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式谣言”背后竟是诸多利益链条,小心!防止大众善良被利用

关怀式谣言”背后竟是诸多利益链条,小心!防止大众善良被利用

导 读

近年来,微博、微信等各类社交媒体中,虚假信息层出不穷、屡禁不止。至今年9月初,仅微信专门开发的“微信辟谣助手”已辟谣的文章就达到118万篇。到底是谁在制造这些“灰色信息”?他们为何辛苦而“专业”地制作这些不实信息?

关怀式谣言”背后竟是诸多利益链条,小心!防止大众善良被利用

调查发现,诸多谣言背后存在明显的利益机制,其已表现出分散化生产、产业化生产态势,并且还衍生出诸多传播利益链。

“伪正能量”类谣言层出不穷

《如果你有能力请不要选择添加了亚铁氰化钾的食盐》《得癌症的有救了,空前绝后这个竟痊愈,发1次,救人无数》《重磅,美国癌症疫苗研发成功》,在微信辟谣助手最新辟谣的不实信息中,类似的关于养生、健康、食品安全等方面的“关心式谣言”比比皆是。

记者翻阅这些谣言文章发现,不少谣言中有所谓权威机构试验、观点,甚至配以视频,如此“专业”的“科普”文章,很可能会迷惑许多读者,进而“温馨提示”转发给身边的亲戚朋友。

除了“关心式”谣言外,涉及儿童、突发事件、手机病毒的网络谣言也占有较大比重,例如《小孩被针扎晕后遭绑架》《把一块磁铁用绳子挂在高处可预警地震》等等。不少读者觉得将这些信息转发可以提醒更多人,是一种“正能量”行为,实则很可能成了谣言的传播者。

“一开始还跟群里转发的人争辩说这是谣言,后来干脆‘呵呵’了事。”济南市民罗女士说,她的亲友群里经常会有人发一些提醒类的文章,如“最近鸡爪不能吃”“豆皮不能吃”等等,让她觉得很是烦恼。还有的采访对象说,现在在亲友群里辟谣成了一件“不道德的事”,会被人认为“当面打脸”或“没礼貌”,很是苦恼。“有一次母亲就严肃地对我说,顶撞群里的长辈,真是不懂事。”有着研究生学历的济南市民陈乔说。

关怀式谣言”背后竟是诸多利益链条,小心!防止大众善良被利用

“关心式谣言”不仅会给读者带来一些生活上的困扰,有时还会产生严重后果。

如有的读者看到朋友圈文章说,阿司匹林在心脏病发作时是“救命药”,而不知道部分类型的心脏病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反而会“夺命”,最终酿成恶果。类似的报道也不时见于报端。

造谣动动嘴,辟谣跑断腿。虽然许多不实信息被证明是谣言,并且不时被辟谣,但往往每隔一段时间又会重新出现。如每年高考后,某某省“零分作文”就会不时出现,再比如在夏季暴雨、冬季雪天时,网络上往往会传播大量不实事故的信息,其中不少是将视频、照片移花接木,或是直接将原来的文章换一个地名、人名。

山东淄博市张店区警方曾查处过一则谣言事件,谣言文章称“山东淄博市张店二中跳楼学生刘雅婷写给全体教师的一封信!可怜的孩子一路走好……”警方调查发现,类似的文章在网络上已多次出现,内容几乎一致,只是将地名进行了修改,从2014年开始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在一座新城市。

关怀式谣言”背后竟是诸多利益链条,小心!防止大众善良被利用

除了各类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谣言以外,网络上还存在诸多关于经济热点、社会公平、司法公正、历史事件等领域的误导性分析或评论性文章,这些文章标题耸人听闻但事实却相去甚远,以及移花接木、内容不实但煽动性很强。这类信息往往通过挑起人们对经济的担忧、对弱者的同情、对社会的不满等手段,引发读者点击和转发。这些“灰色信息”的不断传播与泛滥,不仅使网络垃圾信息泛滥,也混淆了视听,给读者带来诸多困扰,成为网络环境中挥之难去的“雾霾”。

“流量为王”催生产业化生产传播

记者调查发现,在大量不实信息及谣言中,除了有部分是因网民不明真相而误写、误传外,还有很大一部分是有意为之、“专业”制作产生。在自媒体时代,“流量为王”的利益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催生及“激励”部分自媒体账号,不惜以“灰色信息”吸引眼球、赚取点击,最终获得广告收入等多重利益。

多位受访的自媒体运营者表示,其收益与文章点击量、曝光量有直接关系,而其背后又和各类广告相关。

关怀式谣言”背后竟是诸多利益链条,小心!防止大众善良被利用

据山东一个拥有约20万“粉丝”的微信公众号运营者李明介绍,运营公众号的收益方式有多种,一是可以开通“流量主”业务,系统会在公众号所发文章中附带广告,通过这一业务他所运营的公众号一年的收益约三四万元。二是自己对接当地的广告,这部分每年的收益能达到五六十万元。

据部分业内人士介绍,自主发布的广告不仅可以自己线下洽谈,还可以通过专业的网络广告平台对接。记者在一家广告网络对接平台上了解到,接收广告业务的群体被分为“意见领袖”“名人朋友圈”“草根朋友圈”等多类,在意见领袖中又分为时事、民生、母婴、健康等多类。在报价上,“粉丝”数越多和影响力越大的发布者,广告报价越高,例如“粉丝”数在100万人以上“意见领袖”类微信公众号,其最好位置的广告报价达到几万元,甚至十几万元以上。有的知名账号报价甚至高达45万元。“草根朋友圈”类别中,也会根据微信好友数量的不同,有不同的报价,如微信好友三五千人的,其发一条朋友圈广告的收入为几十元到一百多元。

通过近年来警方不时查获造谣案件,也可以看出谣言背后的“圈粉”、赚取点击量等利益端倪。

早在2015年被福建石狮警方抓获的“一家34口灭门惨案”发布者吴某,曾运营20多个微博、微信公众号,发布所谓“黑幕”等内容吸引“粉丝”、拉广告,月收入常超过20万元。

关怀式谣言”背后竟是诸多利益链条,小心!防止大众善良被利用

此外,在自媒体信息传播领域也形成了相关“产业链”。记者调查发现,有不少手机应用程序(APP)专门为微信朋友圈提供可供转发的带有各类广告的文章。

转发文章后,根据转发而获得的读者有效点击量,转发者可得到相应收益。而网站提供的文章,不少都是“关心式谣言”或低俗、猎奇类文章。

记者在一个文章转发APP上看到,每条文章均明码标价,转发的文章每被阅读一次的标价普遍在0.10元-0.15元之间,这些文章普遍包含软文。记者进行注册并将部分文章转发至朋友圈后,随着点击量的增加,账户余额也在增加,最后顺利通过微信提现。

此外,在多个类似平台上,还有“徒弟”制度,已注册用户介绍进来新注册用户即“徒弟”后,老用户不仅可以立即得到几元金额的返现,还可永久获得以后“徒弟”20%的收益分成和“徒孙”10%的收益分成,形成类似“传销”的利益分配机制。

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倪万等专家分析认为,源头利益机制已成为各类“灰色信息”专业化生产、不断变种及广泛传播的重要原因,在自媒体平台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低门槛、把关不严等问题,易导致“灰色信息”大众化生产、大范围传播泛滥。

强化源头管理 规范利益机制

当前,自媒体平台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据去年腾讯发布的数据,微信公众号月活跃账号数达350万,月活跃“粉丝”数7.97亿。新媒体及各类自媒体已成为越来越多读者获取资讯的主要渠道。

虽然近年来相关部门加大了对突发事件等谣言的打击力度,违法、影响恶劣的“黑色信息”明显减少。但由于这类“灰色信息”直接危害性相对较小,处在是否违法的“模糊地带”,因此不是公安打击的重点领域,这让其得以大行其道。

关怀式谣言”背后竟是诸多利益链条,小心!防止大众善良被利用
关怀式谣言”背后竟是诸多利益链条,小心!防止大众善良被利用关怀式谣言”背后竟是诸多利益链条,小心!防止大众善良被利用
关怀式谣言”背后竟是诸多利益链条,小心!防止大众善良被利用关怀式谣言”背后竟是诸多利益链条,小心!防止大众善良被利用
关怀式谣言”背后竟是诸多利益链条,小心!防止大众善良被利用

莫让善良被“关怀式谣言”利用

关怀式谣言”背后竟是诸多利益链条,小心!防止大众善良被利用
关怀式谣言”背后竟是诸多利益链条,小心!防止大众善良被利用关怀式谣言”背后竟是诸多利益链条,小心!防止大众善良被利用
关怀式谣言”背后竟是诸多利益链条,小心!防止大众善良被利用关怀式谣言”背后竟是诸多利益链条,小心!防止大众善良被利用
关怀式谣言”背后竟是诸多利益链条,小心!防止大众善良被利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