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綜各類題型易考知識點梳理

教育心理學(瞭解)

01、沉思型與衝動型:傑羅姆·卡

02、整體型與系列型:戈登·帕斯克

03、比納-西蒙智力量表——比納、西蒙(法國)

04、斯坦福-比納量表——推孟(斯坦福大學)

05、韋氏量表——韋克斯勒(美國)

06、自陳量表式測驗:明尼蘇達多相人格測驗(MMPI)、

卡特爾十六種人格因素測試(PF16)、

艾森克個性調查表(EPQ)、

愛德華個人興趣量表(EPPS)。

07、投射測驗:羅夏墨跡測驗、主題統覺測驗(莫瑞)。

08、戴維斯:動作技能學習因素中指導的因素;

09、辛格:指導內容的影響;

10、湯姆森:指導方法對於動作技能學習的影響;

(教育綜合·名言判斷篇)

1、《孟子·盡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2、《說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

3、《中庸》:修道之謂教;

4、《荀子·修身》:以善先人者謂之教

5、《學記》: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也;

6、利托爾諾:動物尤其是略微高等的動物,完全同人一樣,生來就有一種遺傳而得到的潛在教育;人類教育的進行與動物的的教育差別不大,在低等人種中進行的教育,與許多動物對其孩子進行的教育甚至相差無幾;(生物起源說)

7、孟祿:原始社會的教育“普遍採用的方式是簡單的、無意識的模仿”(心理起源說)

8、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生活教育,實用主義教育)

9、人類社會的發展是有物質生產力的發展所決定的;(歷史唯物主義)

10、孟子:萬物皆備於心,人的心中自有浩然之氣;(內發論)

11、柏拉圖:觀念先天地存在於人的靈魂之中;(內發論)

12、華生:給我一打健康的嬰兒,不管他們的祖先如何,他可以任意把他們培養從領袖到小偷等各種類型的人。(外鑠論)

13、高爾頓:一個人的能力,乃由遺傳得來,其受遺傳決定的程度,如同一切有機體的形態及軀體組織之受遺傳的決定一樣。(遺傳決定論)

14、霍爾:一兩的遺傳勝過一噸的教育;(遺傳決定論)

15、董仲舒:性三品說,把人性分為上中下三等,即聖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之性;(遺傳決定論)

16、洛克:兒童猶如一塊白板,他們長大後是好是壞,有用還是無用,感到幸福還是痛苦,主要是他們所受的教育決定的;人類之所以千差萬別,就是由於教育之故;(環境決定論)

17、德國施太倫:“心理的發展並非單純地靠天賦本能的逐漸顯現,也並非單純地對外界影響的接受或反映,而是其內在品質與外在環境合併發展的結果。”“發展等於遺傳與環境之和”。(二因素論)

18、吳偉士提出“相乘說”:認為一個人並不等於遺傳和環境之和,而等於遺傳和環境的乘積。(二因素論)

19、高爾頓:在100萬人中,只有一人的品質稱得起是“傑出”,大約只有250人的品質稱得起是“優秀”,約有250人是無希望的白痴和低能。(遺傳素質是造成人的發展的個別差異的原因之一)

20、《學會生存》:“教育既有培養創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壓抑創造精神的力量”。(教育在人的發展中的作用)

21、福祿倍爾:“國民的命運,與其說是操在掌權者手中,倒不如說是握在母親的手中。因此,我們必須啟發母親-----人類的教育者”。(教育要遵循兒童身心發展的不均衡性)

22、當一年級的教師遇到他班上年齡差不多都是六歲的孩子時,他實際上面對著一群能力不同的兒童,從他們準備狀況的差異來說,實際上是從三歲到十一歲。(差異性)

23、“社會是鑄模,個人是其所要鑄造的金子,金子的價值必然高於鑄模。”(個人本位論)

24、盧梭認為: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裡,就全變壞了。”主張教育要尊重兒童的本性,順乎兒童的自然天性,把兒童培養成為“自然人”,而不是培養成社會的“公民”。(自然主義、個人本位論)

25、帕克:“一切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人,即人的身體、思想和靈魂的和諧發展”。(個人本位論)

26、愛倫·凱:頌揚兒童的自主個性和真善美的天性,強調在教育過程中不能對兒童進行壓制,而應促使他們自由、自主地發展。他是自由教育的擁護者,認為理想的學校應放任兒童自由,主張廢止班級制度和教科書,教師只作為兒童的伴侶,一切活動以兒童為中心。(個人本位論)

27、法國社會學家孔德認為:“真正的個人是不存在的,只有人類才存在,因為不管從哪方面看,我們個人的一切發展,都有賴於社會。”(社會本位論)

28、德國哲學家那篤爾普認為:“在事實上個人是不存在的,因為人之所以為人,只因為他生活在人群之中,並且參加社會生活。”(社會本位論)

29、那篤爾普指出:“在教育目的的決定方面,個人不具有任何價值,個人只不過是教育的原料,個人不可能成為教育的目的。”(社會本位論)

30、德國教育家凱興斯泰納認為:“國家的教育制度只有一個目標,那就是造就公民。”(社會本位論)

31、涂爾幹認為,“教育在於使年輕一代系統地社會化”,“其目的在於,使兒童的身體、智力和道德狀況都得到某些激勵與發展,以適應整個社會在總體上對兒童的要求,並適應兒童將來所處的特定環境的要求”。(社會本位論)

32、羅傑斯:教師的任務不是教學生學習知識,也不是教學生如何學習,而是為學生提供各種學習資源,提供一種學習的氣氛,讓學生自己決定如何學習。促進學生學習的關鍵不在於教師的教學技巧,而在於營造特定的心理氣氛。(羅傑斯自由主義)

33、黑格爾:“一個人做了這樣或那樣一件合乎倫理的事,還不能說他是有德的。只有當這種行為方式成為他性格中的固定要素時,他才可以說是有德的。”(道德行為是衡量一個人品德好壞的客觀標準)

34、蘇霍姆林斯基:“造成教育青少年困難的最重要的原因在於,教育實踐在他們面前以赤裸裸的形式進行,而處於這種年齡期的人按其本性來說是不願意感到有人在教育他的。”(情感陶冶法實施過程的隱蔽性)

35、馬卡連柯:“教育影響的辯證性的作用是很大的,大到任何的方法,如果它的作用不受同時和它一起運用的其他一切方法的約束,就不能夠設想為良好的方法。”(獎懲適量,把握時機)

36、馬卡連柯:“要儘量多地要求一個人,也要可能多地尊重一個人。”(嚴格要求與尊重學生相結合的原則)

37、馬克思,每個人是手段,同時又是目的,而且只有成為手段才能達到自己的目的,只有把自己當做自我目的才能成為手段。(人的自我價值與人的社會價值是統一的)

填空或選擇:

1、我國心理學家(潘菽)在其1980年主編的《教育心理學》一書中指出:“教育心理學的對象就是(教育過程中的種種心理現象)。”美國1971年出版的《教育百科全書》指出:“教育心理學是對教育過程中的行為之科學研究,實際上教育心理學通黨被定義為主要涉及學校情境中學生之學與教的科學。”

2、前蘇聯的彼羅夫斯基在其1972年主編的《年齡與教育心理學》一書中指出:“教育心理學的對象是研究教學和教育的心理學規律。”

3、(拜瑞斯等人)進行的(良好行為遊戲)

4、瑞士教育家(裴斯塔洛齊)提出(教育心理學化)的主張,強調教育要與心理學相結合,倡導(直觀教學的)原則,認為只有如此,才能豐富學生的感知,發展學生的思維。

5、德國的教育家(赫爾巴特)把教育心理學化的思想付諸了實施。他將教學過程分為四個階段:(明瞭)、(聯想)、(系統)、(方法)。後來,其學生將上述四個階段進一步發展為(準備、提示、聯想、系統和方法)五個階段。

6、教育心理學作為心理科學的一個獨立分支,是在(19世紀後半期)發生的。

1867年,俄羅斯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發表了(《教育人類學》)第一卷,它是(教育和心理知識的必要源泉)。

1988年,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學命名的書問世,這就是俄國教育家與心理學家(卡普捷烈夫)的(《教育心理學》)。

1896年,美國心理學家(桑代克)開始對動物的學習進行實驗研究,於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學》)一書。一般認為,正式的教育心理學,是由美國心理學家桑代克開創的。

7、聯結派以(桑代克、華生、葛斯瑞、赫爾、斯金納)為主要代表。

8、認知派以(魏特墨、考夫卡、苛勒)為主要代表。它們主張“完形說”。

9、1908年,我國出現了第一本關於教育心理學的著作,是由房宗嶽翻譯日本小泉所著的(《教育實用心理學》)。

  之後,又出版了(陸志韋)翻譯(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學概論》)。(陳德榮)翻譯(蓋茨)的(《教育心理學》)。

10、個體的心理發展受(先天)和(後天)兩方面因素的制約。

11、(格賽爾)著名的(雙生子爬遞實驗)

12、人類口語發展的關鍵期是(2-3歲);書面語發展的關鍵期是(4-5歲);數概念發展的關鍵期是(5-5.5歲)。

13、皮亞傑對兒童道德發展的研究最初是通過(觀察兒童玩“彈彈子”的遊戲)開始的。

14、皮亞傑指出,(11歲)是兒童的道德判斷由外在標準支配轉向內在標準支配的轉折點。

15、(學習理論)是教育心理學的基石,它在教育心理學中處於重要的(核心地位)。學習理論所解決的學習的(實質、過程和條件)等學習的根本理論問題是指導學生有效地學和教師有效地教的理論基礎。

16、學習理論主要分為:(聯結派的學習理論)、(認知派的學習理論)、(聯結-認知派的學習理論)、(人本主義的學習理論)。

17、人和動物與環境保持平衡的行為方式有兩種:(本能行為)、(習得行為)。

18、加涅的學習分類:(1)智慧技能;(2)認知策略;(3)言語信息;(4)動作技能;(5)態度。

19、奧蘇貝爾的學習分類,根據學習進行的方式,可將學習區分為(接受學習與發現學習);根據學習材料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已有知識的關係,可將學習區分為(機械學習與有意義學習)。

20、奧蘇貝爾將有意義學習分為:(代表學習、概念學習、命題學習)。

21、彼得羅夫斯基在其1972年主編的《年齡與教育心理學》一書中,將學習分為兩大類:(反射學習、認知學習)。

22、我國學者將學生的學習分為:(知識的學習、動作技能的學習、心智技能的學習和社會生產規範的學習)。

23、學習的信息加工模式把學習過程看成是:(信息輸入—編碼—加工—儲存—譯碼—輸出的過程)。

判斷題:

1、研究教育心理學不能脫離教育過程。在任何一個社會中,年長的一代都要以某種方式將社會經驗傳遞給年輕的一代,每個人從出生開始,都在不斷地接受他人的影響。

2、教育過程實質上是一個經驗傳遞的過程。

3、研究教育過程不能脫離教育過程中的心理現象。

4、外界環境雖然能對個體的生理發展起加速或延緩作用,但卻無法改變其發展的內在程序和節奏。

5、個體的心理發展不是一個連續量變的過程,而是經歷一系列有著質的不同的發展階段的非連續過程。

6、先天的遺傳素質和後天的環境條件共同制約著個體的心理發展。

7、狹義的學習,指的即是學生的學習,這也是人們通常所說的學習的含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