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輩子只做一次父親,這份「好父親速成指南」,請收好!

什麼時候,一個父親能真正成為一個父親呢?

是從怎樣的一刻起,一位父親能夠真正撐起“父親”這個稱號呢?

——是枝裕和《如父如子》

以上這段話,寫在日本電影導演是枝裕和的小說《如父如子》的扉頁。

這是他在有了女兒之後,很長一段時間裡對自己的發問。

而我當年扶著太太隆起的肚皮,對著裡面那個還不知男女的小傢伙唱著歌時,也會思考同樣的問題。

要怎樣做一個父親?

懷孕、生育、哺乳,強烈的生理和心理變化能讓一個女人迅速進入到母親的角色。

但顯現兩條紅線的驗孕棒,除了讓男人感到驚喜或無措之外,並不能教他怎樣從一個大男孩成長為父親。

好在我很幸運。

從下面這5位爸爸的身上,我似乎找到了一點方向。

一輩子只做一次父親,這份「好父親速成指南」,請收好!

第一位,是鄭淵潔的爸爸——鄭洪昇。

鄭淵潔,家喻戶曉的童話大王,一個人寫一本月刊的世界紀錄保持者。

我小時候很愛看《童話大王》,出刊必買。這麼多年過去,我對裡面大部分的故事都印象模糊,但對鄭淵潔寫的有一句話記憶猶新:打孩子的家長都是無能的。

後來看訪談我知道了,這源於他父親鄭洪昇的教育觀。

身為軍人的鄭洪昇,在那個家長習慣於抄起皮帶抽孩子的年代,從沒打過兒子,也沒說過重話。

一輩子只做一次父親,這份「好父親速成指南」,請收好!

鄭淵潔小時候上學,有次老師佈置作文,題目是《早起的鳥有蟲子吃》,他寫著寫著,給改成了《早起的蟲子被鳥吃》。

老師急了。

這事用今天的話說,那意思就是:“我這麼個正能量的題目,怎麼叫你一寫就那麼喪呢?”但老師辯不過鄭淵潔,就罰他當著全班同學面說自己是最沒出息的人,說一百遍。

鄭淵潔說到七八十遍的時候,自尊心實在扛不住了。

為了表示反抗,他在桌子底下擰著了帶在身上的拉炮。

結果,就被學校開除了。

原本生氣的父親鄭洪昇,沒想到看了兒子寫成小說體的檢查之後,深為所動,似乎發現了鄭淵潔的寫作天賦。

在把孩子從學校領回家的路上,他說出了就算今天思想開明的家長也很難有勇氣說的一句話。

“孩子,沒關係,我在家教你。”

這句話對鄭淵潔的影響有多大呢?

很多年以後,成年的他有次坐火車,身上帶著一本《愛迪生傳》。

書上寫愛迪生只上了三個月的學,就因為調皮搗蛋而被勸退。但母親在接他回家的路上,也說了一句:孩子,沒關係,我在家教你。

這句闊別已久但難以忘懷的話,讓鄭淵潔崩潰了。

他一個大男人在火車上,痛哭流涕得像個孩子。

一輩子只做一次父親,這份「好父親速成指南」,請收好!

而我,從這段故事裡,從鄭洪昇先生那,學到了“支持”兩個字。

這個支持,不是給孩子買學區房,報興趣班,買最好的文具和衣衫,是孩子不被認可不被接納不被看好的時候,給他心理上最大的安慰。

沒關係,只要你努力了就行。

沒關係,下次再試試。

沒關係,就當休息一陣子嘛。

沒關係,一個人過也挺好。

沒關係,想家了就回來吧。

天知道,這世界上有多少孩子,曾經或是正在渴望父母,對自己說一聲“沒關係”。

一輩子只做一次父親,這份「好父親速成指南」,請收好!

第二位,是朱德庸的爸爸——朱育參。

朱德庸是我非常喜歡的一位臺灣漫畫家,以《雙響炮》《醋溜族》《澀女郎》聞名於世。

他小時候患有自閉症,學習成績差,經常受老師批評和同學排擠。畫漫畫,成了他獨處時應對這個不友好世界的心理治療方式。

家裡條件不寬裕,沒法提供專門的繪畫本,父親朱育參就買來白紙,用線縫起來,做成一個個的冊子。只要朱德庸快把一本冊子畫完,第二天就會在桌上發現一本新的。

正是父親這個不動聲色但飽含溫情的動作,讓朱德庸一直畫了下去,畫成了漫畫家。

朱育參同時是個非常溫和的爸爸,同樣不罵人。

一輩子只做一次父親,這份「好父親速成指南」,請收好!

上動物園,面對性格內向的兒子,他說:

動物園裡有獅子,有老虎,有大象,有猴子。如果你是獅子,你就做一隻獅子。如果你是大象,你就做一隻大象。

不要輕易改變自己的樣子。

朱育參的行動和語言,鼓舞了朱德庸,也教會我“激勵”兩個字。

這個激勵,不是隻要你考了多少分我就給你買什麼獎品、帶你去哪旅遊,而是在不同場合不同時間持續地讓孩子感受到——我能行。

一輩子只做一次父親,這份「好父親速成指南」,請收好!

第三位,是安德烈的爸爸——邁克。

安德烈·阿加西,前世界排名第一的網球運動員,也是網球史上首位男子單打金滿貫選手。

他有一位怎樣的父親呢?

堪稱魔鬼。

從阿加西出世那天起,邁克就寄望把他栽培成為世界第一的網球選手。

阿加西還在搖籃裡,父親就在他頭上掛了一個網球,訓練他用改造了的乒乓球拍擊打。

隨後,舉家搬遷到拉斯維加斯城郊的沙漠,因為只有在這裡,邁克才買得起一座房子,有足夠大的後院,供他建造一個標準的網球場。

5歲,阿加西被拖出幼兒園,進到焊接車間,見證父親改造了一臺瘋狂發球機。從此,他開始了沒日沒夜練球的童年。

7歲,阿加西贏得了所參加10歲及10歲以下年齡組7項賽事的全部冠軍,可父親無動於衷,認為他只是在做分內的事情。

11歲,阿加西參加了一項紅土賽事,拿到第四名,被組委會授予了最佳運動風尚獎。但父親奪過獎盃,扔進垃圾桶摔得粉碎。因為他只接受兒子贏得第一。

其間,父親為了提高阿加西的網球成績,鼓勵他逃課練球,並曾在比賽前讓他偷偷服用違禁藥品。

父親的所作所為,讓阿加西感到身處夢魘,他痛恨網球卻無法逃避。

無法逃避,只能爭第一,直到成為世界第一。

邁克的教育成果舉世矚目,可這樣的父親顯然不是一個我所推崇的家長形象。

但另一方面,阿加西在自傳中的一段描述,深深震撼了我。

父親說,如果我每天擊球2500次,每週就會擊球17500次,這樣一年結束時,我擊球的次數就將接近100萬。他相信數學,他說數字是不會騙人的。

如果一個孩子每年擊球100萬次,那麼他將是不可戰勝的。

確實如此。

阿加西的父親教會了我“釋懷”兩個字。

這種釋懷,就是深刻地認識到“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認識到不可戰勝和巨大的聲名財富是以犧牲某些東西為代價的。

比如快樂的童年,比如極大的心理壓力和傷病折磨。

如果孩子自己沒有超強的進取意願,我更希望她做一個普通人。

普通的天分、能力、境遇,普通的人生能感受普通的快樂就好。

一輩子只做一次父親,這份「好父親速成指南」,請收好!

第四位,是喬舒亞的爸爸——圭多。

以二戰為背景的意大利電影《美麗人生》中,猶太人圭多是一位開朗幽默的父親。

兒子喬舒亞好奇,為什麼咖啡店的窗戶上貼著“猶太人與狗不得入內”的標語。

這是一個成人世界裡很難向孩子解釋的問題。

但圭多的回答充滿童心和機智。

一輩子只做一次父親,這份「好父親速成指南」,請收好!

因為店主不歡迎猶太人和狗。

大家都有各自的喜好,就像五金店的老闆不喜歡西班牙人和馬,藥店老闆不喜歡中國人和袋鼠一樣。

兒子你不喜歡什麼動物?蜘蛛?嗯,爸爸不喜歡維斯哥特人。那咱們回去,在自己家的書店門上寫:維斯哥特人與蜘蛛不得入內。

兒子生日當天,一家人被納粹抓走帶往集中營,為了不讓孩子的心理蒙上戰爭的陰影,圭多騙孩子這是一場策劃已久的生日旅行。

一輩子只做一次父親,這份「好父親速成指南」,請收好!

到了集中營,兒子嫌這裡又髒又臭,想要媽媽。

圭多又撒謊,說大家到這裡是為了玩遊戲,誰先拿到一千分就可以贏得一輛坦克。而哭、找媽媽、餓了要吃點心,都會被扣分。

一輩子只做一次父親,這份「好父親速成指南」,請收好!

圭多一邊用美麗的謊言安撫兒子,一邊在充斥著死亡與恐怖的集中營裡求生存。

終於熬到德軍敗退。

圭多去找關在別處的妻子,不想遭到抓捕,就在被德軍士兵用機槍抵著赴死的路上,他看到了躲在路邊鐵箱裡的兒子。

一輩子只做一次父親,這份「好父親速成指南」,請收好!

他想起跟兒子說過,躲過今晚,就能拿到一千分,能贏得坦克。

於是他保持微笑邁著正步,像小丑一樣從兒子眼前走過。

他在生命的最後一刻,還在努力地欺騙兒子,這一切真的只是一場遊戲。

一輩子只做一次父親,這份「好父親速成指南」,請收好!

走過街角,圭多被無情槍決。

躲過死夜,喬舒亞贏得了他的獎品。

一輩子只做一次父親,這份「好父親速成指南」,請收好!

美軍駕著坦克而來,解救了集中營的倖存者。

兒子和母親團聚。

一輩子只做一次父親,這份「好父親速成指南」,請收好!

在這最後心酸而又幸福的一幕裡,缺席者圭多,教會我“樂觀”兩個字。

樂觀,就是即使身處生命中最黑暗的時刻,也要讓孩子看到你的笑。

一輩子只做一次父親,這份「好父親速成指南」,請收好!

最後一位,是索菲亞的爸爸——羅科。

與前四位爸爸不同,他的孩子是個女兒。

電影《完美陌生人》中,在外遭遇狀況的索菲亞給爸爸羅科打來電話。

一輩子只做一次父親,這份「好父親速成指南」,請收好!

男友的父母不在家,叫自己到他家去睡。

去不去?想去,但是緊張接下來的事情。

索菲亞不想發生在今晚。

不去,又怕男朋友生氣。

在女兒彷徨不知所措的時候,羅科給了她和所有觀眾一個教科書級的答案。

你不能因為他可能生氣你就去。

如果你去,我希望你能享受到快樂。

總之,我要和你說,索菲亞,這是重要的一晚,這是你人生中重要的一件事。不是一件明天和閨蜜說說就過去的事,如果你要是覺得這會是讓你高興的事情,那你就去做吧。

但如果你不這麼覺得,或不確定的話,就別去。

事實上,在索菲亞出門前,羅科就悄悄給了女兒一個安全套。

用語言,他支持女兒自己做出選擇。

用行動,他告訴女兒不管做出什麼選擇,都要保護好自己的身體。

這就是最好的性教育。

給女孩底線教育,給男孩陽光教育

那麼,一件對於女生來說,似乎隱秘而尷尬的事,為什麼索菲亞會尋求父親而不是母親的意見呢?

因為母親的管教太嚴厲了。

一輩子只做一次父親,這份「好父親速成指南」,請收好!

她從不聽取女兒意見,只會和女兒吵。

翻包、逼問、喋喋不休,想把女兒牢牢地守在自己眼皮底下,卻只能任其厭煩地與自己疏遠。

同為有著女兒的父親,羅科教會我的,是“放手”兩個字。

一輩子只做一次父親,這份「好父親速成指南」,請收好!

給予空間和距離,施以信任和關懷。

所謂父母子女,不過是一場我笑著迎你來、你哭著送我走的生命接力。

姓氏血脈,是彼此在這個世界上際遇的紐帶,而不是羈絆。

一輩子只做一次父親,這份「好父親速成指南」,請收好!

支持、激勵、釋懷、樂觀、放手。

這就是近十年來,我從諸多爸爸身上學到的最重要的5個詞。

坦率地說,面對幼稚的孩子,我經常會有煩躁、厭倦、甚至想要逃避的心情。

但既然有勇氣將一個生命帶到這個世界,就註定了在為人父母的事上,絕沒有辭職、分手式不管不顧拂袖了之的輕鬆。

那些了不起的爸爸、那些我希望達成的關鍵詞,會像鬧鐘一樣,在我每次好想懈怠的時候準時響起,提醒我:

你如何對待孩子,將會影響她的性格和人生。

但願,我的女兒能有好的性格和幸福的人生。

而我,也能真正撐起“父親”這個稱號。一組爸爸與女兒的暖心插畫

但願,女兒在生命的大多數時間裡,一想到爸爸,臉上就會浮起笑。

就像我去接她放學,她在人群裡左顧右盼突然看到我時,那般燦爛的笑。

一輩子只做一次父親,這份「好父親速成指南」,請收好!
一輩子只做一次父親,這份「好父親速成指南」,請收好!

我記得知乎上有個問題:“如果成長過程中父親缺位,可能帶來哪些影響?”

回答中滿是辛酸故事。

一個人說,小時候爸爸工作忙,但會拿玩具來看他。可到他過了需要玩具的年齡,爸爸就很少回來了。

從小到大他都很孤僻,不敢像其他男生一樣打鬧,因為害怕沒有老爸在自己身後。

後來他在電影《貓與桃花源》中看到這樣一個情節:小貓離家出走,貓爸爸急得到處尋找.

貓爸爸說:“我什麼都沒保護好,我必須要保護好他,我是他爸爸,我有責任。”

那時他心裡想的是,多希望他的爸爸可以看到。

一輩子只做一次父親,這份「好父親速成指南」,請收好!

加拿大康考迪亞大學的艾琳•鮑格內特等人,進行過一項研究:結果顯示,

在缺少父親參與的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孩子,更容易悲傷、焦慮。

父親的缺位影響是深遠的,對於孩子來說,在適應社會、親密關係、心理健康方面,都有父親的影子。

問題不僅出現在陪伴上,不會表達也會成為阻礙父親與孩子溝通的障礙。

他們總是把情感埋到生活裡,誤以為“父愛如山”,就要像山一樣靜默無言。

多少父愛就被埋葬在這樣的“陰差陽錯”裡。

作家麥家因為一次“毒打”,與父親產生了隔閡。他說自己像“心窩裡插了一柄刀,怎麼也拔不出來!”

之後整整十七年的時間裡,他再沒有喊過自己的父親。

就連寫信回家也永遠是“母親,你好”,對父親隻字不提。

一輩子只做一次父親,這份「好父親速成指南」,請收好!

但後來,父親成了麥家心裡永遠的遺憾。

一輩子只做一次父親,這份「好父親速成指南」,請收好!

當他想要向父親盡孝時,父親已經患上老年痴呆症。有時父親會握著他的手問,“我的二兒子在哪裡呀?”二兒子就坐在他身邊,他卻已經認不得了。

父親偶爾會有清醒的時候,母親就會馬上給麥家打電話。可每次等他趕到,父親就又變回那種矇昧的狀態。

直到父親離開人世,麥家都沒能和清醒狀態下的父親說明自己的心意。

更讓人揪心的是,麥家和自己的兒子之間也產生了非常大的矛盾。

一輩子只做一次父親,這份「好父親速成指南」,請收好!

從初二開始三年的時間裡,兒子把自己關在臥室中,除了吃飯和去廁所幾乎不出來。

只要父子兩人有交流,就必然會發生語言衝突。

如果麥家試圖進入兒子的房間,兒子就會離家出走。

一輩子只做一次父親,這份「好父親速成指南」,請收好!

但有過親身經歷的麥家沒有放棄。

不管孩子怎樣叛逆,麥家都一直堅持、一直忍受。漸漸地,孩子對他敞開了心扉。

三年對於麥家來說已是十足漫長,那十七年對於他的父親,又該是怎樣的酷刑。

專欄作家潘採夫曾說,“一個男人的成熟就是理解了自己的父親。”

這種領悟或深刻、或痛苦,它能徹底地改變一個人看世界的態度。

父親對於孩子的影響,是悄無聲息就留下一聲烙印的。

一個男人,在成為父親的那天起,就要擔當起“一家之長”的重擔。

當我們嘗試去理解父親,當我們為人父母之後,我們才明白:

撐起“父親”這個稱號的,是全部的愛與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