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写作能力?

在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每当遇到需要写作场景的时候,也许我们会经常苦恼:

胸中无墨水,不知如何下笔!

绞尽脑汁、苦思冥想大半天,才像挤牙膏一样挤出来惨不忍睹、寥寥无几的几行字!

心中有虽千言万语,下笔却离题万里!

好不容易千辛万苦写出一稿,却被领导骂的狗血淋头!

再看看高手写的东西,读完之后除了感叹于别人的写作水平之高、句句说到了自己心坎上之外,心中是不是暗想:这他妈的不正是我想表达的吗!

写作能力代表着一个人的逻辑思维能力

同一件事情,在不同的人笔下写出来必有高低优劣之分,正如一千个人笔下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代表着看问题的不同角度和思考问题的不同模式。写作,除了具备传递信息和知识的基本功能以外,也是提高逻辑思维、高屋建瓴和总结概括能力的重要方式,对提高语言组织能力,社交表达能力大有裨益。一名具备优秀写作能力的高手,无论在职场生涯还是其他社交场合都会比其他人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为什么自己写作能力差?

写作是信息输出的一种形式,输出的前提必定是有足够的信息输入,比如大量的阅读或者听课等等,而大脑则负责对输入的各种形式的信息进行处理,然后通过写作或者演讲等形式进行输出,这就好像一座生产制造工厂,首先工厂要采购足够多、足够好的原材料,然后在生产车间加工处理,最终才能形成足够多、足够好的产成品输出至消费市场。

而我们之所以写作能力不够好,根本原因在于积累的素材不够,或者说信息输入不够。

大多数人写不出来东西,不在于缺乏遣词造句的推敲能力,而是在于积累的素材不够多,信息输入太少,更别提信息处理。只有我们积累的素材足够多、足够好,才能输出优质的文章。在搜集素材并把这些素材输入我们大脑的时候,其实大脑已经开始进行处理了,大脑对输入的素材去其槽粕,取其精华,换句话说,在处理素材时,素材其实也在优化升级我们的大脑,正如我们吃进去的食物,留下来被吸收的都是我们身体所需要的营养成分,滋养着我们的身体,让我们有着良好的身体素质。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只有输入的足够多,才会有足够多的输出,才可能由量变到质变的升华,写作能力才能得到飞跃式的提高。古今中外,哪一位有名的作家不是在阅读了大量的书籍、积累了大量的素材之后才写出的名篇巨著?又有多少作者是在没有足够的素材积累之前就可以凭空想象写出惊世核俗的文章来?

如何积累素材?

既然写作能力不够好得根本原因是积累的素材不够,那么从逻辑上讲,积累素材便顺理成章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根本途径,这也是战略层面的方法论,离开这一点讨论再多的技巧也是空中楼阁,本末倒置。

阅读、讨论、听课

积累素材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阅读,可以是讨论,可以是听课,也可以是各种各样的亲身经历等等。积累素材不拘泥于形式,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能让你记住一些东西、有所感悟的形式都是可以用来积累素材。

记住的才是自己的

在积累素材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仅仅限于形式上的积累,要实实在在的去理解并加以记忆,左耳进右耳出是不行的,能记住的才是自己的。

有人说,即便记不住,读书多了,也可以潜移默化到自己的思维和行动里了。

狗屁,这话你也信!

你去翻一翻一年前自己看过的书,告诉我,书里面教你的东西内化到你的思维和行动里了吗?

有些人读了很多书,看了很多文章,也听了很多课,依然没有任何提高。正如懂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一样,问题就出在可能读书时理解了内容,但却没有记住并加以运用,生活、工作中的很多场景其实都可以用我们度过的书中的某个道理或者某个建议去解决,可惜的是,大部分人只能做到理解这一步,并未往前一步记住,形成自己的认知和智慧,也就是知识,更别谈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了。

当然,这也和我们接受的教育理念中,过度强调理解而相对忽视记忆有关系,强调理解本身没有错,但不代表记忆不重要,记忆是理解的基础,理解是记忆的前提,二者同样重要,死记硬背并不可耻,如果学习的一个内容理解不了,那就先记住。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一切知识的学习,只不过是记忆。

因此,积累素材的关键在于记忆,记住的才是自己的,只有记住才能为己所用。而衡量是否记住的一个重要标准是:你能否用语言或文字表达出来,也就是能否输出。记在脑子里却表达不出来那不是真记住,而是自欺欺人,表达出来才能在不同的场景中运用,并真正用于提高写作能力。

有些人喜欢做读书笔记,抄录经典语句和段落,写点感悟,以后定期回顾一下,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习惯,一方面可以加深对所读内容理解,另一方面对抗遗忘,防止其在大脑中像帖子一样沉的无影无踪,方便以后用的着时候可以随时在大脑中随时调取,信手拈来。

提高写作能力有哪些方法和技巧?

在积累了足够的素材之后,战术层面的写作的具体的方法和技巧才能排的上用场,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方法和技巧再多也是没用的花把势。

好文章的判断标准

从宏观到微观,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去检验一篇文章的好坏:

结构够不够清晰;

内容够不够完整;

逻辑够不够严密;

语言够不够精炼;

用词够不够准确。

一篇好的文章在满足上述条件的基础上,一定是大方向上主次明确,小细节上条理清晰,有主有次,层次分明,重点突出,详略得当,论证精彩,思维缜密。

好文章,这样写

结论在前。整篇文章或段落想表达什么样的观点,得出什么样的结论,一定要在开头开门见山的提出来。这样读者一开始就会知道接下来文章要讲的主要内容,便会下意识的将后面读到的内容与观点结论相联系起来,读起来会连贯舒畅很多,否则,观点和结论放在最后的话,读者读到中间还不知作者要表达什么结论、要证明什么,一脸懵逼的情况下读者很容易失去读下去的耐心。

提出观点和结论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通过讲故事、分析某种现象及提出某个问题等方式引出观点,观点和结论越新颖越能引起读者的注意,尽量避免老生常谈式的讲大道理,从与常规不同的角度切入去论证新的观点和结论会更能引起读者的兴趣。比如人们的传统观念中一直认同努力对成功的决定性作用,有篇文章提出选择大于努力的观点,似乎有些颠覆人们的传统价值观,自然会引起读者有兴趣读下去一探究竟。

归类分组。对所表达的内容进行归类分组是为了内容和结构上更加清晰,把具有相同特征或者服务于同一分论点的内容组织在一起,在论证过程会更有说服力。如果东说一嘴,西说一下,毫无规律和原则,则整个文章会显得混乱不堪,让人不知所云。归类分组要做到不遗漏、不重复,即所表达内容全覆盖,不存在该说未说的重要内容,同时确保所列的内容之间相互独立,不存在重复成分。

比如,我们分析工作中某个项目失败的原因,可以从内部原因与外部原因、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公司团队和员工、公司制度和文化等方面去分别分析,如果漏掉公司制度和文化的原因,可能会导致整个分析有重大遗漏,导致结论不够客观;如果增加市场行情差作为一个原因,则有可能与外部环境里的分析内容相重复;总而言之,把握不遗漏、不重复的原则增加文章的易读性和可理解性。

逻辑清晰。文章的整体逻辑可以根据内容不同采用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事情发展顺序等等,具体内容可以是总分式、并列式、递进式、对照式等,根据文章所要表达的观点和结论选择合适的逻辑架构,比如写一篇议论文,论点可以采用总分式,有总论点和分论点,分论点以及对应的论据采用并列式,论证过程层层递进,并引入论点的反面进行对照。

管理学中的5W+1H理论也可以拿来借鉴,即何事 (What)、何地 (Where)、何时(When)、何人(Who)、何故(Why)及何法 (How),用来作为整篇文章的逻辑框架。

归纳总结。文章写到最后,在论证观点和结论后,进行简练的总结是非常有必要的读者前面读了很多内容,读到最后很可能对前面的内容已经模糊不清了,在最后进行一下总结提示,把文章要表达的核心观点和结论再次提炼,可以让读者重新回忆起整篇文章讲的内容。

除了总结本身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主题需要在归纳总结中体现,即文章观点和结论的升华,必须着墨强调一下全文观点和结论的重要性,以及对我们日常生活、工作中的现实指导意义。

看完上述方法是不是觉得似曾相识?没错,其实很多方法都是我们在中学时候学习作文写作方法时就已经学过的,只不过后来很多有价值的信息被现在充斥的鱼龙混杂的信息淹没了。写好文章方法理论上其实很简单,但知易行难,真正能做到运用自如,形成平时写作的习惯和条件反射的,无疑已经是高手了。

如何快速有效训练写好文章的能力?

系统性阅读VS碎片化阅读

多积累素材,输入信息。自己想写哪方面的文章就去读哪个领域的文章和书籍。采用系统性阅读和碎片化阅读相结合的方式,系统性的读书要比碎片化阅读更有效,提高更快,原因在于系统性的书籍在介绍某个概念、论证某个观点时会更加完整、全面,通过系统性阅读获取的信息更为广泛,但需要占用较多时间;碎片化阅读可以弥补系统性阅读在占用时间方面的不足,充分利用平时上下班、上厕所灯碎片化时间,但其弱点也十分明显,即内容不够系统,断章取义较多,容易陷入管中窥豹,只见一斑的狭隘和盲人摸象的片面,不利于形成全面完整的客观认识,这一点需要有正确认识。

形成自己的套路

在有了足够的积累和输入后,写作之前,建议尝试选择适合自己的写文章的套路或者风格,形成自己独有的特点,一方面写起来更能得心应手、轻车熟路,节约写作时间,提高成稿效率;另一方面让自己的文章有自己的独特标签,更能容易让读者记住或者获得读者的欢迎。

一旦形成自己的风格不要轻易转换,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坚持自己熟悉的套路和领域,总有一群读者喜欢你这款的文章,中途转换的话,无论时间成本还是机会成本都比较大。万万不能见风使舵,人云亦云,看见最近哪类的文章比较受欢迎,就去投机取巧,投其所好,按照自己不熟悉的套路去写自己不熟悉的内容,最后把自己搞得四不像,竹篮打水一场空,自己原来形成的独特风格和优势也未能保持,一定要由定力,深耕自己熟悉的套路和领域。

刻意练习和一万小时定律

熟读十篇不如写一篇。再好的理论也需要实践才能检验,想提高写作能力,除了多度多看多思考,还要勤于练习,将写作落实到纸面上,才能熟练掌握写作方法。不要奢望写一两篇文章就能让自己的写作能力突飞猛进,写作是一个不断输入和输出的活儿,不仅需要长期的坚持,还需要通过持续的阅读和思考更新大脑中的存货知识,一旦中间有所间断,则有可能前功尽弃。

所有顶级高手都是练出来的。写作能力同样也需要通过所谓的刻意练习才能得到快速提高,根据一万小时定律,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专注于该领域一万小时,实际上用不了练一万小时就可能已经成为写作高手了。

无他,唯手熟尔。

修改和复盘

练完每一篇文章,要不断的修改和复盘,根据掌握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总结文章哪里写的不错,可以在下一次写作中借鉴,总结经验,或者哪里写的有待提高,修稿完善并接受教训。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可以试着让亲朋好友去阅读,了解一下他们读完后的感受,让其从读者的角度提出修改建议。其实每隔一段时间,如果我们复盘自己之前写的文章,总能发现毛病提出修改意见。修改,可以完善自己文章的不足;复盘,可以总结写这篇文章经验和教训,在不断的修改和复盘中,写作水平才能不断提高。

结语

1、我们写作能力差的根本原因是积累和输入不够,要对症下药,通过多读书、讨论、听课等形式增加积累和输入;

2、能记住的才是你自己的;

3、好文章要结论在前、归类分组、逻辑清晰、总结归纳;

4、掌握系统性及碎片化阅读、形成自己套路、刻意练习及一万小时定律、修改和复盘,提高写作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