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鬆讀史之大唐(108):面對帝國主義的入侵,打、還是談?

第一篇 創始團隊:最初的神明(108)

李淵不滿,突厥也開始看他不順眼了:原先你們一班小弟兄,都對我畢恭畢敬。你老李嘁哩喀喳、幾下全乾光了,以後誰來給我捧場?所以很快,突厥的態度就沒那麼友好了。後面更是乾脆撕破臉,聯合其他幾個專門對付李淵。

但他這個對付,也受到一定限制。一要看季節,所謂秋高馬肥,才是出征的好時機。第二還要找機會。他不象漢人,部隊是常備軍,一聲令下立即開撥。遊牧民族的特點,是寓兵於民。好處是不用花錢養兵,缺點是集中麻煩。遊牧遊牧,在草原上流動放牧,只在此原中、草深不知處。集中一支大部隊,還是要花點時間的。

眼看李淵一個個削平群雄,漸漸成了氣候。622年8月,突厥舉國而來,發動了一次大規模的入侵。

這次入侵,一個重要的因素是配合劉黑闥南下。給了一萬騎兵隨劉黑闥行動。突厥頡(jié)利可汗親率十五萬騎兵,從山西雁門入侵,算東路軍。西路另派一支部隊,從陝甘寧方向同步進攻。

面對帝國主義的全面入侵,李淵立即召開最高國務會議,商討對策。

會上照例有戰、和兩派。一個是部長(太常卿)鄭元璹(shú),他說:‘打把關係搞壞了,不如講和。’(‘戰則怨深,不如和利。’)另一方主戰派的代表,是中書令封德彝。

中國古代中央官制,比較成熟的,叫‘三省六部制’。‘三省’,指中書、門下、尚書三省。中書可以理解為代表中央寫詔書,就是管制訂政策法令的;門下可以理解為等在門外給你個下馬威,是管檢查詔書有沒有問題的,有問題他可以退回去讓你重寫;尚書省,‘尚’是‘奉’的意思,可以理解為奉命執行詔書。聽起來他最低調,實際他掌握最重要的權力——行政執法權。尚書省的事也最多,‘六部’,就是他下屬的六個部。

六部長官都叫尚書。吏部尚書:相當於今天中組部兼人事部長;禮部尚書:教育部兼文化部長;戶部尚書:財政部長兼稅務、市場、統計局長;兵部尚書:國防部長兼管軍委政、後、裝;刑部尚書:公安部兼司法部長;工部尚書:住建部兼水利、自然資源部長。

除了尚書省六部,還有一些中央直屬的部級單位。大家聽說過‘三公九卿’吧,‘九卿’差不多就是這些直屬單位的領導。象剛才鄭元璹的太常卿、前面李密做的光祿卿,還有大理寺卿(最高法院院長)等等。

總體看起來,中書省管決策立法,好比人大和政治局;尚書省管執行,好比國務院和中央書記處。門下省比較特殊,宋代以後基本就廢除了,有人把它類比為現在的辦公廳,其實權力差得很遠。辦公廳是個辦事機構,能對上面的決策指手劃腳嗎?不過正因為它權力太大,所以消失也最快。你想啊,皇上和宰相們商量半天,好容易定下個主意,你一個小小廳局級幹部(唐代門下省負責審查封駁的是‘給事中’,正五品官),一句話‘不行’就推倒重來。這權力是不是大得有點駭人聽聞?最嚴重的時候,皇上下個指示:‘某某可做宰相。’文件到了門下省,給事中拿起筆來就把宰相兩個字劃掉,旁邊寫上:‘不可’(還好沒寫不可能。)結果怎麼樣呢?‘已而事得寢。’一個宰相居然就這麼黃了!

當然,這是極端的情況。不過針對最高權力,設置這樣一個‘一票否決制’,也算是我們老祖宗一個創舉、或者說一片苦心吧。

‘三省’中,門下省長官叫侍中,中書、尚書兩省長官稱‘令’。封德彝是中書令,等於最貼近皇上的中央秘書長。

針對突厥的入侵,封德彝認為:談解決不了問題,顯得我們怕他,不如先打。打勝後再談,更有主動權。這就是我們說的‘戰場上得不到的,談判桌上也得不到’了。

鄭元璹是資深外交官,他希望談判有個好的氛圍;封德彝負責研究政策,希望一個辦法能管長久。各有各的道理。

李淵傾向於後一種意見。

也是。打拼了這麼幾年,曾經強大的對手一個個倒下。大江南北、黃河上下,都成了我李家的天下。這幫貪心的鐵匠,還要忍他們多久?

那麼,大家戰場上見吧!

開會在八月十二號。過了半個月,八月二十九日,西路突厥軍攻破大震關。

輕鬆讀史之大唐(108):面對帝國主義的入侵,打、還是談?

李碧妍《危機與重構:唐帝國及其地方諸侯》

大震關又稱隴關,位於陝甘交界的隴山(六盤山)東坡,是關中地區的西部關口。所謂‘關中’,指的就是五關之中:“西有隴關,東有函谷關,南有武關,北有臨晉關,西南有散關”。奪取大震關,等於拿到進入關中的一把鑰匙。

這是西邊的情況,頡利可汗親自率領的東路軍呢?

是時,突厥精騎數十萬,自介休至晉州,數百里間,填溢山谷。

晉州就是臨汾。漫山遍野的突厥軍,已經越過太原,深入到山西南部。沿汾河再走兩步,前面就是‘五關’裡的臨晉關(又叫蒲津關)。長安,已經不是很遙遠的地方了!

封德彝的先打後談之策,可以說完全失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