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寫作能力?

在日常工作、學習和生活中,每當遇到需要寫作場景的時候,也許我們會經常苦惱:

胸中無墨水,不知如何下筆!

絞盡腦汁、苦思冥想大半天,才像擠牙膏一樣擠出來慘不忍睹、寥寥無幾的幾行字!

心中有雖千言萬語,下筆卻離題萬里!

好不容易千辛萬苦寫出一稿,卻被領導罵的狗血淋頭!

再看看高手寫的東西,讀完之後除了感嘆於別人的寫作水平之高、句句說到了自己心坎上之外,心中是不是暗想:這他媽的不正是我想表達的嗎!

寫作能力代表著一個人的邏輯思維能力

同一件事情,在不同的人筆下寫出來必有高低優劣之分,正如一千個人筆下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代表著看問題的不同角度和思考問題的不同模式。寫作,除了具備傳遞信息和知識的基本功能以外,也是提高邏輯思維、高屋建瓴和總結概括能力的重要方式,對提高語言組織能力,社交表達能力大有裨益。一名具備優秀寫作能力的高手,無論在職場生涯還是其他社交場合都會比其他人有不可比擬的優勢。

為什麼自己寫作能力差?

寫作是信息輸出的一種形式,輸出的前提必定是有足夠的信息輸入,比如大量的閱讀或者聽課等等,而大腦則負責對輸入的各種形式的信息進行處理,然後通過寫作或者演講等形式進行輸出,這就好像一座生產製造工廠,首先工廠要採購足夠多、足夠好的原材料,然後在生產車間加工處理,最終才能形成足夠多、足夠好的產成品輸出至消費市場。

而我們之所以寫作能力不夠好,根本原因在於積累的素材不夠,或者說信息輸入不夠。

大多數人寫不出來東西,不在於缺乏遣詞造句的推敲能力,而是在於積累的素材不夠多,信息輸入太少,更別提信息處理。只有我們積累的素材足夠多、足夠好,才能輸出優質的文章。在蒐集素材並把這些素材輸入我們大腦的時候,其實大腦已經開始進行處理了,大腦對輸入的素材去其槽粕,取其精華,換句話說,在處理素材時,素材其實也在優化升級我們的大腦,正如我們吃進去的食物,留下來被吸收的都是我們身體所需要的營養成分,滋養著我們的身體,讓我們有著良好的身體素質。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只有輸入的足夠多,才會有足夠多的輸出,才可能由量變到質變的昇華,寫作能力才能得到飛躍式的提高。古今中外,哪一位有名的作家不是在閱讀了大量的書籍、積累了大量的素材之後才寫出的名篇鉅著?又有多少作者是在沒有足夠的素材積累之前就可以憑空想象寫出驚世核俗的文章來?

如何積累素材?

既然寫作能力不夠好得根本原因是積累的素材不夠,那麼從邏輯上講,積累素材便順理成章是提高寫作能力的根本途徑,這也是戰略層面的方法論,離開這一點討論再多的技巧也是空中樓閣,本末倒置。

閱讀、討論、聽課

積累素材的形式多種多樣,可以是閱讀,可以是討論,可以是聽課,也可以是各種各樣的親身經歷等等。積累素材不拘泥於形式,黑貓白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能讓你記住一些東西、有所感悟的形式都是可以用來積累素材。

記住的才是自己的

在積累素材的過程中,我們不能僅僅限於形式上的積累,要實實在在的去理解並加以記憶,左耳進右耳出是不行的,能記住的才是自己的。

有人說,即便記不住,讀書多了,也可以潛移默化到自己的思維和行動裡了。

狗屁,這話你也信!

你去翻一翻一年前自己看過的書,告訴我,書裡面教你的東西內化到你的思維和行動裡了嗎?

有些人讀了很多書,看了很多文章,也聽了很多課,依然沒有任何提高。正如懂了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一樣,問題就出在可能讀書時理解了內容,但卻沒有記住並加以運用,生活、工作中的很多場景其實都可以用我們度過的書中的某個道理或者某個建議去解決,可惜的是,大部分人只能做到理解這一步,並未往前一步記住,形成自己的認知和智慧,也就是知識,更別談指導自己的生活和學習了。

當然,這也和我們接受的教育理念中,過度強調理解而相對忽視記憶有關係,強調理解本身沒有錯,但不代表記憶不重要,記憶是理解的基礎,理解是記憶的前提,二者同樣重要,死記硬背並不可恥,如果學習的一個內容理解不了,那就先記住。

英國哲學家培根說,一切知識的學習,只不過是記憶。

因此,積累素材的關鍵在於記憶,記住的才是自己的,只有記住才能為己所用。而衡量是否記住的一個重要標準是:你能否用語言或文字表達出來,也就是能否輸出。記在腦子裡卻表達不出來那不是真記住,而是自欺欺人,表達出來才能在不同的場景中運用,並真正用於提高寫作能力。

有些人喜歡做讀書筆記,抄錄經典語句和段落,寫點感悟,以後定期回顧一下,這是一個非常好的習慣,一方面可以加深對所讀內容理解,另一方面對抗遺忘,防止其在大腦中像帖子一樣沉的無影無蹤,方便以後用的著時候可以隨時在大腦中隨時調取,信手拈來。

提高寫作能力有哪些方法和技巧?

在積累了足夠的素材之後,戰術層面的寫作的具體的方法和技巧才能排的上用場,否則,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方法和技巧再多也是沒用的花把勢。

好文章的判斷標準

從宏觀到微觀,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去檢驗一篇文章的好壞:

結構夠不夠清晰;

內容夠不夠完整;

邏輯夠不夠嚴密;

語言夠不夠精煉;

用詞夠不夠準確。

一篇好的文章在滿足上述條件的基礎上,一定是大方向上主次明確,小細節上條理清晰,有主有次,層次分明,重點突出,詳略得當,論證精彩,思維縝密。

好文章,這樣寫

結論在前。整篇文章或段落想表達什麼樣的觀點,得出什麼樣的結論,一定要在開頭開門見山的提出來。這樣讀者一開始就會知道接下來文章要講的主要內容,便會下意識的將後面讀到的內容與觀點結論相聯繫起來,讀起來會連貫舒暢很多,否則,觀點和結論放在最後的話,讀者讀到中間還不知作者要表達什麼結論、要證明什麼,一臉懵逼的情況下讀者很容易失去讀下去的耐心。

提出觀點和結論的形式多種多樣,可以通過講故事、分析某種現象及提出某個問題等方式引出觀點,觀點和結論越新穎越能引起讀者的注意,儘量避免老生常談式的講大道理,從與常規不同的角度切入去論證新的觀點和結論會更能引起讀者的興趣。比如人們的傳統觀念中一直認同努力對成功的決定性作用,有篇文章提出選擇大於努力的觀點,似乎有些顛覆人們的傳統價值觀,自然會引起讀者有興趣讀下去一探究竟。

歸類分組。對所表達的內容進行歸類分組是為了內容和結構上更加清晰,把具有相同特徵或者服務於同一分論點的內容組織在一起,在論證過程會更有說服力。如果東說一嘴,西說一下,毫無規律和原則,則整個文章會顯得混亂不堪,讓人不知所云。歸類分組要做到不遺漏、不重複,即所表達內容全覆蓋,不存在該說未說的重要內容,同時確保所列的內容之間相互獨立,不存在重複成分。

比如,我們分析工作中某個項目失敗的原因,可以從內部原因與外部原因、主觀原因與客觀原因、公司團隊和員工、公司制度和文化等方面去分別分析,如果漏掉公司制度和文化的原因,可能會導致整個分析有重大遺漏,導致結論不夠客觀;如果增加市場行情差作為一個原因,則有可能與外部環境裡的分析內容相重複;總而言之,把握不遺漏、不重複的原則增加文章的易讀性和可理解性。

邏輯清晰。文章的整體邏輯可以根據內容不同採用時間順序、空間順序、事情發展順序等等,具體內容可以是總分式、並列式、遞進式、對照式等,根據文章所要表達的觀點和結論選擇合適的邏輯架構,比如寫一篇議論文,論點可以採用總分式,有總論點和分論點,分論點以及對應的論據採用並列式,論證過程層層遞進,並引入論點的反面進行對照。

管理學中的5W+1H理論也可以拿來借鑑,即何事 (What)、何地 (Where)、何時(When)、何人(Who)、何故(Why)及何法 (How),用來作為整篇文章的邏輯框架。

歸納總結。文章寫到最後,在論證觀點和結論後,進行簡練的總結是非常有必要的讀者前面讀了很多內容,讀到最後很可能對前面的內容已經模糊不清了,在最後進行一下總結提示,把文章要表達的核心觀點和結論再次提煉,可以讓讀者重新回憶起整篇文章講的內容。

除了總結本身以外,還有一個重要的主題需要在歸納總結中體現,即文章觀點和結論的昇華,必須著墨強調一下全文觀點和結論的重要性,以及對我們日常生活、工作中的現實指導意義。

看完上述方法是不是覺得似曾相識?沒錯,其實很多方法都是我們在中學時候學習作文寫作方法時就已經學過的,只不過後來很多有價值的信息被現在充斥的魚龍混雜的信息淹沒了。寫好文章方法理論上其實很簡單,但知易行難,真正能做到運用自如,形成平時寫作的習慣和條件反射的,無疑已經是高手了。

如何快速有效訓練寫好文章的能力?

系統性閱讀VS碎片化閱讀

多積累素材,輸入信息。自己想寫哪方面的文章就去讀哪個領域的文章和書籍。採用系統性閱讀和碎片化閱讀相結合的方式,系統性的讀書要比碎片化閱讀更有效,提高更快,原因在於系統性的書籍在介紹某個概念、論證某個觀點時會更加完整、全面,通過系統性閱讀獲取的信息更為廣泛,但需要佔用較多時間;碎片化閱讀可以彌補系統性閱讀在佔用時間方面的不足,充分利用平時上下班、上廁所燈碎片化時間,但其弱點也十分明顯,即內容不夠系統,斷章取義較多,容易陷入管中窺豹,只見一斑的狹隘和盲人摸象的片面,不利於形成全面完整的客觀認識,這一點需要有正確認識。

形成自己的套路

在有了足夠的積累和輸入後,寫作之前,建議嘗試選擇適合自己的寫文章的套路或者風格,形成自己獨有的特點,一方面寫起來更能得心應手、輕車熟路,節約寫作時間,提高成稿效率;另一方面讓自己的文章有自己的獨特標籤,更能容易讓讀者記住或者獲得讀者的歡迎。

一旦形成自己的風格不要輕易轉換,蘿蔔青菜各有所愛,堅持自己熟悉的套路和領域,總有一群讀者喜歡你這款的文章,中途轉換的話,無論時間成本還是機會成本都比較大。萬萬不能見風使舵,人云亦云,看見最近哪類的文章比較受歡迎,就去投機取巧,投其所好,按照自己不熟悉的套路去寫自己不熟悉的內容,最後把自己搞得四不像,竹籃打水一場空,自己原來形成的獨特風格和優勢也未能保持,一定要由定力,深耕自己熟悉的套路和領域。

刻意練習和一萬小時定律

熟讀十篇不如寫一篇。再好的理論也需要實踐才能檢驗,想提高寫作能力,除了多度多看多思考,還要勤於練習,將寫作落實到紙面上,才能熟練掌握寫作方法。不要奢望寫一兩篇文章就能讓自己的寫作能力突飛猛進,寫作是一個不斷輸入和輸出的活兒,不僅需要長期的堅持,還需要通過持續的閱讀和思考更新大腦中的存貨知識,一旦中間有所間斷,則有可能前功盡棄。

所有頂級高手都是練出來的。寫作能力同樣也需要通過所謂的刻意練習才能得到快速提高,根據一萬小時定律,要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需要專注於該領域一萬小時,實際上用不了練一萬小時就可能已經成為寫作高手了。

無他,唯手熟爾。

修改和覆盤

練完每一篇文章,要不斷的修改和覆盤,根據掌握的寫作方法和技巧,總結文章哪裡寫的不錯,可以在下一次寫作中借鑑,總結經驗,或者哪裡寫的有待提高,修稿完善並接受教訓。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可以試著讓親朋好友去閱讀,瞭解一下他們讀完後的感受,讓其從讀者的角度提出修改建議。其實每隔一段時間,如果我們覆盤自己之前寫的文章,總能發現毛病提出修改意見。修改,可以完善自己文章的不足;覆盤,可以總結寫這篇文章經驗和教訓,在不斷的修改和覆盤中,寫作水平才能不斷提高。

結語

1、我們寫作能力差的根本原因是積累和輸入不夠,要對症下藥,通過多讀書、討論、聽課等形式增加積累和輸入;

2、能記住的才是你自己的;

3、好文章要結論在前、歸類分組、邏輯清晰、總結歸納;

4、掌握系統性及碎片化閱讀、形成自己套路、刻意練習及一萬小時定律、修改和覆盤,提高寫作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