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有什麼來歷?

手機用戶98863403412

關於端午節的來歷,各地各有不同的傳說,其中最普遍的說法是紀念大詩人屈原。像賽龍舟,吃粽子等。

在我的家鄉東北,還有一個掛葫蘆、吃雞蛋的風俗。

關於這個風俗,有一個美麗的傳說:

很早很早以前,在廣袤無垠的東北土地上,居住著一對相依為命的母女,母親非常善良,經常幫助一些村裡的窮苦人,方圓百里都有名。這事也同樣被隱藏在大山裡的強盜知道了。一次,強盜要到母女所在村裡搶劫,並要殺光村裡的百姓,強盜頭子出於母女的善良之心,不想殺害母女,於是派一個嘍羅提前通知母女倆,讓她們在五月初一這天,門口掛上葫蘆做記號,並不準生火做飯,這樣就能倖免災難。

嘍羅走後,母女倆立刻把這個消息告訴了全村人,於是村裡人提前煮好了雞蛋備用。在五月初一這天,當強盜來到村裡時,發現家家門口掛葫蘆,沒有炊煙,沒辦法,只好原路返回。就這樣,一連五天,家家門口掛葫蘆,餓了吃雞蛋,也不生火。強盜始終沒有得逞,最後放棄了。全村人都得到了平安。

後來,人們沿襲了這種做法,在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一的早上,家家門口掛上葫蘆,說是能去除災難,然後到五月初五端午節這天,家家吃雞蛋,以示平安。

(個人蒐集整理,說法不一,請見諒。)





軍師3938

戰國時期楚國偉大的愛國者,著名詩人屈原,因受到投降派的壓制,無法實現自己偉大的理想,於五月初五日投汨羅江自殺。當地人們為了不讓魚吃他的屍首,就向江裡投米糰子餵魚。後來逐漸演化成五月初五這天吃粽子,賽龍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