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和這家偉大公司之間的距離,隔著「人命關天」

滴滴和這家偉大公司之間的距離,隔著“人命關天”

文 | Ben

圖 | PR


8月26日,完成“尋跡瑞典”沃爾沃安全體驗官的工作使命,在瑞典哥德堡還有最後兩個小時,我特地跑去了這座北歐小城的城市美術館,為的是觀摩一幅17世紀的繪畫傑作——倫勃朗晚年創作的《克勞丟斯∙西菲利斯的密謀》。

滴滴和這家偉大公司之間的距離,隔著“人命關天”

▲倫勃朗《克勞丟斯∙西菲利斯的密謀》

357年之後,當我站在這幅只有原作六分之一的畫作面前,仍然能感受到其恢弘強大的氣場。粗糲的筆法勾勒出一群古代草莽英雄身上的粗曠氣質;標誌性的強烈光影反差,和一再圖改的粗野筆觸,完成了對古代英雄精神的不凡歌頌。

一如讓世人趨之若鶩了幾個世紀的 “倫勃朗光”,令人驚歎痴迷的光亮,得益於天才巨匠在光亮之外大量描繪的陰影;在沃爾沃近百年的造車歷史上,“安全”是它最生生不息的基因;我想不是因為誰天生懂得安全,而是因為沃爾沃執著不懈地研究著安全反面的一切,甚至心甘情願為它的車主們遍歷危險。

滴滴和這家偉大公司之間的距離,隔著“人命關天”

▲“沃爾沃百科全書”Per-Ake Froberg先生

聽沃爾沃汽車歷史傳承專家Per-Ake Froberg先生跟我們介紹,早在1936年,沃爾沃汽車創始人之一古斯塔夫·拉爾森(Gustaf Larson)就制定了基於安全的核心品牌價值:車是由人來駕乘的。沃爾沃所做的一切都遵循一條原則,那就是,並且必須永遠是——安全。

滴滴和這家偉大公司之間的距離,隔著“人命關天”

▲兩位沃爾沃創始人

從此之後,在“以人為尊”的品牌哲學命題下,特別是在如何挽救更多駕乘者生命這個課題上,沃爾沃工程師們就不曾停下發明創造的腳步。

1959年,發明三點式安全帶;

1967年,首個後向式兒童安全座椅面世;

1991年,發明側面撞擊保護系統;

1994年,發明側安全氣簾;

1998年,發明頭頸部安全保護系統;

2006年,發明盲點信息系統;

2010年,發明帶全力自動剎車的行人探測系統

…...

從無到有,這份厚重的安全技術遺產,證明了什麼叫“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滴滴和這家偉大公司之間的距離,隔著“人命關天”

▲交通事故調查小組負責人Thomas Broberg先生

“知識是通向安全最有效的鑰匙。”在沃爾沃安全技術專家Thomas Broberg先生看來,這正是1970年沃爾沃成立交通事故調查小組的初衷,也是從無知中求索真知的獨特方法論。

近半個世紀以來,這個承擔特殊使命的小組收集了43000個真實交通事故數據,7萬多個死亡案例,對超過80萬車次的駕駛行為進行了監測。

正如《聖經》創世紀第一章裡寫道:上帝說,“要有光”,就有了光。然而,對於大地上的普通人來說,光明卻總要靠雙手去努力創造。而其中的那些傑出人物,無不善於在黑暗中洞見光明。

Thomas Broberg指出,他的同事們也不只是從工程製造角度出發考慮問題,同時,他們有的也是行為學家或認知心理學家,基於真實的交通事故調研,構建數據模型,不斷分析影響駕駛安全的行為,提出更高的安全技術標準,推動安全技術的創新迭代。

滴滴和這家偉大公司之間的距離,隔著“人命關天”

▲兒童安全技術專家Lotta Jakobson女士

“每輛車裡都坐著一頭大象。”

這句在瑞典廣為流行的諺語,不僅和很多人的用車常識、行為相悖,也破除了一種普遍存在的認知誤區——兒童不過是縮小版的成人,無需額外的留意和保護。

滴滴和這家偉大公司之間的距離,隔著“人命關天”

▲瑞典街頭隨處可見對安全的各種人文關懷

事實上,正是這種瑞典社會上上下下對生命損失的零容忍,和兒童安全技術專家Lotta Jakobson女士這樣一線工程師們在認知上的勇敢突破,讓沃爾沃成為首個測試和推出後向式兒童安全座椅的豪華汽車製造商,並在1967年正式面世之後,始終倡導至今。

尤瓦爾∙赫拉利在《今日簡史》裡寫道:“在20世紀,科技讓我們與身體的距離越來越遠,逐漸失去了好好感受味覺和嗅覺的能力,一頭扎進智能手機和計算機,對網絡上發生的事比對大街上發生的事更感興趣。”

恰好與此相反,正因為有一大批對大街上每天發生的交通事故充滿濃厚興趣,對那些切實關乎駕乘者人身安全的場景和知識懷抱敬畏之心與探究的熱情的工程師,才會有沃爾沃“2020零傷亡”願景的底氣和信心:到2020年,沒有人因駕乘新款沃爾沃汽車而發生重大傷亡事故。

尾聲:

有人在黑暗中洞見光明,也有人在光明中墜入黑暗。

8月24日,就在我們以“安全體驗官”的身份和沃爾沃一同“尋跡瑞典”的時候,距離上一次安全整改期只有102天的滴滴順風車再次出事。一名溫州樂清女孩的無端遇害,再次將這家網約車公司推到風口浪尖。

滴滴和這家偉大公司之間的距離,隔著“人命關天”

事後看來,即便產品無限期下架,創始人出面道歉,也不能阻擋輿論對這家公司的口誅筆伐,民怨沸騰。在一封名為《鄭重道歉》的公開信中,短短200字的整改方案中,“安全”兩個字提到了6次。兩位創始人反思自己的“好勝心蓋過了初心”,“靠著激進的業務策略和資本的力量一路狂奔,來證明自己。在逝去的生命面前,這一切虛名都失去了意義。”

然而,也有批評人士指出,滴滴順風車的產品設計本身就有迎合人性黑暗的基因缺陷。就像此前的陌陌、支付寶校園日記、白領日記等,打著社交應用的旗號,用產品功能的曖昧去迎合人性的弱點,遠非好勝心、追求虛名可以一筆勾銷。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一家誕生於瑞典的汽車公司用91年時間持之以恆的工作,證明了什麼才是面對“安全”二字該有的敬畏之心和有所作為,值得滴滴們學習的東西顯然還有很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