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保本、也不許宣傳「預期收益率」後,銀行理財怎麼買?|愉見財經「伴讀」

不保本、也不许宣传“预期收益率”后,银行理财怎么买?|愉见财经「伴读」

不保本、也不许宣传“预期收益率”后,银行理财怎么买?|愉见财经「伴读」

作者 | 夏心愉

出品 | 愉見財經

本文適合普通投資人閱讀,請業內人士可忽略此文,抱歉打擾。

前幾天,銀保監會正式下發了《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業內管它叫做“理財新規”。您也許已經有所耳聞,說是這新規之後,銀行的理財產品都不保本了,也不能再像過去那樣直接貼出個比如4.6%的預期收益率。

這可如何是好?是銀行理財變得不安全了嗎?不告訴我們預期收益率了,那我們拿什麼作為投資參考呢?本期“愉見財經”就來聊聊,接下來,銀行理財要怎麼買?

保本保息?

Y

事實上,我們曾經所習慣了的、一向剛性兌付著的銀行理財產品,在它的銷售合同上,也是寫清楚“不保本”、“不保息”(或“浮動收益”)的。雖然有時候,向我們介紹產品的客戶經理會暗示我們保本保息,抑或有時候,我們也都經驗主意地這麼以為著。

所以首先,從法律意義來說,理財新規出臺前後,在“不保本”、“不保息”這一點上,並沒有變化。

那變化的是什麼呢?其一是銀行的宣傳方式,其二是固定的收益率,其三是剛性兌付。

理財新規第二十六條要求:

“ 商業銀行銷售理財產品,不得宣傳或承諾保本保收益。”

“商業銀行理財產品宣傳銷售文本應當全面、如實、客觀地反映理財產品的重要特性,充分披露理財產品類型、投資組合、估值方法、託管安排、風險和收費等重要信息。”

“商業銀行發行理財產品,不得宣傳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在理財產品宣傳銷售文本中只能登載該理財產品或者本行同類理財產品的過往平均業績和最好、最差業績,並以醒目文字提醒投資者‘理財產品過往業績不代表其未來表現,不等於理財產品實際收益,投資須謹慎’。”

所以,第一,從前那些口頭的、或是宣傳單頁上出現的保本保息,以後是被嚴令禁止了。

第二,從前我們看到的類似“365天期預期收益4.6%”這樣的字樣,就要退出歷史舞臺了。取而代之的是“過往平均業績和最好、最差業績”,說不定以後我們會看到一個收益浮動參考區間。而且銀行還要提示清楚,過往收益如此,不能保證將來也是。

此外,從眼下的趨勢來看,銀行的淨值型理財產品也越發越多了。啥叫“淨值型”?對於買過基金和券商資管產品的老司機們來說,“淨值型”不是什麼新鮮事,因為基金等產品都是這麼計算的,公式是:單位淨值=總淨資產/份額。

舉個例子。淨值型產品的初始淨值設為1,要是投資組合盈利了20%,那淨值就變成1.2;要是虧了10%,淨值就變成0.9。投資者根據自己持有產品期間其淨值的變化,享受收益或是承擔虧損。

第三,以前銀行們雖然在合同上約定不保本、不保息,但實際運作中,就這類封閉式運作的理財產品而言,剛性兌付始終沒被打破過,預期了收益率是多少,到期就給多少,一分不少。

以後可不是這樣了。收益率要隨著底層具體投的資產的質量情況而發生變化,收益浮動將會是正常現象。

不保本、也不许宣传“预期收益率”后,银行理财怎么买?|愉见财经「伴读」

安不安全?

Y

很多朋友會問,如此一來,銀行理財產品豈不是變得不安全了?

話不能這麼說,因為追根究底,理財產品收益多少,是由資金最終投向的底層資產決定的,如果投的債券還是那些債券、票據還是那些票據,那麼安全與否,其實照舊。

只不過,“愉見財經”告訴大家一個小秘密。以前,由於剛性兌付長期不破,那些資產池對接資金池模式的理財又難免有著集合運作和期限錯配的特性,因此這類產品或多或少有銀行的隱性信用在裡頭。所以,如果遇到了資產利率隨著市場利率有下降、或者資產質量下滑了,銀行還是會選擇按照預期收益率兌付本期產品,大不了就是發新一期理財產品時降低點收益率以回補。

以後呢,根據理財新規第十八條,“商業銀行開展理財業務,應當確保每隻理財產品與所投資資產相對應,做到每隻理財產品單獨管理、單獨建賬和單獨核算,不得開展或者參與具有滾動發行、集合運作、分離定價特徵的資金池理財業務。”

從在這個層面上講,現在資金與資產更對應了,收益浮動起來了,反而更為透明,也更為市場化。

此外還需要說明一點,根據理財新規第三十五條,“商業銀行理財產品可以投資於國債、地方政府債券、中央銀行票據、政府機構債券、金融債券、銀行存款、大額存單、同業存單、公司信用類債券、在銀行間市場和證券交易所市場發行的資產支持證券、公募證券投資基金、其他債權類資產、權益類資產以及國務院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認可的其他資產。”

這裡的新變化是,以前銀行理財產品投公募基金時,只能投貨幣基金和債券型基金,這兩種都是比較穩健的基金類型,而新規之後,銀行理財可以投資股票型基金了,換句話說,銀行理財資金就可以進股市了。

投入股市的資金,收益和風險當然就會一起變得更高。因此朋友們以後買銀行理財請更關注底層資產,看看自己到底投了什麼,如果較大比例資金是進入到股市且缺乏對沖機制的,那麼的確,風險可能會更大。

不保本、也不许宣传“预期收益率”后,银行理财怎么买?|愉见财经「伴读」

我要保本!

Y

理論上講,逐步打破剛性兌付以後,銀行理財產品是存在蝕到本金的可能性的。對於極其風險厭惡型投資人而言,如果必須要萬無一失做到保本,那麼,投資的品種可以選擇普通銀行存款、大額存單、國債、或是銀行在合同裡說明了“保本”的結構性存款或結構性理財。

所謂“保本”的結構性存款或結構性理財,用大白話來說,就是大部分錢用作存款,或是購買類似於“零息債券”這類確保本金的“基石”。餘下的小部分錢去做做金融衍生品投資,來衝擊可能的收益。

再舉個例子,假設10000元購買一年期保本的結構性產品,其中取9400元去買一隻一年後到期時面值10000元的零息債券,這就意味著有600元,可以用來投某種“期權”,像是外匯、股票、商品期貨等,比如掛鉤美元掉期、掛鉤某個石油指數基金,或是某個組合。

這種情況下,假設那“期權”部分的投資特別靈光,來了個100%收益率,那麼到期後這隻產品就能兌付11200元,收益率12%;反之如果“期權”投資失敗到賠光,到期後也能保本,取回零息債券的10000元。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特色內容

愉記枕邊伴讀 聽風金融江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