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怎麼過端午節的?

翁董威

古人過端午節其實是非常注重的,而且熱鬧隆重,文化氛圍很濃厚。



在古代,人們一般都很喜歡和盼望過年過節,因為只有在過節的時候才能吃到比較好的東西,不像我們現在,天天有肉有菜,每天都是像過節一樣。由於當時的交通不方便,人們也大多不會出遠門,即使是出去經商做生意的,也都是會趕在過節前回來,所以一到節日,人就多了起來,過節的氣氛就很熱鬧,並且各種習俗就慢慢的定下來了。

在古時,人們就有包粽子的習慣了。據記載,屈原跳江後,兩岸的老百姓馬上引舟競渡去打撈,還怕河裡的魚蝦吃掉遺體,紛紛往水裡扔粽子,這個習俗還延續到今天。


在古代,端午節划龍舟是必不可少的,到如今也是這樣,比賽隊伍由各村或者鎮為代表,相約在河邊,因為古時候的娛樂活動少,觀看龍舟的人們自然是非常的多,熱鬧的兩岸就像一條臨時街道市場一樣,有賣包子的,有賣糖葫蘆的等等,那個才叫過節的樣子。

此外,古時候人們過節還有很多的習俗呢,比如端午贈扇,端午時節正是炎熱的氣候,親友之間互相贈送扇子,代表關懷和祝福之意。

還有端午鬥草,這個是一種娛樂活動,並且文化的味道很濃。就是比賽誰採的花草多而且好看,誰就能勝出。還有更文雅一點的,就是比賽詩文,一幫文人聚在一起,大家你一句詩我一句詞,答不上就算輸了,這種活動還需要一定的文化內涵才能參加呢。


我們都在懷念以前,是因為以前我們真的愛過節,過節又好吃的,有聚在一起的親友,有簡單的娛樂活動,而現在,我們更多的是疲於奔命,有酒有肉卻難有笑臉。但願我們都能放慢一點腳步,好好過一個有意義的節日。


南方小院

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還稱“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等。 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戰國時期的楚國人屈原而設定的節日。屈原覺得自己沒有能力救百姓與水火所以跳汨羅江自盡。

其中的活動有:

1,吃粽子。吃粽子,把粽子投入河裡為的是不讓魚蝦吃屈原的身體。

2,佩香囊,端午節給小孩佩香囊,有避邪驅瘟之意。

3,賽龍舟。賽龍舟是相傳,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賽龍舟是為了驅散水中的魚蝦,不要吃屈原的身體。

懸鐘馗像

4,掛艾草。在端午節當天,人們會在院門前和房簷下掛艾草或菖蒲,蚊蟲害怕這種味道,能起到驅蚊的效果。,

5,栓五色絲線。在端午節這天,用紅綠黃白黑色粗絲線搓成彩色線繩,系在女孩子的手臂、頸項上,叫長命縷、續命縷。可長壽的意思。

6,飲雄黃酒:雄黃酒有殺菌驅蟲解五毒的功效。在端午節這天有點雄黃酒的習俗,會把酒在男孩的額頭上寫“王”字,在女孩的頭上點五個點,人們認為,這樣蚊蟲蒼蠅會被雄黃酒破解,驅邪避害。


校外老師

端午是一個騷客雅集的詩人節

端午是一個騷客雅集的詩人節

屈原《離騷》傳世,創制騷體,逸響偉辭,卓絕一世。後輩風雅詩人亦稱騷人,騷客。

“屈平詞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山鬼迷春竹,湘娥倚暮花”,“楚懷放靈均,國政亦荒淫”,“冤骨銷寒渚,忠魂換舊鄉”,“楚國因讒逐屈原,終身無復入君門”,“名聲實無窮,富貴亦暫熱”,李白、杜甫、白居易,司馬光、歐陽修、蘇東坡,都在端午節以寫詩填詞的形式紀念屈原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

1941郭沫若、老舍等發表《詩人節緣起》宣言: “我們決定發起詩人節,是要效法屈原,把他的精神發揚光大;是要使詩歌成為民族的呼聲……”

而今,每逢端午,各地的詩人都要舉行雅集詩會,聯句賦詩,朗誦詞章,把這一天當成詩歌的聚會、詩人的節日,古往今來的文人騷客在端午這一天,完成了一場穿越歷史時空的雅集幸會。端午節裡,空氣中都瀰漫著濃濃詩意的味道。

(圖片來自網絡)


風月無邊天為誰春

一、先秦

這時候還沒有所謂「端午節」,但也有針對這個日子的一些普遍行為了。「浴蘭」即是其中之一。

《夏小正》:「五月……蓄蘭,為沐浴也。」

「浴蘭」應該是端午節俗中來歷最早的了,《九歌·雲中君》即雲「浴蘭湯兮沐芳華」。「浴蘭」這個行為也一直流傳了下去。端午節又稱「浴蘭節」,即由此出。


為什麼五月要浴蘭呢?因為五月是惡月。那為什麼五月是惡月呢?

《禮記·月令》:「是月也,日長至,陰陽爭,死生分,君子齋戒,處必掩身。」

所謂陰陽爭、死生分,顯然是漢代混合陰陽家言之說。《夏小正》中的說法更靠譜點:

《夏小正》:「此日蓄採眾藥,以蠲除毒氣。」

要採藥,除毒氣。顯然,五月之所以是惡月,是因為五月有「毒氣」,使人生病。《四民月令》亦說及採藥治病之語。「蓄採眾藥」云云,是後世採艾習俗之源。

《四民月令》:「五月五日,取蟾蜍,可合惡疽瘡,取東行螻蛄,治婦難產。」

實際上,以今天眼光觀之,五月之所以是所謂惡月,是因為五月是氣候轉換之期,氣候開始變得溼熱,各種蟲蠹也都開始滋生,而人多病瘟。所謂「君子齋戒,處必掩身」「除毒氣」「浴蘭湯」云云,皆是就防病而言的。所以「端午」最初之源,實際上是個衛生節。到了五月,氣候溼熱,蚊蟲滋生,人易生病。所以該洗澡洗澡,該製藥製藥,小心處身,如此而已。


《後漢書·禮儀志》雲:

「殷人水德,以螺首,慎其閉塞,使如螺也。周人木德,以桃為更,言氣相更也。漢兼用之,故以五月五日,朱索五色印為門戶飾,以難止惡氣。」

所以五月除惡氣之行為,殷周皆有,可謂很古老了。而觀其所謂「慎其閉塞」「言氣相更」「止惡氣」云云,亦不過如今日說「保持通風」而已。保持通風,以減少得病幾率,還是就防病而言的。


二、漢魏

1、食粽

顯然,古人是不可能對節氣自然對人的影響有很科學的認知。所以就以為五月是「惡月」,用陰陽鬼神之說來解釋這種「惡月」。前所引《禮記·月令》之「陰陽爭,死生分」即是。


既然以陰陽來解釋五月之惡,那麼自然就有相應的與陰陽有關的節俗。那就是吃粽子。吃粽子怎麼還跟陰陽有關了呢。

《風土記》:「又以菰葉裹黏米,以慄棗灰汁煮令熟,節日啖……黏米一名粳,一曰角黍,蓋取陰陽包裹末分之象也。」

角黍即粽子,粽子「菰葉裹黏米」,取陰陽未分之象。五月不是「陰陽爭,死生分」麼,吃象徵著「陰陽未分」粽子,也就是要人也陰陽調和。吃粽子的習俗,也流傳至今。

2、系五彩絲帶

除了從陰陽角度解釋五月之惡,人們還會覺得五月之惡與鬼神等神秘力量有關。總之就是五月不祥。應劭《風俗通》就雲:「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王充《論衡》中亦有此說。五月既然與邪氣鬼神有關,那就得辟邪。

《風俗通》:「五月五日,以五彩絲係臂者,闢兵及鬼,令人不病瘟。」 「五月五日續命縷,俗說以益人命,」

帶這個五彩絲帶辟邪。

3、採艾

採艾之俗,承《夏小正》之「此日蓄採眾藥,以蠲除毒氣。」而來。艾也是眾藥之一嘛。

《荊楚歲時記》:「以五月五日並蹋百草,採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

「以禳毒氣」,這倒是和端午最初之意相合。

4、競渡

競渡成為端午的節俗,和端午與屈原聯繫在一起有關。本來端午和屈原是沒什麼關係的,競渡則既和屈原無關,亦和端午無關。


龍舟競渡,或曰與娛水神消災有關,或曰與龍圖騰崇拜有關,但總是和屈原無關的。而屈原與端午節本無關係,端午節之源,比屈原早多了。並且,後人以端午節與名人紀念聯繫在一起,除了認為端午節是紀念屈原外,還有紀念曹娥,紀念介子推,紀念伍子胥等。


當然,對這幾個人物的紀念,都是和龍舟有關的。比如曹娥,說是其父迎波神溺死,曹娥沿江號哭,七日後投江而死。


伍子胥,臨死時跟他兒子說:「懸吾首於南門,以觀越兵來,以鮧魚皮裹吾屍,投於江中,吾當朝暮乘潮,以觀吳之敗。」


屈原就不用說了。都和水有關,所以對他們的紀念也都和龍舟聯繫上了。而實際上,龍舟紀念伍子胥之俗,要比紀念屈原之俗要早。但最終人們選擇了龍舟紀念屈原與端午節結合在一起。所以端午節也就有了一個紀念屈原的意義以及龍舟競渡的習俗。


端午習俗,至此基本已定,後世不過沿襲而已。


三、隋唐

隋唐時端午節已經變成一個很歡樂的節日了。皇帝要大宴群臣,賞賜扇子、衣帶、粽子之類。


民間吃粽子、賽龍舟之類的不提。唐代承漢代之俗系五彩絲縷。還有五時圖。

《酉陽雜組》:「五日進五時圖、五時花,施之帳上。是日又進長命縷,宛轉繩結,皆為人像帶之。」

「長命縷」即前《風俗通》中所謂「續命縷」「五彩絲」。宛結成各種形狀,或帶在身上,或掛在某處。五時候圖即後世所謂「五毒圖」,蛇、蠍子、蟾蜍之類的。避毒蟲以求安康。



四、宋元

宋代端午之俗,與前代無異。元代則受漢人影響,亦過端午,宮廷有擊球射柳等活動。民間則習俗如舊,吃粽子,採艾,賽龍舟之類的。不過賽龍舟因為淹死了人,被下令禁止了。


五、明清

明清端午,也大抵承前代之俗。但是明清的端午有了個前代所沒有的習俗,就是有了專門為女兒去病消災的習俗。


端午本意就是去病消災,歷代端午皆有此意。但專門為女兒去病消災,確是在明清才有的。人們要好好打扮女兒,給女兒帶上石榴花以及各種辟邪祛災的吉祥物。並且這一天已出嫁的女兒要回孃家過節。孃家要備好糕點酒菜,迎女兒歸寧。所以這也被稱為「女兒節」。而新嫁女端午前要回孃家,曰「躲端午」。


當然了,古代「女兒節」的節日好像並不固定。五月五日,七月七日,九月九日,都曾被稱為「女兒節」。


其他的端午習俗,大抵與前代一樣了。飲雄黃、菖蒲酒,吃粽子,佩艾葉,帶五毒符之類的。當然,在此基礎上,也有些新風俗。


京城的人會在午時前入天壇,午後方出,曰「避毒」。用彩紙剪成葫蘆,貼在門上,以洩毒氣。還會用雄黃酒在小孩腦門上畫個「王」字。還有端午這天不打水,提前備好誰,說是避井毒。

然後五月不剃頭,說是對舅舅不利。五月不糊窗,用艾葉貼窗,名曰「解厄」。

《帝京歲時紀勝》:「京俗五月不遷居,不糊窗槅,名之曰惡五月。以艾葉貼窗牖,謂之解厄。五月多不剃頭,恐妨舅氏。」
《燕京歲時記》:「端陽日用彩紙剪成各樣葫盧,倒粘於門闌之上,以洩毒氣。至初五午後,則取而棄之。」

前所云以雄黃酒在小孩腦門上畫個「王」字,以示威猛。南方則以錢編成老虎頭,掛在小孩胸前,還有直接用老虎肚兜的。與在小孩腦門畫「王」字是同一個意思。


另外端午既然有辟邪之意,則各種神仙天師之類的,自然也成了端午這天應該請來保駕護航。所以端午這天,像鍾馗、張天師的像,道觀裡求的符之類的,也都會貼在門上或廳上。


端午之發端,不過是為了減少得病幾率。主要在避毒蟲、避病毒。後世插艾、喝雄黃酒、菖蒲酒,帶五毒符、吃五毒餅、以及由此衍生的種種活動,皆承避病毒、避毒蟲之旨。


漢人以陰陽災異,鬼神等理解惡月。端午則主要為辟邪。後世吃粽子,帶五彩長命縷,帖各種天師、符咒,以及由此衍生的各種避災,辟邪活動,皆承此辟邪之旨。


龍舟競渡,則是與屈原混合而生出的活動。


歷代端午節之習俗活動,大抵不過此三個方向而已。


孫虛白

《端午節的傳說·四首》

(一)愛國之心

端午之所故事強,

追朔戰國屈原殤。

變法改革頒法令,

遭讒見疏被流放。

“舉世皆濁我獨清,

眾人皆醉我獨醒”。

抱石自投汨羅江,

忠君愛國捐軀彰。

(二)祭賢之舉

五月五日划龍舟,

盛行江南吳越楚。

蒸煮米糕江邊送,

龍舟競渡撒米粽。

眾人劃舟驅江魚,

古今深悲千年楚。

端午節分自誰言,

祭奠屈原賢人祖。

(三)敬天之道

天人合一中華道,

敬天抗災行老少。

採摘蘭草沐身浴,

懸掛艾葉驅蚊癆。

常飲黃酒防青蛇,

佩戴香包避邪道。

感知採擷於天地,

正合敬天順黃道。

(四)楚詞之祖

屈原官場遭排擠,

卻有文才載歷史。

比肩“詩經”風雅頌,

創立“楚詞”歌載體。

“風騷”二體傳後世,

從此詩歌有泉址。

浪漫文才滿詩壇,

楚詞之祖立後世。











林盛堂

端午節 亦稱端五,五月初一為端一等,初五為端五。也稱重午節、浴蘭令節,古有“蓄蘭為沐浴”,及於午時取井水沐浴以避疫氣;

北宋首都開封則以桃柳心之類燒湯沐浴。節日食品有粽子、棗糕、菖華(菖蒲)酒,以及香糖果子、糖蜜韻果、水團等。

粽子有角粽、錐粽、筒粽、秤錘粽、九子粽,除黏米外,有的加棗或糖,以及松慄、胡桃(核桃)、薑桂、麝香之類。

以艾人釘在門上,買張天師像,用泥和草做張天師,以艾為頭、蒜為拳,置於門戶上。或買用採帛製成的小符戴髮髻上,稱為“釵頭符”等,皆用以辟邪,楚地還有龍舟競渡。

蘇軾有《浣溪沙·端午》一詞,就是描寫那個時候少女如何過端午節的: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流香漲膩滿晴川。

綵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鬟。佳人相見一千年。

詞中寫到: 微微小汗溼透了碧色的細絹,明日端午節用芳蘭草沐浴。流香酒般的浴水、油膩佈滿大晴的江面。

五彩花線輕輕地纏在紅玉色手臂上,小小的符篆(或赤靈符)斜掛在耳下的黑色髮髻上。與朝雲同過端午節,天長地久,白頭偕老。


閒看秋風999

古人是非常注重儀式感的,從過往記載來看,古人們的端午節可比我們現在要豐富多了。

1、端午時節也是採藥季節,古人認為五日午時陽氣最盛,以藥草治病最具效驗。

2、鬥百草是古人普遍的端午節目。

3、置艾草汁泡過的黃米角黍,用弓箭射之,射中的即可食用。

4、包粽子。裹角黍就是包粽子意思。

5、扎五彩絲帶,立意紮在手臂上可以祛除百病,辟邪求服。

6、將艾葉掛於門簾之上,這個習慣流傳至今。

7、看龍舟、賽龍舟。

8、養八哥,要在它換羽毛後,剪了舌尖好學話。

9、賜梟羹指的是貓頭鷹,貓頭鷹名聲不好,就在端午節捕殺做成羹湯給皇上。意為去除不仁不義之人。

是不是古人的娛樂方式比我們現在還多。端午時節如果能抽空回家團聚的話,就一起在家裡團聚團聚。每逢佳節自己孤身在外滋味也不好受。還有,不能回家一定要記得打個電話,視個頻,6月17號父親節,6月18號端午節。給自己心裡做個準備吧。


每日生活故事體育資訊笑話分享。多謝關注,多多互動。


每日故事資訊分享

古人是怎麼過端午節的?

也許你想不到,古代人也是在端午節放假的,也要在端午節吃粽子,吃雞蛋,在門窗上面懸掛菖蒲和艾草,小孩子也佩戴五色絲線和香囊的哈。

和今天差不多的,但是比今天的端午節更豐富多彩的,畢竟現在的端午節習俗可是從古代流傳下來的,能夠保留的傳承不是很全活的了。

你像現在的民間就很少在端午節懸掛鍾馗的畫像的了,在古代可是會的。因為鍾馗是捉鬼大師啊,端午節以前有驅邪一說的,現在是剔除糟粕取其精華了,很多的習俗都刨掉的了。

那麼古代的端午節風俗怎麼看的呢?古代人是怎麼過這個端午節的呢?

在古代的民間,主要表現在飲食和娛樂項目上面的。你像吃粽子啊,喝雄黃酒啊等,南方的賽龍舟啊,北方的射柳啊等等,每個地方的風土人情不同,端午節的節目自然不太一樣的。

還有在古代過端午節,出嫁的閨女是可以回孃家的。過完節由丈夫再把媳婦接回來i,說的是辟邪吧,那天夫妻是不可同房的,會受到外邪的入侵而生病的,所以丈母孃都會有先見之明的讓閨女回孃家歸寧了。

南方多江河,自然是可以賽龍舟的,大家配合划動龍舟,奮勇爭先好不熱鬧,在北方沒有大江河,只能是在山地玩射柳的體育項目了,就是拿弓箭比賽,看誰射箭的功夫好,能夠把小柳樹的枝幹射穿了,當然這個遊戲是很危險的,一點也不必賽龍舟差的,都很刺激。


農民妹子一枝花

我國曆史上,宋朝最富裕,本文用三首描寫宋人過端午節的詩詞,解析他們是怎麼過節的。

⒈《水滸傳》第十二回有寫到宋朝的端午節,說的楊志發配到大名府,端午節這天被梁中書請到家裡過節,席間被蔡夫人推薦押送生辰綱,於是有了後面的水滸好漢故事。書裡的一首詩,描寫了宋朝人過端午節的情景。


不僅如此浪漫過節,宋朝經濟發達,世界第一,重大的民族節日已經有了濃厚的商業氣息。端午節會從五月初一過到五月十五,期間各種商品交易和娛樂活動,極盡繁華。


⒉宋人楊無咎的詞《齊天樂》:“疏疏數點黃梅雨,殊方又逢重五。角黍包金,草蒲泛玉,風物依然荊楚。衫裁艾虎,更釵鳧朱符。臂纏紅縷。撲粉香錦,喚風綾扇小窗午。”聊聊數句,萬般風情躍然紙上。
⒊宋人陸游的詞《乙卯重五詩》:“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兩髻,艾束著。舊俗方儲藥,贏軀亦點丹。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普濟

健康先知:古人過端午節有許多民俗及食俗,如賽龍舟;懸艾葉、菖蒲和蒜頭;掛荷包;拴五色絲線;畫額;包粽子等。

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五日節、艾節、端五、重午、重五、午日、夏節、蒲節,起源於中國,最初為古代百越地區(長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帶)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也是夏季驅除瘟疫的節日,後因戰國時期的楚國(今湖北)詩人屈原在該日抱石跳汨羅江自盡,統治者為樹立忠君愛國標籤將端午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它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審議並批准中國端午節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古人過端午節有很多習俗:

  •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在我國南方很流行,它最早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龍神的一種祭祀活動,是中國民間傳統水上體育娛樂項目,已流傳兩千多年。

  • 懸艾葉、菖蒲和蒜頭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習俗,人們把艾葉、菖蒲、蒜頭插於門庭、懸於堂中,用以驅瘴避邪。在傳統的端午對聯或帖子亦有“綠艾懸門添藻彩,青蒲注酒益芬芳。菖華泛酒堯樽綠,菰葉縈絲楚粽香”等句。

  • 掛荷包祈求健康平安,用碎布縫成、內裝香料的荷包佩在胸前香氣撲鼻,製作日趨精緻,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品。

  • 拴五色絲線(紅、黃、藍、白、黑)五種顏色的絲線合併成的縷索繫於兒童的手腕、腳腕、頸項,讓兒童避開毒蟲的傷害,可以保安康。

  • 畫額是端午節以雄黃酒在小兒額頭畫王字,一借雄黃以驅毒,二借猛虎以鎮邪。

  • 包粽子是源於屈原,屈原汨羅江自殺,大家撈不到他的身體,為了不讓魚蝦吃掉他的身體,就用葦葉包裹了糯米飯投進大江餵養魚蝦,後來就發展了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

希望我的回答能讓大家有所收穫,關注我的今日頭條/悟空問答賬號可獲取更多健康相關知識,我是您身邊的健康管家,如有幫助請點贊支持,如有疑問可評論同我探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