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地點三天設兩次伏擊,並兩次都成功殲滅日軍的元帥是誰?

看到這個題目應該有一部分了解抗戰歷史的朋友就已經知道這位元帥是誰了,沒錯,他就是被譽為“軍神”的劉伯承元帥。

同一地點三天設兩次伏擊,並兩次都成功殲滅日軍的元帥是誰?


說到這個,的確是讓人不服不行啊!本來劉伯承埋伏打了人家一次了,接下來還要重新去老地方再一次埋伏打人家第二次,而且還是在短短的三天時間裡面就連續同一個地點埋伏打了人家兩次,這個就不但得需要謀略而且還得需要有心理學研究才可以了。

但是,劉伯承元帥卻做到了。這就是抗日戰爭初期的七亙村伏擊戰。也是世界軍事歷史的奇蹟。

同一地點三天設兩次伏擊,並兩次都成功殲滅日軍的元帥是誰?


七亙村伏擊戰發生在1937年10月,其時劉伯承率領129師386旅進抵山西平定地區,當時日軍也正在猛攻娘子關。為配合娘子關國民黨軍正面戰場,劉伯承親自指揮,於10月下旬,先後在長生口、東石門、馬山村、七亙村連續作戰,打擊日寇。

同一地點三天設兩次伏擊,並兩次都成功殲滅日軍的元帥是誰?

在這些連續作戰裡面,其中以兩次設伏七亙村戰果尤其顯著。當時劉伯承考慮到日軍為了切實控制正太路南的平行大道,必然加緊從井陘至平定的小路運兵運糧。經過實地調查,劉伯承認為七亙村是理想的伏擊之地,所以計劃在七亙村打一仗,鉗制日軍的進攻,掩護娘子關友軍。

同一地點三天設兩次伏擊,並兩次都成功殲滅日軍的元帥是誰?​上圖:劉伯承在觀察伏擊區域地形。

七亙村它是井(陘)平(定)小道的必經之地,從七亙村往東到石門,正好是10裡峽谷,谷深數10米,底寬不足3米,地勢十分險峻。所以劉伯承選中了這個伏擊陣地,並且命令第772團在七亙村附近待機。

同一地點三天設兩次伏擊,並兩次都成功殲滅日軍的元帥是誰?​​​上圖:劉伯承(中間白大衣黑領子)視察陣地。

10月26日拂曉,測魚鎮日軍的輜重部隊在300多步兵的掩護下,向西開進。9時許,日軍進入伏擊區。第772團第三營放過敵人的前衛,然後才發起火力襲擊。由於地形的優勢,陡坡頂上的機槍、步槍“嘩嘩”地往日軍的人堆裡傾瀉著子彈,手榴彈只消打開保險蓋,垂直往下放。日軍頓時象炸了窩的馬蜂似的亂碰亂撞,死的死,傷的傷。一陣猛烈的火力襲擊後,戰士們隨著一片喊殺聲,奮勇衝向敵人,戰士們邊喊邊示意他們繳槍投降,日軍竟不理睬,端著刺刀反撲上來。戰士們毫不留情地直接擊斃了他們。兩個多小時後,周圍慢慢平靜下來。日軍除少數逃回測魚鎮外,其餘全部被殲。此戰共殲滅20師團輜重隊300餘人,繳獲騾馬300餘匹和一批軍用物資。

當天剛伏擊過後不久,劉伯承又得到情報:正太路西段的日軍正向東運動,娘子關右翼的日軍也正繼續向舊關抄襲。劉伯承料想日軍的意圖是急於要打通正太路,從背後威脅太原。據此,他判斷七亙村仍然會是日軍進軍的必由之路,因為舍此別無通道。另外再從日軍目前的作戰心態特點來分析,他們屢勝之後驕橫得很,通常發一股牛勁,向預定的目標執拗地突進。況且根據“用兵不復”的原則,日軍也萬萬想不到八路軍會在同一地點重複設伏。於是,劉伯承又斷然決定:還在七亙村再給日軍一個突然打擊。

想法雖然如此,但是,為了迷惑日軍,當27日日軍派兵到七亙村來收屍時,劉伯承又讓第772團主力當著日軍的面佯裝撤退,造成七亙村無兵把守的假象。實際上第772團第三營繞了一圈又返了回來,集結在七亙村西改道廟公路南側山地裡。

28日,日軍的輜重部隊果然循原路過來,前後有100多騎兵,300多步兵作掩護。日軍也不是吃素的,他們畢竟吃過虧,一路加強了搜索警戒,遇有可疑處便射擊或者發炮轟擊。進了七亙村區域,他們更加小心翼翼,朝村裡村外進行了反覆的射擊炮擊。第772團第3營的指戰員們隱蔽在灌木、草叢和石洞裡,沉著鎮定,不發一槍。等到日軍進入了伏擊區域內。他們的機槍、步槍才一起射擊,組成了嚴密的火網。這次日軍已有精神準備,一遇打擊便就地組織抵抗。第3營在兵力不佔優勢的情況下,仍英勇出擊,將日軍截成兩段。由於負責增援的第2營因天雨路滑,沒能按時趕到,因此第3營沒能將敵全殲。戰至黃昏,敵人佔不到地形優勢也不敢戀戰,乘夜色朦朧,突圍而出,一部向西逃往平定,大部向東退回測魚鎮。

這第二次伏擊,擊斃日軍百餘名,繳獲騾馬幾十匹。這次戰鬥,又牽制了敵人,使困在舊關以南的友軍1000餘人,從敵人的包圍中解救了出來。

同一地點三天設兩次伏擊,並兩次都成功殲滅日軍的元帥是誰?

兵不重複,歷來是兵家的用兵原則,但是劉伯承卻反其道而行之。在同一個地點,三天之內就先後兩次設伏,並且兩次大獲全勝,這在世界戰爭史上也不多見,體現了劉伯承沒有墨守成規水無常形兵無常勢的靈活機動。

同一地點三天設兩次伏擊,並兩次都成功殲滅日軍的元帥是誰?


所以說,軍神、儒帥,劉伯承不負其名也!大家說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