擺弄,直至把自己深陷進去從事了這個行業,經過了近二十年的折騰,總算是又回到了起點。

這起點是什麼?起點就是迴歸音響本質,回到關注音樂和電影上來,迴歸到音響最初進入家庭的那種心境,以追求生活的品質和品位為目的,而不是為了擁有物質。

音響,只是家裡的一件工具,一個物件。下面就從這個角度來分析一下到底什麼的樣的效果能滿足家庭聽音樂和看電影的需求。

傳統的音響文章大多是對聲音效果進行各種描述,比如高音如何通透,低音如何結實之類的話,說了等於沒說,幾百元和幾萬元的音響文案都是一樣的寫法。

正是因為效果的東西沒有辦法量化,因此筆者嘗試換一種思維方式,從音樂和電影的源頭上來分析效果問題。只要有這樣,才可能把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儘可能具體化,讓文章變得具有參考意義和實際操作的價值。

一、聽音樂的效果要求

聽音樂一般是用兩聲道音響系統,用兩聲道的道理是源於舞臺演出的場景,接下來會一步步說明。

兩聲道音響有個專用的詞語叫做“HIFI”,中文譯名為“高保真”。由於人們對“高保真”的字面意思過度解讀,讓“效果”問題變得更加撲朔迷離了。

一般來說,能稱得上HIFI的音響,屬於效果比較好的。即是說這套音響的聲音還原能力很強,重放出來的樂器和人聲效果跟真的一樣。也有另外一種解讀,就是能夠把錄音棚錄製時的母帶效果原汁原味的還原出來。

這樣的解讀過於抽象,有人說電視機喇叭聽到的樂器和人聲也跟真的一樣啊,至於錄音,除了製作人員外,沒有人知道原版母碟的效果是怎樣的。

問題就在這裡,這就是筆者為什麼說從音響的角度很難把效果解釋清楚的原因。

其實,這種類似的疑問裡隱藏著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很多人不懂樂器和樂隊演出!

每個人的嗓音條件都不一樣,因此很難知道一個人的真實聲音是怎樣的,比如有的女人嬌小可人,但一開聲卻是公鴨嗓,有的男人五大三粗,唱起歌來細聲細氣。

但樂器不同,兩把同樣的樂器在聲音上肯定有區別,但聲音的底色是一致的。因為同一類別的樂器,其發聲原理和共鳴結構都一樣,而且同等型號的尺寸也有嚴格標準。比如小提琴和二胡,雖然都是弓弦樂器,由於發聲箱體的區別非常大,因此出來的聲音完全不同。

兩把同樣的樂器,在本身素質相差不太大的情況下,親自演奏的人很容易聽得出差別來,而欣賞的人卻很難聽得出有什麼不同。原因在於演奏者的聆聽距離非常近,再加上手感,觸覺影響了聽覺,因此很容易分辨。而欣賞的人距離較遠,微小的細節聽不清楚,另外沒有手感和觸覺體驗,因此很難聽出區別。

用音響聽歌實際上和現場聽演出是一樣的道理。

在沒有聽過真人發聲的情況下,通過音響我們無法分辨出一個歌手的聲音是不是被真實還原,無法得知嬌小女子發出的沙啞聲音到底是天生的還是音響問題。

而樂器的聲音標準基本上是統一的,因此通過音響來聆聽是容易分辨的,但需要一個條件,至少得認識一些常見的樂器,尤其是對一些聲音細節的瞭解,比如吉他的泛音,指甲或馬尾劃過琴絃的那種細微變化,在一套好的系統裡就能表現出來。只有這樣,才可能知道一首樂曲裡大致是哪些樂器演奏的,也才知道音響的重放效果是好還是不好。

因此,只有親自近距離的聆聽過幾次真實的樂器演奏,心裡才會數。另外,還需要了解樂隊演出的基本常識和錄音的大致原理。

樂隊演出時,樂手和歌手的位置是按照一定規律站位的,比如吉他手在右邊,貝司手在左邊,鼓手在後面,鍵盤手和歌手在中間,等等。專門聽音樂的音響為什麼用的是兩隻音箱而不是像家庭影院的多隻音箱,道理就在這裡。兩隻音箱按一定的距離擺開,就相當於一個小舞臺,

我們要的效果就是要感覺到整個樂隊的演出活靈活現的出現在這兩隻音箱裡,這種現場的感覺越真實,證明音響的素質就更好。

無論是現場擴聲還是錄音棚製作母帶,都要按照樂手的位置來進行調音處理,要讓坐在舞臺前方正中央的觀眾聽到的聲音和樂隊成員的位置相吻合。這些中間的位置在現場演出的時候所聽到的效果是最佳的,因此票價也比其他位置更貴。

在HIFI音響系統裡,兩隻音箱擺開一定的位置,就是為了營造出舞臺演出一樣的聲場效果,音箱前面正中央的這個位置就是俗稱的“皇帝位”。

坐在皇帝位上,如果聽到的各種樂器聲音的位置非常準確,聽起來就像一個樂隊在眼前演出一樣,那麼就可以證明該套音響的基本素質還不錯,“定位”準確。

如果各種樂器的聲音分不清楚,或者飄忽不定,那麼就是兩種情況,一是音箱線的正負極接錯了,而另外一種情況就嚴重了,音響系統本身的問題,素質不夠好。

音響的定位是普通人最容易掌握的基本技巧,主要是聲場定位,樂器定位和人聲定位,只要知道樂隊的演出現場是怎樣的就能明白道理。

另外,還有一種技巧也容易掌握----“離箱感”。

所謂“離箱感”,可以從字面意思來理解,“聲音離開了音箱“。也就是說坐在皇帝位上,聽到兩隻音箱所發出來的聲音並不是在喇叭的位置,整體聲場一般略高於音箱,聲音範圍也比兩隻音箱的距離更寬,有些聲音聽起來感覺在音箱的後面,有些則是比較靠前。

一套兩聲道音響,只要能把聲場定位和離箱感表現出來,就可以證明系統基本上是不錯,作為一般聽歌欣賞是完全沒有問題的。要達到這樣的效果,並不需要花太多錢就能辦到。

以上僅僅是關於音響效果的冰山一角,若要再深入,那就是無底洞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網上搜索臺灣音響大師劉漢盛的文章《音響二十要》------但要小心,這就是要發燒的節奏了,多準備銀子,多去演出現場認識樂器,多去觀摩對比別人的系統,鑽研各種學問,多到網上吵架交流。。。。。。。

對於普通人來說,只要不是為了發燒目的,只要把握住文中的”定位“和”離箱感“,就足已夠領略到其中的樂趣了。

瞭解樂器和演出的途徑很多,去音樂廳感受幾次即可,越小型的演出越容易弄懂。當地沒有音樂廳的,可以去琴行泡幾天,找老闆喝喝茶就搞定了,聽也行,親手試試更好。需要注意的是,不要用體育館那種露天演出的效果來做為參考。

發燒無止境,只有藝術才會永恆。

玩音響,用音響,千萬別脫離了音樂和電影本身。

篇幅有限,關於電影的效果探討留到下篇。

歡迎關注星工場頭條號,回覆轉發本文可參與抽獎活動,抽取星工場藍牙K歌音響一臺。規則照舊,詳見星工場微頭條說明。

音響的疑惑 (8):換種思維方式,閒話音響效果

星工場藍牙K歌音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