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50%家庭存款为零:抗风险能力,才是一个人的底层能力

前不久,我国储蓄结构数据公布,数据显示:10%的富裕家庭,储蓄金额占到全部储蓄金额的70%;还有35%的小康家庭,储蓄金额占全部储蓄金额的25%。

另外还有50%的家庭,银行存款为零。

这个数据结果让人不寒而栗。

没有存款,就意味着很难有抵御风险的能力,这是多么可怕的事。

父母生了重病,也许无法支付昂贵的医药费,还得拉下脸面向亲朋好友借钱;

孩子要上学了,也不能让他接受最优质的教育,只能选个差不多的学校,还得安慰自己“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如果背上了房贷,一家人就得节衣缩食,一年到头赚的钱,过年发几个红包就没了……

生活总是勉勉强强,日子过得紧巴巴。一家人就像挤在一条小船上,生怕出现任何风浪。

而有抗风险能力的人,工作不爽了可以裸辞,心情不好了可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更不用为吃穿用度发愁。

所以,抗风险能力,是一个人的底层能力。

中国50%家庭存款为零:抗风险能力,才是一个人的底层能力

想了解自己的抗风险能力有多少,其实很简单。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收入大部分来自工作。

想象一下,如果今天你失业了,在保证目前生活品质不下降的情况下,还能撑多久?

相信无论是刚步入职场的年轻人,还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都不敢想象自己会有这么一天。

中国50%家庭存款为零:抗风险能力,才是一个人的底层能力

还记得去年三月,华为“清退35岁以上员工”的消息一度甚嚣尘上。虽然后来证实是谣言,但任正非也曾公开表明:“30多岁年轻力壮,不努力,光想躺在床上数钱,可能吗?”

不得不说,他一语道破了中年危机的根源:追求安稳,没了拼劲。

我想起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男主克里斯是一个平庸的中年男人,有着差不多的工作,过着差不多的生活。

他的工作是销售医疗器械,每天疲于奔命,不仅没有一点收获,还负债累累。

他有自己的梦想,却从不行动,只想着现世安稳。

于是,丝毫不具备抗风险能力的他,很快见证了平静生活的土崩瓦解。

因为负债,车子被拖走,房子被收回,妻子提出离婚,一夜之间,他带着儿子流落街头。

无论是电影,还是现实生活,我们都应该明白:没有永久稳定的工作,也没有一劳永逸的生活。

只有广积粮,高筑墙,才能让自己拥有更多可能性,成为具备抗风险能力强的人。

中国50%家庭存款为零:抗风险能力,才是一个人的底层能力

前段时间看过一篇文章《请做好1年内失业的准备》,单看标题有些危言耸听,但内容确实有理有据。

文中一阵见血地指出了现在实业企业的困境:税收高,风险高,贷款难,利润少,前景差。

一方面,企业利润下降,必定会开始裁员;另一方面,对稳固的大型企业来说,新的合作模式已经产生:用人工智能代替人。

李开复曾在《奇葩大会》上直言:未来10年,人类50%的工作都会被人工智能取代。

中国50%家庭存款为零:抗风险能力,才是一个人的底层能力

AI的发展早已超过我们的想象:

李开复过去两年的所有投资,都是机器人在管理;

还有气象播报、驾驶汽车、帮助单身人士寻找高匹配度对象,这些工作人工智能都能比人完成得更出色。

也就是说,简单、重复、固定、有着明确规则的工作,有更大被人工智能替代的危险。

缺乏抗风险能力,别说人工智能了,一个意外的变动,也能将人击垮。

我们小区的王姐,是个单亲妈妈,在加油站工作。

但今年8月,加油站撤掉了,她也面临下岗。王姐的孩子还在上小学,她除了这份工作,也没有其他收入来源。

失业的噩耗,让王姐一度濒临崩溃。

是她做错了什么吗?

不是的。

她不仅没做错,还十分敬业:从2008年开始从事这份工作以来,兢兢业业10余年,没出过一点岔子。

可即便如此,她仍落得一个下岗的结局。

得知结果后,她四处哭诉:除了加油,我不知道我还能干什么,这不是要断我的生路嘛!

可现实就是如此,缺乏抗风险能力,就算你人在家中坐,祸也会从天上来。

中国50%家庭存款为零:抗风险能力,才是一个人的底层能力

那如何提升自己的抗风险能力呢?

其实就像高晓松曾说的那样:

一个真正强大的人,碰到新事物,他们会说,这个很新鲜,很好,然后这里学一点,那里学一点。

一个真正强大的人,一定不会放弃学习。

因为他知道,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本就是永恒不变的规律。

与其担心被时代抛弃,不如紧跟时代步伐,提升自己的抗风险能力。

中国50%家庭存款为零:抗风险能力,才是一个人的底层能力

马云就是这样的人。

上个世纪80年代,有人为了考心仪的大学,有人为了出国留学,有人为了应聘工作,总之,国内掀起了学英语的热潮。

马云也毫不犹豫地学了起来,还在大学报考了英语专业。

但他发现,很多人学的都是哑巴英语,只会考试,真遇见个外国人,却是半天憋不出一句话。

而他想学的,是一门能切切实实运用于实际生活的硬技能。

而口语表达,就是英语应用最广泛的部分。

为了提升自己的口语能力,他在杭州做起了免费导游。

一有时间,他就站上街头,给外国人解说景点。

就这样,没出过一天国门的马云,不仅练就了一口流利的英语,还结交了不少外国朋友。

直到后来,他创建了阿里帝国。

参加达沃斯经济论坛、对话美国总统特朗普、在联合国青年论坛发表全英文演讲……

英语成为了他的战袍,成为了他的利剑,让他可以在国际的舞台上指点江山,挥斥方遒。

当初努力学习英语的马云,应该也没想到,英语这项技能竟成为了他不可替代的底层能力。

也许你会说:我不可能成为马云,所以没必要学英语。

但要知道,马云当初学英语时,也不知道英语究竟能带来什么好处。

他曾在一次演讲中提到:

我当年学英语,我没有想到后来英文帮了我的大忙。所以,做任何事情只要你喜欢,只要你认为对的,就可以去做。如果你思考问题功利性很强的话,肯定会遇到麻烦的。

的确,英语不仅是一门语言,还是为你打开广阔世界的钥匙。

你可以去旅行、去结交各国的朋友,让自己的生命体验更加丰富。

对于普通人而言,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但英语,却能给予我们更多逆袭的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