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读史之大唐(98):输掉比赛、丢掉性命,最后得了精神文明奖

轻松读史之大唐(98):输掉比赛、丢掉性命,最后得了精神文明奖

窦王庙

第一篇 创始团队:最初的神明(98)

李建成这个报告一上,正合李渊心意,当场就给他批了。下的命令也很有意思:

其陕东道大行台及山东道行军元帅,河南、河北诸州并受建成处分。

行台相当于特别行政区。陕东道大行台就是陕州(河南三门峡)以东全管,包括现在河南河北、山东京津这一大片地方。山东道专指太行山以东、黄河以北,差不多等于河北加京津,基本上就是对着刘黑闼去的。

这样,等于任命李建成为上述三省两市最高军政长官。王珪、魏征那个‘招揽人才、经营中原’的战略,得到李渊的大力支持。这不由得让人怀疑:这是不是双方配合演的一出双簧?顺便说一句,那个纳入李建成指挥的‘陕东道大行台’,现任长官(尚书令)正是李世民。

李世民做这个尚书令,人家有打下洛阳的功劳。李建成现在要经营中原,当然也要打个把胜仗才好说话。

磨刀不误砍柴工。打之前,最好先想明白了再干。

魏征给他出主意:河北这块地方,屡打屡反。主要问题不是出在军事上,而是政策不对头。此前打刘黑闼,对方骨干捉住就枪毙,那不是逼着人家干到底吗?现在我们要反其道而行之。牢里如今关了不少造反人员的家属,我们先给他们集中起来搞个培训班,宣讲我军宽大俘虏的政策,然后再把他们放了。这样,既瓦解敌军、又显示太子您的仁德。不消咱们动手,就可以坐等刘黑闼的垮台。

有了魏征这个一流的智囊,加上太子出征,精兵强将带了不少,给刘黑闼造成了强大的压力。河北的老百姓,再对窦建德集团有感情,经过这么几年折腾也精疲力尽。馆陶一战,刘黑闼溃败,北逃至饶阳,被手下人捉住送去邀功,后斩于洺州。魏征的宽大瓦解之计,大获全胜。李世民没能完成的任务,在李建成手中圆满完成。

轻松读史之大唐(98):输掉比赛、丢掉性命,最后得了精神文明奖

柏杨《白话资治通鉴》

临刑前,刘黑闼叹息:“我本来好好的在家种菜,都是高雅贤这帮人害我!”了解前面情况的就知道,这么说就不太实事求是了。

唐军征讨河北两个特点。其中一个,就是河北兵团和唐军比,战斗力并不吃亏,但始终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联想到刘黑闼两度复国,迅速地崛起,又快速地坠落。算上窦建德,是名符其实的‘三起三落’。这不由得让人深思:河北这块地方,真那么不堪一战吗?

其实,这正好揭示了窦建德失败的深层次原因:缺少战略纵深。

河北是块大平原。大平原有大平原的好处:地多、粮多、人多,搞经济建设、招兵买马都来得比较快。但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无险可守。一次战局不利就可能一败涂地,不好打持久战。

所以要么按窦建德的思路北夺幽燕,要么按我们的建议东取山东。光靠守这块平地,是守不出名堂的。可惜窦建德屡攻幽州不下。王世充又不争气,在他攻打山东的中途喊叫救命、把窦建德拉下水。再加上对手又是神人李世民,窦建德终于在这场百年不遇的全国性赛事中,败下阵来。

在这场残酷的淘汰赛中,窦建德虽然输掉比赛,并且毫无例外地丢掉性命,但他却意外收获了另一个奖项——精神文明奖。

颁发这个奖项的是河北人民。河北大名县有个“窦王庙”,当地父老群祭,经久不衰。窦建德死后二百年、唐文宗大和三年(829年),魏州市一个主任科员(书佐)叫殷侔(móu)的,见到这一幕十分感慨,在庙里立了块碑。碑文中说:“自建德亡,距今已久远。山东河北之人,或尚谈其事,且为之祀,知其名不可灭及人(仁)者存也。

什么样的人,死后二百年仍然被人怀念?

窦建德不是一个官方人物。甚至在官方的话语体系里,他应当算个反面角色。在中国这样一个‘城头变幻大王旗’、人们惯于为了生存而挣扎的社会中,竟得到如此长久的纪念,为什么?

窦建德本是一介布衣,起兵前全家就被官府屠灭,没有亲族流传后世。他自立国到兵败被杀,前后不过五年。虽然有一些善政,无论如何谈不上深远。人们奉之如神明、数百年长久地祭祀,为什么?

大概在他身上,人们寄托了某种美好的期望吧。

中国传统社会,讲的是‘儒外法内’。用现在话说,就是胡萝卜加大棒。皇上和大臣们嘴里讲着仁义道德,实际用的暴力权术。这样一种环境,臣民们固然谈不上尊严,皇上也成天提心吊胆啊!双方人性多少都受到扭曲。小民们无力改变、也不知如何改变现状。他们只知道:人性的光辉,稀缺而珍贵。

身为强者而不好杀,身处高位而不奢靡。窦建德用他苦难而传奇的一生,践行着一个人能做到的最高标准——择善而从。

这样的君王,在百姓眼里就堪称完美。李渊可以将他杀害,风起云涌的河北复国运动,终究也被扑灭。但窦建德的遗爱,或者说他展示出的‘人’的光辉,却长久地留在人们心中。

让我们用明代学者吴逊的一首诗,来结束窦建德的故事吧:

图谋屡战起甲兵,

奋力当时事未成。

惟有窦陵魂不见,

时闻风木动秋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