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高科技時代下,「如果不這麼幹,10年內中國製造業就完了」!

人的大腦,能同時包容兩種對立的觀點嗎?那是怎樣一種開腦洞的感覺?

近日,被譽為全球科技創新偵察兵的王煜全,結合自己多年從事美國高科技創新企業投資的經驗,在中信奇點大課上作了題為《全球科技創新與中國的產業機遇》的分享。島君根據現場內容,精心梳理出20條幹貨,條條刷新你的認知,腦洞大開:

全世界創新就“硅谷和以色列”,絕對錯誤;

德國工業4.0就是“瞎扯”;

這個時代最重要的能力是:容錯;

如果不這麼幹,10年內中國製造業就完了;

……

全球高科技時代下,“如果不這麼幹,10年內中國製造業就完了”!

高科技時代不“拼爹” ,每個人都有機會

20年前,房地產是風口。但問題是,你知道20年前房地產是風口,你站得進去嗎?大多數人站不進去。因為那個領域拼“爹”的實力,要麼你是大國企,要麼是有巨牛的“爹”,所以風口來了,你未必站進去。但高科技時代不一樣,每個人都是平等的,你會看到很多高科技企業的創始人是平民階層出身,不管你出身貴賤,你都有機會。但高科技本身就是一個壁壘,如果你不熟悉高科技,還是站不上去。

現在,人人都在討論,咖啡館裡一坐,交頭接耳聊的都是VR、人工智能。問題是,這些項目哪有那麼容易,人人都能夠做,這還是風口嗎?風口的特質是什麼?當它成為風口的時候,你再進入,基本上都是犧牲者,都是替人抬轎子,把人家捧得更高,自己沒有什麼機會。

全球高科技時代下,“如果不這麼幹,10年內中國製造業就完了”!

開源型創新,你只需1000小時

這個時代的風口特別多,每一個風口都會產生巨型公司,比如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等,但我們一般會這類業務歸為一類,叫開源型的創新。什麼意思?聽起來很時髦,但是這一類時髦都是基於算法的,或者說是基於一些開放的技術標準,意味著人人都能做。有一本書叫《異類》,講一萬小時天才理論,即任何一個新技術出來,你要積累1萬小時,最起碼每天加班加點幹3年,你才能成為這裡頭的專家,但現在這個理論基本失靈。

你看,這一輪的人工智能的專家們,什麼歲數的都有。所以,我們現在提出叫1000小時理論,什麼意思?因為絕大多數人都已經事先準備好了9千小時,要最後的突破,你只要再學1000小時就好了。比如,人工智能的基礎是什麼?是認知系統、神經科學。所以這輪工智能典型的特點是什麼?最牛的這批專家是跨學科的,是跨神經科學和計算機背景的這批人。系統開源之後,大家都能很快地趕上。

全球高科技時代下,“如果不這麼幹,10年內中國製造業就完了”!

人和人之間的差異,並不取決於你是不是博士,你是不是博導,取決於你跟別人的競爭差異,人工智能就是這樣的領域,都是博導沒什麼新鮮的。再比如,谷歌很有野心,除了無人駕駛,阿爾法狗外,還在人工智能領域裡面做硬件,類似通用計算平臺一樣,它希望把人工智能直接組成硬件,做成通用的人工智能平臺,你可以用這個平臺直接編程序,然後實現各種今天大家覺得匪夷所思的人工智能的做法。

這個平臺硬件推出以後,他們立刻開了一門課,專門講這個平臺的。大家知道第一期報了多少人嗎?7800人。正是這樣,你周圍就有很多高手出來了,為什麼?因為他們早就積累了9000小時學習。

所以,我一直在思考,現在美國的教育,中國的教育,過於合格了。培養一個人,用最少的成本培養出正好能幹這件事的人就好,這樣的教育是最經濟的。在未來,這一定是趨勢。只有這樣才能使任何新的領域突破之後,就可以被別人迅速掌握。只要有人把那個突破一傳遞出來,你再學習一千小時就足夠,不需要從頭開始。

全球高科技時代下,“如果不這麼幹,10年內中國製造業就完了”!

最好的項目,一定不是錢能夠決定的

我們經常帶中國的企業家出國,他們最容易犯的毛病是,這項目不錯,首先問多少錢,能投嗎?我說,核心不是投資問題,核心是你能不能看清這個項目背後的機制,坦白講,最好的項目,一定不是錢能夠決定的。0430秒就決定投還是不投,那都是故事

現在很多人說電梯測試,風險投資公司說,我只有30秒鐘給你。我是幹風險投資的,我沒有一個項目敢用30秒做決策的,那是瘋掉了吧,那麼多的錢,三十秒就決定投還是不投,那都是故事。真正的決策是長期的,跟著這個項目要走很久。真正的難度在哪?難度是反過來的。真正好公司對你選擇的厲害,真正的好公司,好的創始人是投資人拿了錢,在他們家門口等著,你什麼時候創業就把錢給你。

全球高科技時代下,“如果不這麼幹,10年內中國製造業就完了”!

比如,去年我和北大組織了一個團去拜訪一家研發無線充電的公司,當時一個老師就感慨,我們想象不到,在波士頓郊外一個極其普通的二層小房裡,有一個幾十人的公司,它可能5年之後就將改變世界。我也打包票,五年之內,無線充電會到處都是,你今天討厭的線都會看不見。2003年,因特網推出了無線,帶wifi的芯片,專門是筆記本電腦用的。效果是什麼?僅一年,筆記本電腦的上網本市場佔有率從10%到了85%。

這件事,我跟大家說,你會親眼目睹再重新發生一遍。今年底,戴爾就會推出來無線充電的筆記本電腦。兩年之後,你要想買不帶無線充電能力的筆記本就很難了。如果你的筆記本可以無線充電了,你的手機願意不願意帶無線充電能力?直接擱在筆記本邊上就充滿了。

全球高科技時代下,“如果不這麼幹,10年內中國製造業就完了”!

還有汽車。今天我們電動車做的那麼好了,回家依然要插插座,很多人忘掉充電,開不上路。未來是什麼?無線充電。你車開回去,在自家停車位,自然就會充。這樣的東西,今年底,第一個推出來的會是本田車。明年,無線充電就會變成汽車的標配。更神奇的是,美國一家研究心臟起搏器的公司,也跟他簽了合作協議。現在起搏器尷尬的地方在哪?它是有年限的,裡面帶電池,3年到5年,沒電了怎麼辦,如果病人恢復得挺好,三五年後還健在,怎麼辦?只能是再去醫院開一刀,把起搏器拿出來換個電池再放進去,這很痛苦。

現在不用了,你們家床單底下就是充電器,躺著睡覺的時候就可以給起搏器充電了。

全球高科技時代下,“如果不這麼幹,10年內中國製造業就完了”!

這個時代最重要的能力是:容錯

這個時代有一個素質特別重要,就是能容錯。有一個認知失調的理論說,我們的大腦如果吸收了兩種對立的意見,大腦必須要把它們和諧統一掉,最後形成一種觀點,另一種拋棄掉,兩種觀點同時存在大腦裡,認知會失調,嚴重會得精神病。但今天,我們需要有這種認知失調的能力,就是需要同時容納不同的觀點在腦子裡。《黑天鵝》就在講,一旦你認為某件事一定正確,看不見它可能的偏差,你的問題就來了。在今天這個時代,你需要大量的容錯,觀點要隨著時代的進步遷移、變化,然後慢慢的沉澱出自己的系統,最終了解這個事情真實的、本質的東西。

全球高科技時代下,“如果不這麼幹,10年內中國製造業就完了”!

21世紀,你必須要站在全球想問題

大家要清醒的認識到,在今天,你必須站在全球想問題,不要在中國角度想問題。過去說,尤其企業家說,走出去,引進來,出去買了東西是為了拆完了,放回來,能是最好的嗎?最好的會賣給你嗎?或者做替代進口,產品比進口的便宜,質量可能差一點,或者儘量做到差不多,比他便宜,但在科技快速增長,替代進口是非常危險的事。

第一,你可能簽了知識產權,第二,你好不容易替代完了,新的技術又來了,白替代了。所以你必須知道全世界走到哪,這對我們來說是很大的挑戰。那麼,全世界的科技發展規律是什麼?大量的科研成果突破基本都彙集在美國。東歐盛產天才數學家、物理學家,俄羅斯盛產數學家,伊朗盛產醫生……全世界好多地方都出精英。這些精英無一例外都和美國合作。

全球高科技時代下,“如果不這麼幹,10年內中國製造業就完了”!

你可以成為類似喬布斯那樣的人

生產力提升是怎麼帶來的?不是基礎科技本身,而是基礎科技帶來的實際產品,實際的應用才能夠推動社會進步。應用的轉化靠的不是科學家,而是掌握先進科技的企業家。比如iphone裡面有什麼科研是蘋果做的嗎?沒什麼,絕大多數科研是買來的,甚至從iPod就開始了。當時,喬布斯只是有一個偉大的設想,他認為聽音樂不應該是有一個MP3放10首歌,而是應該1000首歌放在一個小裝備裡面,直接揣在兜裡帶走。

全球高科技時代下,“如果不這麼幹,10年內中國製造業就完了”!

但這個偉大設想得不到支持,為什麼?他沒有這樣的技術。所以他就到全世界去找,最後在東芝公司裡面找到。東芝公司正好開發1.8寸的高密度硬盤,沒地方去賣,他發現這就是我要的。東芝是科技的原創者,他沒有推動社會發展,他把科技直接做成了一個產品,產品不滿足任何的需求,沒有市場,沒有推動社會發展。喬布斯看到這個科技就是我要的,然後整合到我的iPod裡去,賣到全世界。他也很聰明,簽了獨家銷售協議,就是東芝不能到處賣,只能賣給我。幾年後,iPod成功,他有足夠多的錢,直接就把這專利收購了。

誰是真正推動社會進步的人?掌握好先進科技的企業家,才是最先進的生產力。所以,這時候,中國人的機會就來了。你可能做不成發明專利的人,但你可能做成懂得欣賞他、收購他專利,類似於喬布斯那樣的人,所以實際上,科學家是不可學的,喬布斯是可學的。

全球高科技時代下,“如果不這麼幹,10年內中國製造業就完了”!

好企業的標配是“雙長制”, 不是90後

我們在美國看項目,真正牛的企業家往往歲數比較大,但中國現在多在吹捧“90後創業”。創業是需要積累的,企業管理是需要積累的。你去了世界最好的商學院,能不能一畢業就成為一個著名企業家?不可能。

但反過來,科學是可以在實驗室基礎上,在前人基礎上提升的。世界上最好的企業,它裡面一定有一個特別牛的首席科學家,而且可以很年輕。先前提到的做無線充電的,就是一個三十歲的年輕人。但一個企業家要想有成就,必須歲數大。在美國,這幾乎成了標配,好的企業一定是“雙長制”,特別先進的科技,背後一定站著特別牛的科學家,特別牛的CEO。但中國剛好相反,白髮蒼蒼的是科學家,CEO是90後。

全球高科技時代下,“如果不這麼幹,10年內中國製造業就完了”!

美國最牛的是有上萬家小公司在“堵溝”

什麼是先進科技?你要知道,它不是基礎科研,它要做轉化,叫產業研發。1981年,美國每年的產業研發投入是500億美金,2013年突破了3000億美金,推動把高效的先進成果轉化成老百姓能夠實實在在用的產品,這是推進生產力發展的最核心的東西。

另外一個細節是,過去30多年裡,美國大公司的產業研發投入一直在遞減,小於500人的小公司,它佔整體產業研發的比例,從一開始不足5%,到現在已超過20%。這些小公司,基本可以鎖定它就是科研成果轉化型的企業,公司的設立就是為了做研發,沒有產品,沒有銷售。這種小公司很可怕,它的生存力極強,它要活著,它每年就得要不斷的要有人給他錢,要不然就死掉了。我們的經驗規律是什麼?這樣的小公司做研發,基本上要5-8年的時間和上千美元的投入才能孵化出產品來。

全球高科技時代下,“如果不這麼幹,10年內中國製造業就完了”!

這就是美國最牛的地方。中國高校和企業為什麼對接不上?因為中國企業不會做研發,只會量產;中國的高校不會做研發,只會做基礎研究,但基礎研究和研發結束完成之間差著5到8年的時間和上千美元的投入,差著大量的專業技能,中國幾乎沒有這方面的人才,也沒有這方面的錢。所以高校和企業怎麼對接?對接不上。美國牛就牛在這個溝有無數人去堵,並且形成了一個產業,全世界其他地方都沒有。

全球高科技時代下,“如果不這麼幹,10年內中國製造業就完了”!

以色列的科技,中國人接不住現在很多人說以色列,我專門問過投以色列的一個很著名的投資公司,我說你們在中國對接有成功的嗎?基本沒有。為什麼?以色列基本等於美國的實驗室,以色列研發的水平很初期,他沒有量產的機會,沒有大規模適用的機會,而且研發也比較淺,他希望研發初期的時候是搬到美國去,或者被美國收購掉,或者現在希望被中國接盤。

但中國人接盤,這個研發要五到八年的週期,以色列走了兩年後面還有三年,中國人照樣接不住。很多人問,投先進科技為什麼只待在美國,你為什麼不去看以色列?以色列好的科技會去到美國,我在那等著就可以了,這中間有“代溝。”美國的這個優勢有多大?美國有上萬家這樣的公司,拿先進科技,每年從投資人那融資,唯一的使命就是至少5年之後把這產品做上市,有錢賺。這樣的公司一上市以後會有什麼效果?就是爆炸性成長。而且,絕大多數是能改變世界的企業,我相信大家都沒聽說過,因為他從來不報道,它都是潛在水下,它沒有產品,沒有宣傳。

全球高科技時代下,“如果不這麼幹,10年內中國製造業就完了”!

誰才是中國人的新朋友?世界500強已過時

我們以前中國人擅長和世界500強合作,但我要告訴你的是,最先進的科技正越來越多的掌握在小公司手裡。這批小公司應該成為我們中國人的新朋友。為什麼?這不還是延續老路,繼續給人家做代工嗎?

如果是500強企業,你一定是代工廠,因為哪個500強也不會傻到給你股份的。但如果是這些公司,你能幫他實現量產,利潤增大,他的公司估值會迅速上升,他願不願意讓你有股份?當然願意。我們老說中國不能淪為富士康,富士康有蘋果的股份嗎?沒有。但是如果你能擁有蘋果的股份,你願不願意為蘋果代工?如果是我,我一定幹,而且這股份不是很小的,是實質性的,甚至你混得好的,能成二股東,你能在他公司的董事會里有很大的投票權。

全球高科技時代下,“如果不這麼幹,10年內中國製造業就完了”!

為什麼說硅谷不重要?

看數據。這是美國的風險投資分佈圖,硅谷所佔的整體比例低於30%,甚至30%都有很多水份,為什麼?美國現在很多創業者不希望住硅谷,因為沒車的時候,困難死了,他們很多人希望下樓就吃有的,周圍還有創業者,時不時能聚會,但這在硅谷都做不到。所以大家都遷到城市,舊金山、洛杉磯、聖地亞哥、華盛頓、紐約、波士頓、芝加哥、西雅圖等等,這是第一個特點,城市化。

第二,圍繞高校。我們現在聽到的故事全是facebook,但是facebook這種創業,在美國的創業裡其實很少的。大多數創業都是從高校拿來科技做孵化的。但媒體都不喜歡報道那些老老實實的創業者,但我們做企業的,一定要跟著主流走,一定要找大風口,不能找偶然性事件。

全球高科技時代下,“如果不這麼幹,10年內中國製造業就完了”!

投資高科技 最恐怖的事情是什麼?

當我們對整個科技前沿比較無知的時候,你聽每個項目都覺得動聽,都覺得了不起,都覺得改變世界。但你不知道的是,這樣能改變世界的公司有1000個,最後999個都會死,1個會贏,你能運氣那麼好,正好壓中那一個嗎?不可能的事。

科技特點是,即便即便他在本領域最先進,也不一定是最後的贏家。柯達所以死掉,不是有另一家做出來更好的膠捲,而是電子相機直接衝擊了這個行業。所以,我現在最大的壓力是,我即使識別出它在這個領域是最先進的,我也不知道,會不會某一天有另一個領域的先進科技直接把它覆蓋掉,甚至你都沒有機會上市,這是非常恐怖的事情。

全球高科技時代下,“如果不這麼幹,10年內中國製造業就完了”!

當然,你也不用太害怕,因為一旦你有了全面的瞭解,出意外的機率是很低的。我們在美國的投資是這樣進行的,我們做好整個前沿分析,然後找最好的那個,去敲他的門。這是中國人特別需要掌握的技能。千萬不要像以前,兩個老鄉一介紹,到海外看著一個公司很好,就要跟人合作。因為海外好得不得了的公司太多了,如果不是山峰,它一定會被滅掉。

科技是殘酷無情的,贏家通吃,如果你不是選擇山峰的合作,你就會被幹掉。

全球高科技時代下,“如果不這麼幹,10年內中國製造業就完了”!

中國人出國看投資項目的三個誤區

一、投互聯網。互聯網,你是沒有機會投的,中國有金山系,美國有paypal“黑幫”,互聯網好項目全是“黑幫”投的,你進不去。

二、投硅谷。現在硅谷不是中心,上文已說。中國人撿到一些便宜的可能性是有的,但越來越少了。

三、找中國人。事實上,中國人在國際,尤其在先進科技企業裡的地位是不夠高的。大家知道微軟的CEO換成印度人了,google的CEO也換成印度人了,有聽說過換中國人的例子嗎?沒有。美國企業的外籍高管,印度人佔35%左右,而中國人是個位數,5%以下。所以,這麼找人,沒用。

全球高科技時代下,“如果不這麼幹,10年內中國製造業就完了”!

憑什麼人家能跟你合作?

我們也不要妄自菲薄,就客觀地跟人合作,機會多得是。

我自己的心得是,我們原來在中國投資,還算有點小成績,但是你出去投資的時候,人家還是不信你。怎麼辦?我就傳遞了另外一件事,就是1998年我把美國諮詢公司Frost&Sullivan對接到中國,這也算一個“信用”。另外,你還需要把這家美國諮詢公司的老大電話給到他,老美真的會打電話確認,看你是否誠實。所以,信用很重要。

全球高科技時代下,“如果不這麼幹,10年內中國製造業就完了”!

中國人不要跟著德國搞工業4.0

工業4.0是瞎扯,中國人不要跟著德國搞工業4.0。為什麼?因為工業4.0,有一個前提,它是要製造很長時間也不升級換代的產品。比如傢俱,如果你希望一輩子都是這樣的,工業4.0很好,即便換個顏色,按需定製就行。但如果你要想在這套傢俱上加一個電子軟件,加一個投影等等,你就要不斷產品升級,工業4.0就受不了了,靈活性沒那麼大。工業4.0模式的本質是什麼?我是大企業,我現在可以俯下身來和你小企業合作,但這是你為我服務,你補充我。

但現在,全球創新趨勢是小企業帶動的,是特斯拉自己就生產汽車,而不是特斯拉把生產方案賣給福特生產。現在特斯拉是一個全自動、根本沒有人的廠子,他要工業4.0幹什麼用?現在美國人研究機器人的方向是什麼?德國機器人,強調精度、自由度,美國人不一樣,他講操控,路數是免編程,要讓創新者不懂任何工業知識都能實現量產,這才是真正的知識創新者,這才是未來。工業4.0是反過來,你要掌握我這機器,需要你掌握更多的知識,你才能操控。未來,科技越來越創新,產品的更新速度也會越來越加快,這意味著僵化的工業4.0是沒有用的,而柔性的,為創新者服務的新的生產系統才是未來,這個未來,我認為就在中國人這。

全球高科技時代下,“如果不這麼幹,10年內中國製造業就完了”!

如果中國深圳與美國創新無縫對接,我們就贏定了

OEM(代工生產),中國人最好,全世界都知道。所以,我們要更好地引用機器人,更好地做到免編程,不管拿來什麼新東西都能加工,那我們就贏定了。現在,產品眾籌網站已經在美國成為潮流。很多有想法的年輕人,在裡面整合科技,類似於喬布斯,把你的科技拿過來,整合到我的科技裡,它也是科技。這樣的科技創新有很多,它直接先做一個設想,拍一個小視頻,放到網上,大家一看這東西太好了,它確實能做到,但還沒做出來呢,沒問題,我先付錢,預付,這預付能到幾百萬,就足以支持,我拿預付款就可以創業了。

這幫人拿到預付款之後,第一件事就是飛深圳,找代工廠合作。但現在,深圳的失敗率挺高,10家有9家做不出來。一方面,美國人對生產能力不懂,他以為能做出來,但做不出來,不現實。另一方面,我們和人家銜接得也不好,我們只會做常規的東西,稍微複雜一點的不會做。但如果這兩者結合起來,就是真正的未來,什麼時候深圳真正和美國的創新做到無縫對接了,歐洲就徹底歇了。▲ 王煜全認為,創新門檻在抬高,於是,“積木式創新”就變得重要起來。在全球意義上,以製造為長板的中國企業們,應該與歐美先進技術進行協作——可以是業務層面的,也可以是資本層面的。

全球高科技時代下,“如果不這麼幹,10年內中國製造業就完了”!

我們並非主導者,是“幫美軍打英軍的”

中美合作正在幹一個偉大的事情。中國有製造能力,能又好又快地做到從一到一百萬,並且便宜。中國完全可以依靠這個能力支持全球的這輪創新。如果美國人能成功,就改變世界了,改變資本主義的格局了。但能不能成功,中國人要有很大的話語權,因為如果你不能量產,你就沒成功,這種時候,我們就成了他們的同盟,成了全世界最創新者的代表。這是歷史賦予我們的機遇。

但這輪創新,雖然我們可以全面參與,但畢竟我們不是主導者,我們撐死是幫美軍打英軍的。這時候,你要學會人家的話語體系,學會人家的整個生態環境,學會用他的語言去獲取他的信任,用他的規則去玩。

全球高科技時代下,“如果不這麼幹,10年內中國製造業就完了”!

如果不這麼幹,10年內中國製造業就完了

中國製造業如果不去玩什麼工業4.0,而是積極地搞先進製造,積極地去強化製造的柔性,為創新者服務,做為創新者解決製造問題的第三方,我們就能和美國變成長期盟友。如果我們不這麼幹,我們認為工業4.0多麼好,我們以為自己就能科技升級了,甩開人家,我認為十年之內我們製造業就完了。

因為失去機會了,沒東西可製造了。南方的很多企業主都知道,製造業的核心問題不是造的好不好,而是造什麼。如果不是先進的產品,你造得再好,賣不出去。解決造什麼的問題比解決造得好不好的問題對中國人來說要嚴重100倍,而工業4.0只能解決造得好不好的問題,根本不解決造什麼東西。

全球高科技時代下,“如果不這麼幹,10年內中國製造業就完了”!

掌握先進科技的製造業,應該成為中國第一生產力

現在全球發生了一個本質性的變革。我堅定的認為這是資本主義的一個劃時代的變革,從跨國企業為代表的資本主義變成了小企業協作為代表的資本主義。這會帶來大量科技的井噴,信息企業的崛起。所以,未來不是招商引資,而是招商引技,技術才是我們稀缺的,資本我們不稀缺。

坦白講,中國過去這些年的高速發展,我們有點忘掉了我們發展根本來自於哪。現在到處都是互聯網+、創新、創業,但這些都是整個國民經濟裡很末流的部門,國民救濟的主流部門其實是我們強大的製造能力,對不對?然而現在,我們製造業是最沒地位的,你又不創新、創業,你公司裡沒有博士,又不是海歸,又不是互聯網,所有那些扶植政策跟你都無關。製造業是中國最核心的部分,掌握了先進科技的製造業,應該成為中國的真正的第一生產力,成為中國最最核心的資源。

夥伴門,看了此篇文章,你們覺得說得有道理嗎?或者你還有哪些不同的意見了呢?歡迎在下面評論處分享自己的觀點和留言!也可以轉發到朋友圈看看他們的觀點如何?

全球高科技時代下,“如果不這麼幹,10年內中國製造業就完了”!

獲取UG軟件和UG教程的方式如下:

1,需要各個版本的

UG軟件與安裝升級教程及最實用UG後處理文件的朋友們,請先關注“UG編程老喻”頭條號後,再發私信內容“UG軟件”給老喻,系統會自動回覆給你下載的地址。

2,需要UG教程(老喻工廠做事實戰版從入門到精通)的朋友們,請先關注“UG編程老喻”頭條號後,再發私信內容“UG教程”給老喻,系統會自動回覆給你下載的地址。

3,給老喻發私信的方法:

點我的頭像進入我的主頁面,記住:要用手機客戶端,木有客戶端的趕快下載了!

首先關注UG編程老喻的頭條號,然後手機點進UG編程老喻的主頁面,然後右上角就可以看到發私信三個字的按鈕啦(電腦網頁版是找不到私信頁面的!必須得用手機!)。

你的支持,是我努力分享的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