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當年怎麼成爆款的?看老報紙獨家揭祕

“悠悠歲月,欲說當年好睏惑,亦真亦幻難取捨。悲歡離合,都曾經有過,這樣執著,究竟為什麼……”上世紀90年代,這首由毛阿敏演唱的電視劇《渴望》主題曲傳遍大江南北,劇中人物的悲歡與真情引來無數唏噓。

《渴望》是新中國第一部大型室內電視連續劇,1990年播出時萬人空巷,創下那個時代的收視巔峰,亦引發了一場關於真善美的全民大討論。

《渴望》當年怎麼成爆款的?看老報紙獨家揭秘

▲電視劇《渴望》的編劇李曉明及主要演員


今天出版的北京日報《溫故》版,對當年這部“爆款”電視劇創作的幕後故事進行了梳理。

《渴望》當年怎麼成爆款的?看老報紙獨家揭秘

▲ 2018年10月12日《北京日報》17版


300字短文侃出劇本

曾經有觀眾打電話或寫信給北京電視臺反映:北京電視臺播的“肥皂劇”除了拉美的(指墨西哥、巴西),就是港臺的,什麼時候能有我們自己生產的呢?

1989年,為使電視劇產生更大的社會效益,北京電視藝術中心在產品結構上進行大幅度調整改革,確立了“三足鼎立”的方針,即藝術探索片、大型室內劇、娛樂片並行。同年,我國第一部大型室內電視劇《渴望》劇組在北京電視藝術中心成立,由魯曉威出任導演。

《渴望》以內景拍攝為主、以家庭生活和家庭關係為題材,這種拍攝手法的電視劇有個新鮮的名字——“室內劇”,即電視劇的拍攝、生產過程基本都在室內。

當時,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把室內劇作為電視劇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採取多機定位拍攝、現場切換、同期錄音的方法,一次完成,無後期製作程序,因此製作週期短、成本低。(1989年7月13日《北京日報》2版,《我國第一部大型室內電視劇〈渴望〉將開拍》)

《渴望》當年怎麼成爆款的?看老報紙獨家揭秘

▲1989年7月13日《北京日報》2版

不過,拍攝室內劇首先要有攝影棚。從前,北京電視藝術中心沒有自己的拍攝基地,拍攝時常常“四海為家”。此次北京電視藝術中心投資200多萬元,在西山腳下利用工程兵某部訓練基地建成了我國電視劇生產行業第一座大型室內劇攝影棚。《渴望》就是它生產的第一個嬰兒。

《渴望》的劇本,說來也有趣。“一位女工拾到一個孩子,歷經千辛萬苦把孩子拉扯成人……”《記者文摘》中一篇不到300字的新聞報道,被拉成一部135萬字的50集電視連續劇。用一個生動的比喻來說,就是一頭小牛拉起一輛大車。

當時,活躍在北京文壇的青年作家陳昌本、鄭萬隆、王朔、李曉明和鄭小龍,在飯店包了一個房間,海闊天空地“神侃”起來。他們先確定人物,再為劇中人物安排好各自的出身、經歷、性格和命運,最後由北京電視藝術中心編輯室主任李曉明執筆完成。

最終,這部室內劇的劇情以青年女工劉慧芳和青年知識分子王滬生兩個家庭為主線,圍繞主人公劉慧芳撿到王家一棄嬰,而後獻出大半生的守護和辛勞而展開。(1990年7月11日《北京日報》2版,《大型室內劇〈渴望〉停機》)

《渴望》當年怎麼成爆款的?看老報紙獨家揭秘

▲1990年7月11日《北京日報》2版

劇組全體為藝術吃大苦

1989年底,本報記者探訪了《渴望》劇組的攝影基地。

導演魯曉威給記者的第一印象是不修邊幅:頭髮老長,鬍子拉碴。也難怪,從《渴望》開拍起他就住在基地,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談起這部劇的拍攝,魯曉威說:“這些年我們總是放映國外大型室內劇,我不服這口氣,外國有的,我們也應該有!”談到《渴望》的藝術追求,他表示,“我首先要在講好‘一個’故事上下功夫,這部劇沒什麼意念,就是老老實實地講故事,注重表現人物的命運。”

與當時其它劇組的演員報酬相比,《渴望》劇組的報酬少得可憐,主要演員的報酬每集才100元,但這並不妨礙優秀演員的傾力加盟。李雪健、黃梅瑩、楊青、孫松、鄭乾龍、藍天野、韓影、吳玉華、張凱麗……這個演員陣容在當時可謂群星雲集,即便放到現在來看,《渴望》劇組也當得上“星光閃耀”四個字。

為了節省劇組的資金,演員們不住賓館飯店,每天6點多鐘起床坐班車前往拍攝基地,晚上8點多鐘回家。拍攝初期天氣寒冷,卻正趕上拍夏天戲,攝影棚內又沒有暖氣,於是劇組給每人發了一個暖水袋。有一天李雪健拍完戲下場,別人問他,肚子上怎麼有塊“紅記”,他莫名低頭一看,才發現是暖水袋燙起的一片小紅泡。(1989年12月6日《北京日報》2版,《渴望之中訪〈渴望〉》)

《渴望》當年怎麼成爆款的?看老報紙獨家揭秘

▲1989年12月6日《北京日報》2版

拍攝過程也意外頻出。《渴望》拍攝20集後,女主角劉慧芳的扮演者張凱麗的心臟出現了問題,王亞茹的扮演者黃梅瑩被醫院懷疑患了癌症,肖竹心的扮演者吳玉華懷了孕。這劇組的半邊天要塌還得了?於樸、劉沙兩位製片主任四處聯繫醫院。慶幸的是張凱麗沒有大礙,黃梅瑩的癌症被醫生證實是一場虛驚。

因攝影棚簡陋,每天都有許多麻雀從排風扇口鑽進來。怕鳥叫干擾錄音,每天早上製片主任就帶領所有人員手執掃帚、墩布轟鳥。到後來,他們都成了“轟鳥專家”。為了《渴望》,劇組中所有人都使出了渾身力氣。(1990年12月22日《北京日報》2版,《〈渴望〉誕生記》)

《渴望》當年怎麼成爆款的?看老報紙獨家揭秘

▲1990年12月22日《北京日報》2版

觀眾熱議“劉慧芳”式好人

1990年,50集大型室內劇《渴望》在中央電視臺播出,收視率盛況空前。“舉國皆哀劉慧芳,舉國皆罵王滬生,萬眾皆嘆宋大成”成為當年北京乃至全國的一道獨特風景。

率先在北京地區播出《渴望》的,是地處房山區的北京燕山石油化工公司電視臺。在這座擁有十幾萬人口的“石化城”裡,《渴望》的收視率高達98%。1990年11月26日,《渴望》劇組應邀來到燕化。燕化副食品公司張廣明特地跑來興致勃勃地說:“看《渴望》就像吃多了油膩,泡壺釅茶,再嚼口脆蘿蔔,清心敗火;就像老街坊串門,說說老宋、老王家這些年有什麼變化。”(1990年12月7日《北京日報》1版,《京城〈渴望〉熱》)

《渴望》當年怎麼成爆款的?看老報紙獨家揭秘

▲1990年12月7日《北京日報》1版

導演魯曉威說,就像《渴望》片頭曲裡的歌詞“好人一生平安”一樣,《渴望》傳達的是理想化的企盼。每個觀眾對生活的渴望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劇中人物則隨著觀眾的思想和感情會形成不同的渴望,找到共鳴。

許多觀眾被女主角劉慧芳的無私大愛感動,也有觀眾質疑:“我就不信有劉慧芳這種人。”現實中,究竟有沒有劉慧芳這樣的好人?魯曉威坦然回應,按編導的意圖,劉慧芳不是一個做人的楷模,如果把她作為一個做人的模式就錯了,因為《渴望》想歌頌的是一種道德規範——追求生活中的真、善、美。

對於《渴望》的結局,有觀眾感嘆:好人不得好報,導演、編劇真夠惡的,把劉慧芳逼到牆角最後還讓車撞了……對此,魯曉威表示,“我已經左右不了劉慧芳了,這個人物形成了她自己的性格之後,她就會沿著自己的發展脈絡去行走……我們希望給觀眾留下一個美好的渴望,這就是《渴望》的一個主題。”(1990年12月7日《北京日報》3版,《導演魯曉威談〈渴望〉》)

《渴望》當年怎麼成爆款的?看老報紙獨家揭秘

▲1990年12月7日《北京日報》3版

留下“真情從頭說”

《渴望》的成功,對電視劇如何深層次地反映人際關係和道德觀念,無疑是一次寶貴的探索。如同主題曲中唱的那樣,“恩怨忘卻,留下真情從頭說”。劇中人懷著對真誠和美好生活的渴望,在真與假、美與醜、善與惡的較量中完善著自己,也啟發著觀眾。

《渴望》當年怎麼成爆款的?看老報紙獨家揭秘

▲1991年,《渴望》劇組到昆明湖清淤工程現場慰問演出。胡敦志/攝

1990年底,北京影視界、新聞界、評論界100多人出席《渴望》座談會。會上,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博士生尹鴻談道,從《渴望》的家長裡短內容和它引起百姓的街談巷議來看,這是一部大眾文化產品;北京電影學院汪歲寒說,《渴望》劇組找到了當下人民的審美理想,與其說觀眾愛《渴望》,不如說他們是在呼喚生活中的善良、友愛、溫情和真摯;評論家童道明認為,《渴望》不是概念化地用語言勸善,而是用感人的情節啟發良知。

有人問,《渴望》是“陽春白雪”,還是“下里巴人”?實則兼而有之。《渴望》的成功靠的是人情味兒,一座四合院,一棟小洋樓,兩組四戶三代人的悲歡離合扣人心絃,感人肺腑。與會者還為《渴望》編了一條順口溜:“大環境,小家庭。身邊事,兒女情。真善美,醜靈魂,悲歡離合總關情。”當然,部分專家也指出《渴望》的缺陷是把一部小長篇按照大長篇作品來寫了,如果它在30集就打住,會更好。(1990年12月24日《北京日報》3版,《〈渴望〉牽動萬人心》)

《渴望》對當時的社會影響深遠。1991年3月8日,本報刊發了調查文章《淺析〈渴望〉熱》。北京社會心理研究所的邢剛在文中寫道:為了探討《渴望》熱的社會原因,瞭解觀眾的心態,我們對北京市民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有96.1%的人收看了電視劇《渴望》,遠遠超出同類電視劇的收看人數比例。大陸第一部公開放映的電視連續劇《霍元甲》的收看人數為86.7%,《上海灘》為83.2%。其中,有81.9%的觀眾對《渴望》給予了肯定的評價。

《渴望》當年怎麼成爆款的?看老報紙獨家揭秘

▲1991年3月8日《北京日報》3版

探究《渴望》熱的主要原因,70.9%的觀眾認為是它“貼近普通百姓的生活”,48.9%的觀眾認為是它“反映了人們內心世界的善良、友情和愛心”。劇中濃厚的悲劇色彩促使了人們去思考、去認識現實生活,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渴望》的社會效應不言而喻。

總而言之,《渴望》為我國大型電視連續劇的現代化、高效率生產摸出了一條路子。緊隨其後,北京電視藝術中心的另外兩部大型室內劇《編輯部的故事》和《皇城根兒》也列上籌拍日程,自此拉開了中國室內劇的大幕。


-End-

歡迎分享你看過的《渴望》~


▼藝綻熱門閱讀文章▼

朴樹現身後海街頭為路人唱歌,寒冬裡讓人聽得熱淚盈眶

汶川5.12 |十年前,這50張照片曾讓我們淚流滿面!

北京奧運會十週年|無與倫比的開幕式,重溫依然震撼而感動

梁家輝老師,你到底有多缺錢,連演兩部絕世爛片自砸招牌?

森局不再分管電影了,但我們都會記得他發的朋友圈

一位日本攝影師36年前偷拍中國孩子,卻給我們留下純真年代

歷史資料:京報集團圖文數據庫

本期監製:賈薇



新媒體制作人員:關一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