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古人是怎麼過端午節的?

翁董威


端午節是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之為中國民間的四大傳統節日。端午節是每年的五月初五,是為了紀念屈原而設計的紀念日。那麼在古時候都有哪些習俗呢?


粽子要吃!

端午節的節令食物粽子,肯定是要吃的。跟進時代的趨勢,現在有很多口味的粽子進行選擇,有蜜棗粽、豆沙粽、鮮肉粽、蛋黃粽、無糖粽等等,但是每個人吃粽子的時候一定要多配些菜一起食用,以免血糖影響的過高上升。

划龍舟!

古時候賽龍舟是有祈龍降雨的意願,也有著懷念屈原等人的意義。後來演變成了賽龍舟,具有娛樂性質,到了端午節就會有這樣的活動。

掛艾葉!

艾葉具有著一股氣味,能夠驅蚊驅蠅,還有避邪的作用,所以在端午節的時候,家家戶戶會在自己門口掛一些艾葉來祈禱風調雨順,一切順利。

掛香囊!

掛香囊也是古人在端午節做的一件事,裡面會放一些艾草、菖蒲等香草,然後用不一樣的絲線製作成香囊,然後進行佩戴,也是祈禱不要發生瘟疫、戰爭等情況。

你還知道有哪些端午習俗呢?


穎食營養


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還稱“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等。 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戰國時期的楚國人屈原而設定的節日。屈原覺得自己沒有能力救百姓與水火所以跳汨羅江自盡。

其中的活動有:

1,吃粽子。吃粽子,把粽子投入河裡為的是不讓魚蝦吃屈原的身體。

2,佩香囊,端午節給小孩佩香囊,有避邪驅瘟之意。

3,賽龍舟。賽龍舟是相傳,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賽龍舟是為了驅散水中的魚蝦,不要吃屈原的身體。

懸鐘馗像

4,掛艾草。在端午節當天,人們會在院門前和房簷下掛艾草或菖蒲,蚊蟲害怕這種味道,能起到驅蚊的效果。,

5,栓五色絲線。在端午節這天,用紅綠黃白黑色粗絲線搓成彩色線繩,系在女孩子的手臂、頸項上,叫長命縷、續命縷。可長壽的意思。

6,飲雄黃酒:雄黃酒有殺菌驅蟲解五毒的功效。在端午節這天有點雄黃酒的習俗,會把酒在男孩的額頭上寫“王”字,在女孩的頭上點五個點,人們認為,這樣蚊蟲蒼蠅會被雄黃酒破解,驅邪避害。

《校外老師》歡迎關注,留言,寫不同觀點....


校外老師


端午是一個騷客雅集的詩人節

端午是一個騷客雅集的詩人節

屈原《離騷》傳世,創制騷體,逸響偉辭,卓絕一世。後輩風雅詩人亦稱騷人,騷客。

“屈平詞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山鬼迷春竹,湘娥倚暮花”,“楚懷放靈均,國政亦荒淫”,“冤骨銷寒渚,忠魂換舊鄉”,“楚國因讒逐屈原,終身無復入君門”,“名聲實無窮,富貴亦暫熱”,李白、杜甫、白居易,司馬光、歐陽修、蘇東坡,都在端午節以寫詩填詞的形式紀念屈原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

1941郭沫若、老舍等發表《詩人節緣起》宣言: “我們決定發起詩人節,是要效法屈原,把他的精神發揚光大;是要使詩歌成為民族的呼聲……”

而今,每逢端午,各地的詩人都要舉行雅集詩會,聯句賦詩,朗誦詞章,把這一天當成詩歌的聚會、詩人的節日,古往今來的文人騷客在端午這一天,完成了一場穿越歷史時空的雅集幸會。端午節裡,空氣中都瀰漫著濃濃詩意的味道。


風月無邊天為誰春


古人是非常注重儀式感的,從過往記載來看,古人們的端午節可比我們現在要豐富多了。

1、端午時節也是採藥季節,古人認為五日午時陽氣最盛,以藥草治病最具效驗。

2、鬥百草是古人普遍的端午節目。

3、置艾草汁泡過的黃米角黍,用弓箭射之,射中的即可食用。

4、包粽子。裹角黍就是包粽子意思。

5、扎五彩絲帶,立意紮在手臂上可以祛除百病,辟邪求服。

6、將艾葉掛於門簾之上,這個習慣流傳至今。

7、看龍舟、賽龍舟。

8、養八哥,要在它換羽毛後,剪了舌尖好學話。

9、賜梟羹指的是貓頭鷹,貓頭鷹名聲不好,就在端午節捕殺做成羹湯給皇上。意為去除不仁不義之人。

是不是古人的娛樂方式比我們現在還多。端午時節如果能抽空回家團聚的話,就一起在家裡團聚團聚。每逢佳節自己孤身在外滋味也不好受。還有,不能回家一定要記得打個電話,視個頻,6月17號父親節,6月18號端午節。給自己心裡做個準備吧。


每日生活故事體育資訊笑話分享。多謝關注,多多互動。


今一談故事


總的來說,端午的源頭,應該由三個部分構成,其一,周王朝(公元前1046-前256年)的百姓除毒消晦的一種實用習俗;其二,南方百越的圖騰祭祀;其三,附會紀念屈原跳江或者介子推、伍子胥、曹娥等歷史人物。在歷史發展過程中,三種內容混合在一起,形成了現今的端午節文化。

正是因為這個複雜性的延續,端午節的稱謂,在所有中國傳統節日之中,名稱最多:端五節、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當五汛、天中節、夏節、五月節、菖節、蒲節、龍舟節、浴蘭節、屈原日、午日節、女兒節、地臘節、詩人節、龍日、午日、燈節、五蛋節等等。

那麼,古人在端午節中都幹啥?

其中,最基本的應該是這4件事情:

1、吃粽子

2、喝雄黃酒

-

3、掛菖蒲等藥草(或掛香囊、纏五色線等)


-

4、划龍舟

-

——這4件事情傳播最廣,從古到今沒有怎麼改變過,幾乎覆蓋所有過端午節的地方。

另外還有12類(5-12)活動,則是出現在不同的時代:

5、蓄蘭為沐浴(先秦)

6、避惡(漢魏時以朱索、桃印施於門戶,止惡氣驅瘟避邪)

7、闢兵繒(魏晉南北朝時,以五色絲染練製成的辟邪之物)

8、皇宮擺端午日盛宴(唐朝起)

9、踏百草(有地方叫“踏柳”等,唐朝起)

10、鬥草遊戲(唐宋)

11、畫天師像以賣(宋代興起貼天師符和天師畫像。)

12、長壽彩縷、壽縷(遼、金皇帝要系彩縷,賜大臣壽縷)

13、射柳(箭射柳樹枝條,遼、今、明)

14、打馬球(騎在馬上擊球,宋遼金)

15、家家妍飾小閨女,簪以榴花(明代把端午又稱“女兒節”)

16、貼符(清增“五雷符”、“紙符”、“五毒符”、“五瑞符”等,規模更盛)

【兒童泡澡去毒】

-

【打馬球】


雲旗神高


端午節的來源有兩種說法,一是源於夏、商、週三個朝代的夏至習俗,一是起源於民間的惡月、惡日。眾所周知,最為流行的端午的起源是漢末以後逐漸定型的紀念屈原說,這種說法被人們逐漸認可。傳說戰國時代,愛國詩人屈原在公元前278年的農曆五月初五這一天跳進汨羅江自盡。人們聽說屈原跳江的消息後,紛紛划船前去打撈屍體,為了不讓魚蝦吃了屈原的身體,他們把食物投進江中餵魚。久而久之,人們用葦葉把糯米包裹成粽子,扔進江裡餵魚。後來,端午節的紀念活動也多與屈原有關,形成了吃粽子和賽龍舟的習俗。


古人端午節的活動很多,有闢五毒、插艾葉、賽龍舟、包粽子等。因為五月初五這段時間氣溫漸漸升高,蚊蟲蛇蠍肆虐,害蟲滋生,於是人們需要闢五毒。闢五毒的方法有很多,如沐浴蘭草泡過的水以驅散瘟疫,將艾草做成人形和虎形,插在門口或放於屋內,把蒲草編織成的蒲人、蒲劍等懸掛在家中。還有很多活動,如採百藥、踏百草、飲雄黃酒和在小孩子額頭前畫符等等。

端午節最主要的節俗活動是吃粽子和賽龍舟。粽子到了唐宋時期已經有了許多花樣,如筒粽。粽子也不僅自家食用,也用於饋贈親友;不僅在端午吃,也成為一種流行的夏季食品。龍舟競渡則由普通的遊玩和交通功能,漸漸發展出不同的風格,如荊楚等地以競技比賽為主,蘇杭等地以畫舫遊玩為主。


您對這個問題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嗎?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如果您覺得回答得還不錯,歡迎點贊和轉發~

一隻愛吃的小肥蝦,帶你領略美食背後的趣味與文化。^_^

蝦吃


端午節就快要到了,應個景來答下這道題吧。

端午節的習俗有很多,大都有端午安康之意,下面咱們就詳細來聊聊吧。

掛艾草,插菖蒲,掛符,飲雄黃酒,吃粽子,懸流蘇彩穗

宋·掛五彩線 榴花照眼艾蒿香,掛符門簾飲雄黃。粽角流蘇懸彩穗,平安佑爾度端陽。

蒲艾簪門

古時的端午節似乎比現在更為重要,和盛大,人們用各種各樣的東西來度過端午,艾草,菖蒲都是可以用來驅蚊除蠅的植物,人們將艾蒿插在門上,來驅除蚊蟲。


而此在《紅樓夢》裡也曾提及過一次端午節,

這日正是端陽佳節,蒲艾簪門,虎符係臂。午間,王夫人治了酒席,請薛家母女等賞午。

蒲艾簪門說的就是這個了。

在門簾上掛符,飲雄黃

用來辟邪,還有飲雄黃酒的習俗,雄黃酒,顧名思義,就是用浦根切成絲,曬乾了,再用雄黃拌了,撒上白酒,等到端午節了,大人們就喝雄黃酒來驅蟲解毒,而小孩子就用酒在眉間,手腕,等地方點上,或在額頭上畫個“王”字,以此來驅蟲。

而因許多的傳說故事,端午的雄黃酒習俗也有祈求來年莊稼收成良好,風調雨順之意。

吃粽子

民以食為天,中國擅長用吃食來展現對節日的尊重和重視,例如春節的餃子,中秋的月餅,和元宵節的湯圓,端午吃粽子也不例外,粽子大都由糯米制成,粽葉做皮,這餡兒卻大有講究,南北方差異極大,北方大多是用紅棗,南方則豆沙,鮮肉,蛋黃居多,但無論哪裡,粽子都是端午節必不可少的節慶美食。


而隨著朝代的更迭和文化的不斷髮展,端午節也經過不斷的變遷,顯示出了它的特異性。

一、晉朝:採艾懸戶上,鬥百草,競渡


女子鬥草


孩童“鬥百草”

採艾就不用多說了,上文已經詳細說過了,而鬥百草是什麼呢?分為“文鬥”和“武鬥”,文斗大都是女孩子們的專屬,踏青歸來,女孩子們採集各種花草,互相比叫花草名,多者為勝,而武鬥一般是小孩子玩,雙方採韌性很強的草,把兩人的草交叉成十字,互相用力,比較誰的韌性強,強者為勝,其實在尋找過程中不失為一種花草文化的交流與學習。

至於端午競渡,就比較大眾化了,也就是我們今天說的賽龍舟,為紀念屈原投江所創。


元 王振鵬 《金明池龍舟圖》

二、明朝:掛五毒符

沉榜的《宛署雜記》第十七卷記載:「婦女畫蜈蚣、蛇、蠍、虎、蟾為五毒符,插釵頭」。

其實已經有了些許裝飾意味。


惜朝君


健康先知:古人過端午節有許多民俗及食俗,如賽龍舟;懸艾葉、菖蒲和蒜頭;掛荷包;拴五色絲線;畫額;包粽子等。

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五日節、艾節、端五、重午、重五、午日、夏節、蒲節,起源於中國,最初為古代百越地區(長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帶)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也是夏季驅除瘟疫的節日,後因戰國時期的楚國(今湖北)詩人屈原在該日抱石跳汨羅江自盡,統治者為樹立忠君愛國標籤將端午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它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審議並批准中國端午節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古人過端午節有很多習俗:

  •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在我國南方很流行,它最早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龍神的一種祭祀活動,是中國民間傳統水上體育娛樂項目,已流傳兩千多年。

  • 懸艾葉、菖蒲和蒜頭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習俗,人們把艾葉、菖蒲、蒜頭插於門庭、懸於堂中,用以驅瘴避邪。在傳統的端午對聯或帖子亦有“綠艾懸門添藻彩,青蒲注酒益芬芳。菖華泛酒堯樽綠,菰葉縈絲楚粽香”等句。

  • 掛荷包祈求健康平安,用碎布縫成、內裝香料的荷包佩在胸前香氣撲鼻,製作日趨精緻,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品。

  • 拴五色絲線(紅、黃、藍、白、黑)五種顏色的絲線合併成的縷索繫於兒童的手腕、腳腕、頸項,讓兒童避開毒蟲的傷害,可以保安康。

  • 畫額是端午節以雄黃酒在小兒額頭畫王字,一借雄黃以驅毒,二借猛虎以鎮邪。

  • 包粽子是源於屈原,屈原汨羅江自殺,大家撈不到他的身體,為了不讓魚蝦吃掉他的身體,就用葦葉包裹了糯米飯投進大江餵養魚蝦,後來就發展了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

希望我的回答能讓大家有所收穫,關注我的今日頭條/悟空問答賬號可獲取更多健康相關知識,我是您身邊的健康管家,如有幫助請點贊支持,如有疑問可評論同我探討!

薇健康


一、先秦

這時候還沒有所謂「端午節」,但也有針對這個日子的一些普遍行為了。「浴蘭」即是其中之一。

《夏小正》:「五月……蓄蘭,為沐浴也。」

「浴蘭」應該是端午節俗中來歷最早的了,《九歌·雲中君》即雲「浴蘭湯兮沐芳華」。「浴蘭」這個行為也一直流傳了下去。端午節又稱「浴蘭節」,即由此出。


為什麼五月要浴蘭呢?因為五月是惡月。那為什麼五月是惡月呢?

《禮記·月令》:「是月也,日長至,陰陽爭,死生分,君子齋戒,處必掩身。」

所謂陰陽爭、死生分,顯然是漢代混合陰陽家言之說。《夏小正》中的說法更靠譜點:

《夏小正》:「此日蓄採眾藥,以蠲除毒氣。」

要採藥,除毒氣。顯然,五月之所以是惡月,是因為五月有「毒氣」,使人生病。《四民月令》亦說及採藥治病之語。「蓄採眾藥」云云,是後世採艾習俗之源。

《四民月令》:「五月五日,取蟾蜍,可合惡疽瘡,取東行螻蛄,治婦難產。」

實際上,以今天眼光觀之,五月之所以是所謂惡月,是因為五月是氣候轉換之期,氣候開始變得溼熱,各種蟲蠹也都開始滋生,而人多病瘟。所謂「君子齋戒,處必掩身」「除毒氣」「浴蘭湯」云云,皆是就防病而言的。所以「端午」最初之源,實際上是個衛生節。到了五月,氣候溼熱,蚊蟲滋生,人易生病。所以該洗澡洗澡,該製藥製藥,小心處身,如此而已。


《後漢書·禮儀志》雲:

「殷人水德,以螺首,慎其閉塞,使如螺也。周人木德,以桃為更,言氣相更也。漢兼用之,故以五月五日,朱索五色印為門戶飾,以難止惡氣。」

所以五月除惡氣之行為,殷周皆有,可謂很古老了。而觀其所謂「慎其閉塞」「言氣相更」「止惡氣」云云,亦不過如今日說「保持通風」而已。保持通風,以減少得病幾率,還是就防病而言的。


二、漢魏

1、食粽

顯然,古人是不可能對節氣自然對人的影響有很科學的認知。所以就以為五月是「惡月」,用陰陽鬼神之說來解釋這種「惡月」。前所引《禮記·月令》之「陰陽爭,死生分」即是。


既然以陰陽來解釋五月之惡,那麼自然就有相應的與陰陽有關的節俗。那就是吃粽子。吃粽子怎麼還跟陰陽有關了呢。

《風土記》:「又以菰葉裹黏米,以慄棗灰汁煮令熟,節日啖……黏米一名粳,一曰角黍,蓋取陰陽包裹末分之象也。」

角黍即粽子,粽子「菰葉裹黏米」,取陰陽未分之象。五月不是「陰陽爭,死生分」麼,吃象徵著「陰陽未分」粽子,也就是要人也陰陽調和。吃粽子的習俗,也流傳至今。

2、系五彩絲帶

除了從陰陽角度解釋五月之惡,人們還會覺得五月之惡與鬼神等神秘力量有關。總之就是五月不祥。應劭《風俗通》就雲:「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王充《論衡》中亦有此說。五月既然與邪氣鬼神有關,那就得辟邪。

《風俗通》:「五月五日,以五彩絲係臂者,闢兵及鬼,令人不病瘟。」 「五月五日續命縷,俗說以益人命,」

帶這個五彩絲帶辟邪。

3、採艾

採艾之俗,承《夏小正》之「此日蓄採眾藥,以蠲除毒氣。」而來。艾也是眾藥之一嘛。

《荊楚歲時記》:「以五月五日並蹋百草,採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

「以禳毒氣」,這倒是和端午最初之意相合。

4、競渡

競渡成為端午的節俗,和端午與屈原聯繫在一起有關。本來端午和屈原是沒什麼關係的,競渡則既和屈原無關,亦和端午無關。


龍舟競渡,或曰與娛水神消災有關,或曰與龍圖騰崇拜有關,但總是和屈原無關的。而屈原與端午節本無關係,端午節之源,比屈原早多了。並且,後人以端午節與名人紀念聯繫在一起,除了認為端午節是紀念屈原外,還有紀念曹娥,紀念介子推,紀念伍子胥等。


當然,對這幾個人物的紀念,都是和龍舟有關的。比如曹娥,說是其父迎波神溺死,曹娥沿江號哭,七日後投江而死。


伍子胥,臨死時跟他兒子說:「懸吾首於南門,以觀越兵來,以鮧魚皮裹吾屍,投於江中,吾當朝暮乘潮,以觀吳之敗。」


屈原就不用說了。都和水有關,所以對他們的紀念也都和龍舟聯繫上了。而實際上,龍舟紀念伍子胥之俗,要比紀念屈原之俗要早。但最終人們選擇了龍舟紀念屈原與端午節結合在一起。所以端午節也就有了一個紀念屈原的意義以及龍舟競渡的習俗。


端午習俗,至此基本已定,後世不過沿襲而已。


三、隋唐

隋唐時端午節已經變成一個很歡樂的節日了。皇帝要大宴群臣,賞賜扇子、衣帶、粽子之類。


民間吃粽子、賽龍舟之類的不提。唐代承漢代之俗系五彩絲縷。還有五時圖。

《酉陽雜組》:「五日進五時圖、五時花,施之帳上。是日又進長命縷,宛轉繩結,皆為人像帶之。」

「長命縷」即前《風俗通》中所謂「續命縷」「五彩絲」。宛結成各種形狀,或帶在身上,或掛在某處。五時候圖即後世所謂「五毒圖」,蛇、蠍子、蟾蜍之類的。避毒蟲以求安康。



四、宋元

宋代端午之俗,與前代無異。元代則受漢人影響,亦過端午,宮廷有擊球射柳等活動。民間則習俗如舊,吃粽子,採艾,賽龍舟之類的。不過賽龍舟因為淹死了人,被下令禁止了。


五、明清

明清端午,也大抵承前代之俗。但是明清的端午有了個前代所沒有的習俗,就是有了專門為女兒去病消災的習俗。


端午本意就是去病消災,歷代端午皆有此意。但專門為女兒去病消災,確是在明清才有的。人們要好好打扮女兒,給女兒帶上石榴花以及各種辟邪祛災的吉祥物。並且這一天已出嫁的女兒要回孃家過節。孃家要備好糕點酒菜,迎女兒歸寧。所以這也被稱為「女兒節」。而新嫁女端午前要回孃家,曰「躲端午」。


當然了,古代「女兒節」的節日好像並不固定。五月五日,七月七日,九月九日,都曾被稱為「女兒節」。


其他的端午習俗,大抵與前代一樣了。飲雄黃、菖蒲酒,吃粽子,佩艾葉,帶五毒符之類的。當然,在此基礎上,也有些新風俗。


京城的人會在午時前入天壇,午後方出,曰「避毒」。用彩紙剪成葫蘆,貼在門上,以洩毒氣。還會用雄黃酒在小孩腦門上畫個「王」字。還有端午這天不打水,提前備好誰,說是避井毒。

然後五月不剃頭,說是對舅舅不利。五月不糊窗,用艾葉貼窗,名曰「解厄」。

《帝京歲時紀勝》:「京俗五月不遷居,不糊窗槅,名之曰惡五月。以艾葉貼窗牖,謂之解厄。五月多不剃頭,恐妨舅氏。」《燕京歲時記》:「端陽日用彩紙剪成各樣葫盧,倒粘於門闌之上,以洩毒氣。至初五午後,則取而棄之。」

前所云以雄黃酒在小孩腦門上畫個「王」字,以示威猛。南方則以錢編成老虎頭,掛在小孩胸前,還有直接用老虎肚兜的。與在小孩腦門畫「王」字是同一個意思。


另外端午既然有辟邪之意,則各種神仙天師之類的,自然也成了端午這天應該請來保駕護航。所以端午這天,像鍾馗、張天師的像,道觀裡求的符之類的,也都會貼在門上或廳上。


端午之發端,不過是為了減少得病幾率。主要在避毒蟲、避病毒。後世插艾、喝雄黃酒、菖蒲酒,帶五毒符、吃五毒餅、以及由此衍生的種種活動,皆承避病毒、避毒蟲之旨。


漢人以陰陽災異,鬼神等理解惡月。端午則主要為辟邪。後世吃粽子,帶五彩長命縷,帖各種天師、符咒,以及由此衍生的各種避災,辟邪活動,皆承此辟邪之旨。


龍舟競渡,則是與屈原混合而生出的活動。


歷代端午節之習俗活動,大抵不過此三個方向而已。


孫虛白


我國曆史上,宋朝最富裕,本文用三首描寫宋人過端午節的詩詞,解析他們是怎麼過節的。

⒈《水滸傳》第十二回有寫到宋朝的端午節,說的楊志發配到大名府,端午節這天被梁中書請到家裡過節,席間被蔡夫人推薦押送生辰綱,於是有了後面的水滸好漢故事。書裡的一首詩,描寫了宋朝人過端午節的情景。

不僅如此浪漫過節,宋朝經濟發達,世界第一,重大的民族節日已經有了濃厚的商業氣息。端午節會從五月初一過到五月十五,期間各種商品交易和娛樂活動,極盡繁華。

⒉宋人楊無咎的詞《齊天樂》:“疏疏數點黃梅雨,殊方又逢重五。角黍包金,草蒲泛玉,風物依然荊楚。衫裁艾虎,更釵鳧朱符。臂纏紅縷。撲粉香錦,喚風綾扇小窗午。”聊聊數句,萬般風情躍然紙上。
⒊宋人陸游的詞《乙卯重五詩》:“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兩髻,艾束著。舊俗方儲藥,贏軀亦點丹。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