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流浪的感觉”不得不说的故事

“医生的学习决不仅仅是书本、文献、课堂和讲座。对于任何医生,患者是最好的老师。是患者,让医生真正认识到身上的责任重大;是患者,让医生不断地发现自己能力的局限性;是患者,不断激励医生不停地学习和完善;是患者,真正让诊疗者懂得医学的真谛,真正成为一名懂得患者痛苦、烦恼、忧虑,有着强大同情心和爱心的医生。”

这一段话,自2005年看到后,我就一直当做座右铭记在心中,并向我的学生们反复灌输,希望他们在今后一生的行医生涯中能够真正体会到“患者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说这一段话的人网名叫“流浪的感觉”,真名我八年以后才知道。

以前写过三篇短文,介绍了我衷心敬佩的亲自见识过其医术的三位医界高人,孙永刚主任近乎传奇的诊断学基本功、彭孝廉教授惊为天人的博学和谦卑、余振球教授令人肃然起敬的责任心和问诊绝技。这些都是我望尘莫及瞠乎其后的前辈。其中,余振球教授我只接触了11个小时,窥得龙鳞一片豹纹一斑而已,尚不敢说识得全人。因此,我平生最佩服的医界高人(限于接触过的)算来只有三个半,列第一位的就是“流浪的感觉”。

我大约在2004年才接触网络,很快就沉迷于37度医学网论坛。这个论坛是当时很活跃水平很高的医学论坛,我最喜欢的是其“中医论坛”板块,其主要内容是关于中医的各种讨论和辩论,“百家争鸣”,止于君子学术之争。在这里,我潜在的好斗本性暴露无遗,为了辩论获胜,纯西医的我学习了大量的中医典籍,最后博得“中医反王”之名。其实,我之于中医,固然称不上是“反”,更不是“王”,这个番号实在是冤枉了我。

在快意江湖的论战中,认识了“流浪的感觉”(以下简称“流浪”),他是37度“诊疗求助”版块的版主。他和我的风格完全不一样,我会耍小聪明玩小技巧炫小文采;“流浪”则全是朴实无华的只拿证据说话的实锤招数。拿武功作比,他的是无坚不摧的玄铁重剑,我的是速成的九阴白骨爪;拿围棋作比,他是厚味派,我是速度派。我若和他交战,会死的很惨。幸而他是友军,我俩并肩,打遍中医论坛无敌手。他是37度公认的第一学者,大约见我过于“不务正业”,“流浪”向我介绍他的领地“诊疗求助”版。我细细看了百来个贴子,对流浪越来越佩服,其医学知识的渊博,对基本概念理解的深刻,临床思维之清晰,均让我自愧远远不如!而他言必有据的循证意识,则为我打开了医学的新天地新境界。那时“循证医学”对我还是一个遥远的模糊概念,流浪以他上百个咨询回复的帖子让我第一次领略了循证医学的异样风光,这是一种拨开云雾始见青天的新生。

不仅是医学新知,流浪审慎、严谨、耐心、负责的医德也极其罕见。这在他对“一个老师”的长近一年的追踪回贴中有充分体现。这位老师的小女儿可能在看病中偶然发现尿蛋白阳性后,就辗转于多家医院,反复就诊、检查、吃药。两家国家级三甲医院的四个教授都认为她女儿有病,要检查确诊,要认真治疗,不然如何如何。她在“诊疗求助”发出咨询后,流浪开始了传奇般的近一年的追踪指导。他系统的追问病史,阅读前面做过的各种检查报告,分析其中的各种指标,评价各种结果的价值,进行包括饮食、药物、尿液标本、在家实验等实际指导,鉴别各种疾病的可能。最后,在他的指导下,患者没用任何药物,尿蛋白像预期的那样,呈现完全正常。这位老师的女儿根本就没有病。

花一年的时间诊断没有病,比花一年的时间诊断有病要困难得多。没有任何报酬(那时还没有“打赏”之说),流浪以无比的耐心和家长沟通了长达一年时间,最终使家长心悦诚服,使患者免受过度治疗和检查的危害。这里面所包含的医者大爱和专业精神使我深受震撼。

不夸张的说,流浪改变了我对医学的理解,使我可以自称为医生而不必太惭愧。所以,我称他为老师,是出自内心肺腑的。

后来我们开始私聊,说起大学经历,我说是上医86级的。他说比我高两届。我说大学时不用功,经常逃课去下围棋。他说那可能认识我,那个经常逃课坐在宿舍临门口的床上打谱的"神人"?对啊,"当门打谱太瘦生"就是我。他已经知道我是谁,我却完全不知道他是谁;又何妨,君子之交,故当如是。不要说高两届,就是同一届不同班的同学,我记得的也很不多,一别二十年,"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流浪说,大家是校友,称"师兄"就可以了,不要叫"老师"。

37度越来越商业化,为各种伪劣产品广告和伪科学所充斥。流浪非常失望,终至于离开。他的离开,意味着"诊疗求助"品牌的坍塌。最终,37度成功地把自己玩死了,大家就此失去了联系。

神雕侠侣,绝迹江湖。但是江湖并没有忘记大侠。我后来在新浪定居,博客里开"流浪博士专揖",收集流浪相关一鳞半爪的文章,以慰我的渴思。

"天涯思君不可忘"。我对流浪念念不忘了八年,虽比不上郭襄对杨过的刻骨相思,终于也让网友们看不下去了。他们不相信真有人能"绝迹江湖",对流浪进行了人肉搜索。他们真厉害,竟然找到了流浪夫人的网页和流浪经常出入的“篱笆”社区。我去那里一看,果然是流浪师兄,他那如杜诗一般"无一字无来历"的循证风格丝毫没有变,而儿科咨询回复贴尤为惊艳。

不久,就有网友私信我,说找到了流浪真身,并发了照片。

我一看,不对呀,这照片是我大学同班同学啊,他怎么可能是流浪---那个德艺双馨的我一直尊称为“师兄”恨不得拜为“老师”的流浪?

这位同学,他在大学六年里和我是班上“双璧”啊。不是说学习成绩“双璧”。而是爱逃课不爱学习方面是“双璧”。

大学六年中,我沉迷于围棋是有名的。方舟子大学里一手写诗,一手下棋。我两只手都下棋。我的同学,他爱好的是桥牌。他一天到晚想的就是桥牌。可是,桥牌得四个人打啊,很不容易找到伴儿。我看他经常一个人玩。双手互搏算什么,他玩的是四手互博。他曾经想诱惑我打桥牌而未成,咱不搏二兔。

因此我想,不可能是他嘛!他这么爱玩,不可能花太多时间在医学上啊。那一段被我当做座右铭的话,可能出自他的口吗?37度帖子里流浪所展示的医学学问多么渊博啊,对病人多么耐心加细心加爱心啊。难道说,毕业仅仅十几年,我和他的差距就拉得这么大?我就如此不长进吗?

我又想,半年前同学二十年聚会中,还见过他啊。他当时仅仅说我成了网红医生了。我只大致了解他在芬兰得过博士学位,现在IBM做什么健康管理还是顾问,早已不是临床医生了。我对同学学医后“变节”的,一般认为是“失足”,并不很感兴趣,所以没有深谈。他要是流浪,干嘛见面了还要瞒我?啥子意思嘛?

我决定验证一下。就到流浪夫人的网页里去看翻看照片。幸而她的相册没有上密码。在几百张小孩照片中,看到了他的正面素颜照。确认是他。这个家伙,他居然冒充我的"师兄",哼!

我给上海同学打电话,想问出点关于他的事,他们不太清楚,我的大佬同学们似乎没人觉得他很特别。咦,我如此推崇的人,难道是大隐隐于市的隐士?

我决定和他本人打电话,确认一下。就我的记忆,这绝对是我认识他以来近30年中的第一次电话。

他的解释是:“流浪的感觉”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留学博士小圈子,他只是回复了其中一部分的帖子;“流浪的感觉”这个名字他主要是用来打桥牌的。

我有点怀疑。问,你的儿子是不是小名多多?你是不是多多爸爸。他说是啊。多多爸爸关于小儿的医学帖子非常专业啊。他说,我好歹也是医学博士啊。那么,我的同学是“流浪”的N分之一?

他提到我出版的几本书,说很喜欢,又给了一些宝贵的建议。聊着聊着,我的自信上来一点了。如果流浪是很多人,那么,我们的差距岂不小了很多?

放下电话细一想,不对啊。这一点连网友都看出来了,不可能是很多人。首先,他承认“多多的爸爸”写的那些是出自他手。那些帖子与我记忆中的海量帖子风格完全一致,就连语气都是一样的!很难想象,很多人会这么统一风格。

从流浪夫人写的文章看,她是多么为丈夫自豪啊!她坚信,尽管流浪不是儿科医生,但就算与世界一流的儿科专家坐在一起论道,也不会逊色。她说流浪经常为回复一个患者咨询,通宵达旦的搜索文献,反复阅读病史。这就是我心目中的“流浪”,他应该是1而不是N,他是我的同学!不光他的夫人,我也很为他自豪!

我终于相信,流浪就是一个人,我的同班同学,那个和我一样不爱上课的同学。即使有过别的博士参与其中,也必然只占极少比例,比如1%。我的同学是99%的流浪,约等于100%。

后来去上海出差,造访流浪府上,不客气的住了一晚。听流浪如数家珍地介绍书房里整架整架的外文专业书籍,他对儿科、风湿、肿瘤、传染病、康复、心理、营养、公卫等极为广泛的领域均有不俗的了解。我真真切切的看见了顶尖高手的代表最新技术的武器库,这些,就是流浪手上挥洒自如的"证据";他的绝招不是玩转一件两件武器,而是操纵庞大的武器库。

又一次造访。仅仅半个多小时的交谈,流浪就颠覆了我对"体检"的理解。体检也应该是循证的!并非花的钱多检查的项目多设备高档就是最好的,甚至也不是以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为目的。体检只有在所筛查出的疾病能被证明有有效的干预才是有价值的。否则,体检过程、假阴性、假阳性,以及无效或过度的干预会使体检得不偿失。比如心电图,作为常规体检项目是没有获益证据的;这是他给我众多颠覆性的结论之一。

我把流浪列为我敬佩的三个半医学高人的第一位,不是因为他医术更精学问更好医德更高,而是因为,他与前辈们不一样,代表了医学从经验向循证进化的新境界和新方向。他虽年轻,却毫无疑问超越了前辈。

从老师到师兄到同学,流浪并没有变;人如旧,医学恒新,学习不可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