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50%家庭存款爲零:抗風險能力,才是一個人的底層能力

前不久,我國儲蓄結構數據公佈,數據顯示:10%的富裕家庭,儲蓄金額佔到全部儲蓄金額的70%;還有35%的小康家庭,儲蓄金額佔全部儲蓄金額的25%。

另外還有50%的家庭,銀行存款為零。

這個數據結果讓人不寒而慄。

沒有存款,就意味著很難有抵禦風險的能力,這是多麼可怕的事。

父母生了重病,也許無法支付昂貴的醫藥費,還得拉下臉面向親朋好友借錢;

孩子要上學了,也不能讓他接受最優質的教育,只能選個差不多的學校,還得安慰自己“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如果背上了房貸,一家人就得節衣縮食,一年到頭賺的錢,過年發幾個紅包就沒了……

生活總是勉勉強強,日子過得緊巴巴。一家人就像擠在一條小船上,生怕出現任何風浪。

而有抗風險能力的人,工作不爽了可以裸辭,心情不好了可以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更不用為吃穿用度發愁。

所以,抗風險能力,是一個人的底層能力。

中國50%家庭存款為零:抗風險能力,才是一個人的底層能力

想了解自己的抗風險能力有多少,其實很簡單。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收入大部分來自工作。

想象一下,如果今天你失業了,在保證目前生活品質不下降的情況下,還能撐多久?

相信無論是剛步入職場的年輕人,還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都不敢想象自己會有這麼一天。

中國50%家庭存款為零:抗風險能力,才是一個人的底層能力

還記得去年三月,華為“清退35歲以上員工”的消息一度甚囂塵上。雖然後來證實是謠言,但任正非也曾公開表明:“30多歲年輕力壯,不努力,光想躺在床上數錢,可能嗎?”

不得不說,他一語道破了中年危機的根源:追求安穩,沒了拼勁。

我想起電影《當幸福來敲門》中,就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男主克里斯是一個平庸的中年男人,有著差不多的工作,過著差不多的生活。

他的工作是銷售醫療器械,每天疲於奔命,不僅沒有一點收穫,還負債累累。

他有自己的夢想,卻從不行動,只想著現世安穩。

於是,絲毫不具備抗風險能力的他,很快見證了平靜生活的土崩瓦解。

因為負債,車子被拖走,房子被收回,妻子提出離婚,一夜之間,他帶著兒子流落街頭。

無論是電影,還是現實生活,我們都應該明白:沒有永久穩定的工作,也沒有一勞永逸的生活。

只有廣積糧,高築牆,才能讓自己擁有更多可能性,成為具備抗風險能力強的人。

中國50%家庭存款為零:抗風險能力,才是一個人的底層能力

前段時間看過一篇文章《請做好1年內失業的準備》,單看標題有些危言聳聽,但內容確實有理有據。

文中一陣見血地指出了現在實業企業的困境:稅收高,風險高,貸款難,利潤少,前景差。

一方面,企業利潤下降,必定會開始裁員;另一方面,對穩固的大型企業來說,新的合作模式已經產生:用人工智能代替人。

李開復曾在《奇葩大會》上直言:未來10年,人類50%的工作都會被人工智能取代。

中國50%家庭存款為零:抗風險能力,才是一個人的底層能力

AI的發展早已超過我們的想象:

李開復過去兩年的所有投資,都是機器人在管理;

還有氣象播報、駕駛汽車、幫助單身人士尋找高匹配度對象,這些工作人工智能都能比人完成得更出色。

也就是說,簡單、重複、固定、有著明確規則的工作,有更大被人工智能替代的危險。

缺乏抗風險能力,別說人工智能了,一個意外的變動,也能將人擊垮。

我們小區的王姐,是個單親媽媽,在加油站工作。

但今年8月,加油站撤掉了,她也面臨下崗。王姐的孩子還在上小學,她除了這份工作,也沒有其他收入來源。

失業的噩耗,讓王姐一度瀕臨崩潰。

是她做錯了什麼嗎?

不是的。

她不僅沒做錯,還十分敬業:從2008年開始從事這份工作以來,兢兢業業10餘年,沒出過一點岔子。

可即便如此,她仍落得一個下崗的結局。

得知結果後,她四處哭訴:除了加油,我不知道我還能幹什麼,這不是要斷我的生路嘛!

可現實就是如此,缺乏抗風險能力,就算你人在家中坐,禍也會從天上來。

中國50%家庭存款為零:抗風險能力,才是一個人的底層能力

那如何提升自己的抗風險能力呢?

其實就像高曉松曾說的那樣:

一個真正強大的人,碰到新事物,他們會說,這個很新鮮,很好,然後這裡學一點,那裡學一點。

一個真正強大的人,一定不會放棄學習。

因為他知道,新事物代替舊事物,本就是永恆不變的規律。

與其擔心被時代拋棄,不如緊跟時代步伐,提升自己的抗風險能力。

中國50%家庭存款為零:抗風險能力,才是一個人的底層能力

馬雲就是這樣的人。

上個世紀80年代,有人為了考心儀的大學,有人為了出國留學,有人為了應聘工作,總之,國內掀起了學英語的熱潮。

馬雲也毫不猶豫地學了起來,還在大學報考了英語專業。

但他發現,很多人學的都是啞巴英語,只會考試,真遇見個外國人,卻是半天憋不出一句話。

而他想學的,是一門能切切實實運用於實際生活的硬技能。

而口語表達,就是英語應用最廣泛的部分。

為了提升自己的口語能力,他在杭州做起了免費導遊。

一有時間,他就站上街頭,給外國人解說景點。

就這樣,沒出過一天國門的馬雲,不僅練就了一口流利的英語,還結交了不少外國朋友。

直到後來,他創建了阿里帝國。

參加達沃斯經濟論壇、對話美國總統特朗普、在聯合國青年論壇發表全英文演講……

英語成為了他的戰袍,成為了他的利劍,讓他可以在國際的舞臺上指點江山,揮斥方遒。

當初努力學習英語的馬雲,應該也沒想到,英語這項技能竟成為了他不可替代的底層能力。

也許你會說:我不可能成為馬雲,所以沒必要學英語。

但要知道,馬雲當初學英語時,也不知道英語究竟能帶來什麼好處。

他曾在一次演講中提到:

我當年學英語,我沒有想到後來英文幫了我的大忙。所以,做任何事情只要你喜歡,只要你認為對的,就可以去做。如果你思考問題功利性很強的話,肯定會遇到麻煩的。

的確,英語不僅是一門語言,還是為你打開廣闊世界的鑰匙。

你可以去旅行、去結交各國的朋友,讓自己的生命體驗更加豐富。

對於普通人而言,沒有隨隨便便的成功,但英語,卻能給予我們更多逆襲的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