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NEL帶你浪:《再跨界,再大膽談談本土跑步鞋》

前言:專業性,商業性和可讀性之間要找個平衡點,很不容易。而且這種文章有點深入,希望你讀得明白。

前言2 :畢竟不在國內,資訊已經儘量精準,如有什麼說錯的地方,請指正,和平交流。

緊接著上一篇,現在說說本土跑步鞋,卻真的是另一番的情景了。

首先要先嘮叨一下,一雙普通的跑步鞋,就是一家運動品牌的成品,它的出現,就是這一家運動品牌公司把自家東西集大成的成果,就好像說起其他的國外運動品牌,一提到品牌,你就會想到某鞋款,就像提到 ASICS,你就會想到 Kayano。

阿NEL帶你浪:《再跨界,再大膽談談本土跑步鞋》

這就是我們口中所說的,一個品牌的跑步旗艦鞋款,它本身就是承載著整家運動公司目前的自家技術,體現著無形式的品牌價值,品牌就用著這一個自家鞋款,在你穿上它來跑步的時候,和你的腳輕聲述說交流,讓你的腳直接腳感,來告訴你,這個品牌對於跑步上所用上的技術設計,有多用心。

說回本土品牌,當然在這一個相對不一致的情況下,我們不能拿國際品牌直接和本土品牌來對比,這是一個不合理的情況,國外品牌有著數十年的跑步技術研發,相比之下國內運動品牌對著跑步鞋的認知,還是屬於初級生的感覺,不太可能在短時間內就能夠和國際品牌平起平坐。

雖然各個品牌在旗艦跑步鞋還在初級階段,質量還沒到位,銷售體量還沒成型,可是在大環境的壓力追趕下,各個品牌為了追趕國際品牌,各自都有了不一樣的應變,來加速推進跑步鞋的各種國際指標。到目前為止來看,這現象挺有趣。

阿NEL帶你浪:《再跨界,再大膽談談本土跑步鞋》

最讓我驚豔地是 361°,他們對著跑步鞋有著認真的態度,在國外設立了外國設計團隊,也用上很多國際跑步品牌用上的跑步鞋技術,就幫助 361° 研發了一雙“很實際”的跑步鞋,就是 361° Spire。跑步者對於新加入的品牌一直都帶著好奇心,當一個品牌很認真做出一雙“很不錯”的跑步鞋的時候,自然就會吸引到很多跑步愛好者的眼球。這就像你不經意地了一家隱秘的餐館,食物好吃又特別,你就會自主性地宣傳它,把它掛在口中。

阿NEL帶你浪:《再跨界,再大膽談談本土跑步鞋》

361° Spire 就是這樣的鞋子,我能夠認識到它,是因為網上有著不少對於這一個鞋款的視頻,基本上很多人都在視頻裡面給予了它挺高的評價,這是難得一件的事情。另外一個讓我覺得驚訝的事情,就是這一雙賣著人民幣 599 的跑步鞋,竟然能夠在國外賣上 150 美金。鞋款本身一開始就標榜著如此看似不太理智的高價,卻能夠得到不錯反饋,難得可貴。361° 在這一步旗艦款的設立已經做對了方向,現在也有了更新款 361° Spire 3,已經比其他品牌快人一步,相信再不久的將來,會有更明確的方向,更有進步的調整,值得讓人期待。

阿NEL帶你浪:《再跨界,再大膽談談本土跑步鞋》

李寧也是和 361° 一樣,有著一樣宏遠的大局觀,一直投放研發資源,就是誓要用著全是中國人的團隊來做出一雙和國際標準持平的跑步鞋,研發資金投放後,就有了“烈駿”這一個全功能公路跑鞋。雖然“烈駿”現在已經到了第 2 代,也得到了很好的口碑,卻還是小量發售。我相信小量發售的原因是,成本還沒壓下來,強力推廣就算好賣,也得不到好的利潤。

阿NEL帶你浪:《再跨界,再大膽談談本土跑步鞋》

現在我說說安踏,安踏本身就是還沒有體現自己品牌屬性的品牌,當群眾說到安踏的旗艦鞋款,他們大多數只是想到籃球的 KT3,至於跑步鞋,卻一直到現在還沒有一個突破性的產品出來。我相信這已經是安踏知道自己要做的事情,而是如何做,卻和其他兩者有一些不一樣的地方。

361° 是在外國設立一個外國人團隊,然而安踏的做法則是聘請外國人融入本地團隊,安踏從阿迪那邊挖來了幾個外國設計師,其中一個 Robbie Fuller 就已經幫著安踏做出了 KT 系列和大家都知道的老爹鞋。在已經有外國人融入的團隊,在彼此文化差異的碰撞下,安踏的未來跑步旗艦鞋款,也是我期待看到的。

阿NEL帶你浪:《再跨界,再大膽談談本土跑步鞋》

我也不是說現在的安踏什麼東西都拿不出來,現在的安踏其實也有著一雙口碑挺好的馬拉松跑步鞋款,叫做 Challenge 202。361° Spire 是從外國先推廣,再到國內發售,然而安踏的 Challenge 202 就先小量發行,看看跑步者的反饋,再看下一步要怎麼走,怎麼衍生出新的鞋款,或者如何續代 Challenge 202,如果安踏打算大幅度地往全國市場推廣,用上什麼鞋款,這將會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坦白說,我會仔細說說以上那三雙鞋子,很大的原因是,你可能沒聽過。這三雙都是很有卓越性能的跑步鞋,對於能夠穿著於跑步有著很好的支撐,可是,以上的 3 款跑步鞋,真的太像跑步鞋,有著完美跑步鞋的指標。換難聽的說法,就是很多人覺得這些鞋子,不好看不時尚,穿不出街

阿NEL帶你浪:《再跨界,再大膽談談本土跑步鞋》

在跑步領域內,能夠創造最大的利益的,是休閒跑步鞋,就是一雙很有科技技術支撐的跑步鞋,卻有著好看的外觀,而讓消費者不介意穿著它們出去走走,必要時候,也能夠用來跑步。Ultraboost 和 Epic React 無可否認地都有著好看的外觀,也唯有這一種“進得廚房,出得廳堂”,功能兩者兼備的鞋款,才能夠幫助品牌賣出更大的量,才能夠達到盈利的可能性。現在看起來,國內這幾家的鞋款,都是往專業性的方向發展,說好聽一點就是越來越有專業性,說得直白一點就是越來越邊緣化。品牌的旗艦鞋款和大眾消費群並沒有達到連接性,這是不是品牌要追尋的目的呢?

阿NEL帶你浪:《再跨界,再大膽談談本土跑步鞋》

其實也不是沒有其他品牌看到這一個龐大的休閒跑步鞋市場,這一種空位顯而易見,只要洞悉潮流者便能夠察覺出來。說到這裡,可能你猜到了,我是說著小米科技

阿NEL帶你浪:《再跨界,再大膽談談本土跑步鞋》

小米科技看到了這一塊市場空缺的機會,推出了 249人民幣的智能跑鞋,確實很符合小米科技這種快人一步的特點,這一雙只賣著 249人民幣的售價,有著好看的鞋子外觀,讓著消費群對著鞋子有了質量的妥協。249人民幣的鞋子,雖然不能有著質量的跑步體驗,卻能夠挑起眾人的興趣,買來玩玩無妨。這使得了小米科技的智能鞋子,成功地賣出了很多雙,以一個沒做過鞋子的企業來說,已經是一個驚人的成績了。對著跑步鞋,小米的下一步是什麼,會是我感興趣的話題。

可以說,未來短期目標已經清晰,而且也有著巨大的商業潛能,就是等著,等著看看哪一個國內品牌能夠創造出一雙有質量的跑步鞋,也和當下的休閒趨勢很有連接性,然後,我們就等著,等著看它如何爆發了。這會是傳統運動品牌,還是外來搞局的企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