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產品禁諾“保本” 銀行攬儲壓力加大

核心提示:由於銀行攬儲壓力加大,部分銀行推出 “大額定製”的差異化策略

理財產品禁諾“保本” 銀行攬儲壓力加大

5月31日,融360大數據研究院統計顯示,5月銀行存款利率全線上漲,其中部分銀行將大額存單利率一浮到頂。

利率上漲的背後是居民和企業存款增長的下降。央行數據顯示,截至4月末,人民幣存款餘額174.88萬億元,同比增長8.4%;4月住戶存款減少1.32萬億元,環比下降1.93%,相比去年同期減少1045.54億元。

由於銀行攬儲壓力加大,部分銀行推出 “大額定製”的差異化策略,即針對不同的存款金額設置不同的利率水平,比如銀行針對1萬元、3萬元、5萬元以上的存款額設置較基準利率上浮40%。

即使這樣,銀行仍攬儲乏力。最近,一種“結構性存款”突然火起來。所謂結構性存款,是指在普通存款的基礎上,將投資與匯率、股票、商品(石油、黃金等)及其他金融產品掛鉤,進而形成“低風險低收益+高風險高收益”資產組合。央行數據顯示,4月大型銀行和中小銀行結構性存款規模分別為1.37萬億元和3.93萬億元,中小銀行結構性存款佔比持續上升,當月佔比高達74.21%,較1月增長9.96%,而大型銀行的結構性存款當月較1月僅增長5.01%。融360理財分析師楊慧敏說,從結構性存款的增長情況來看,這種存款能使存款人在承受一定風險的前提下獲得較高投資收益。

不過,部分銀行在“結構性存款”上動手腳,形成“假結構性存款”。楊慧敏分析說,已有一些中小銀行的結構性存款被地方監管叫停,因為有些產品期權設計不合理、資金投向不明。也有一些高風險理財產品換個馬甲變成“假結構性存款”。預計未來專門針對結構性存款的監管細則將會很快落地。業內人士透露,即將落地的資管新規將明確要求,資產管理業務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意在打破“剛性兌付”。這樣,披著“保本”承諾外衣的結構性存款,內在的市場風險將會暴露,同時隨著對投資者風險防範意識的宣傳到位,存款人也將更加理性地看待理財市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