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腳醫生」廖正花

“赤脚医生”廖正花

廖正花(右)正在村衛生所給村裡的留守老人做定期檢查。(資料圖片)

48年風雨無阻、翻山越嶺,她把大山踩在腳下,把病人放在心頭。她被原衛生部授予“全國優秀鄉村醫生”稱號。她就是福建省浦城縣忠信鎮坑尾村68歲的老黨員、鄉村醫生——廖正花。

初秋一天的清晨,廖正花早早地吃完飯,備好乾糧,就背起藥箱,拄著木棍向著海拔1300多米的馬跡自然村出發了。山上晝夜溫差大,她要趕在降溫前完成對坑尾所轄7個自然村的巡診工作。

這條全程13公里的福清山古道廖正花再熟悉不過了。48年來,風裡雨裡,乏了就坐在岩石上小憩,渴了就喝路邊的山泉水。在把脈問診、開方送藥的路上,她已經記不清磨破了多少雙“解放”鞋。

走了近3個小時的山路,廖正花出現在馬跡村村口的社林下。不遠處,村民林美珠正扶著木門向廖正花招手,她估摸著這個點廖正花該到了。

“先不說話!”屋內,廖正花利索地戴上聽診器,為林美珠聽診,接著打開手電筒,“嘴巴張開,啊……”然後量血壓、問飲食,有條不紊地號脈問診。

“人老了毛病就多,孩子們都外出打工,全靠正花來給我送藥。她掐著日子,知道我的藥快吃完就來了。”今年82歲的林美珠,患有慢性氣管炎並伴有哮喘、肺氣腫等併發症,天氣一涼病症便會加重。是廖正花隔三差五地送醫送藥、噓寒問暖,讓她的身體狀況漸漸好轉。

坑尾村大部分青壯年都在外務工,常住的150餘人多是老人與小孩,其中約50%是70歲以上的老人,像林美珠這樣患有慢性病、需要長期特殊照料的老人村裡還有4名。廖正花每年至少要到他們家裡去送醫送藥6次以上。

與馬跡村相鄰的還有納岱村和浦城坑村兩個自然村,等廖正花完成這3個自然村的巡診工作回家時,天色已漸漸暗了下來。山上颳起了山風,廖正花卻走得很從容,因為這些路太熟悉了。廖正花回憶說:“有一年冬天到馬跡村看急診,回來的路上,因為山路結冰,只能將鞋底已被磨平的“解放”鞋脫了,穿著襪子緩慢走著。”丈夫來接她時,看到她沒穿鞋子走路的樣子,心疼地說她真是名副其實的“赤腳醫生”。

問及為什麼選擇做一名鄉村醫生,廖正花向筆者講起了1966年秋天的一個晚上發生的事。那夜,16歲的她親眼目睹村裡一名產婦因難產而死。當時村裡沒有接生員和醫生,村民要看病,只能到20多公里外的公社衛生院。廖正花忘不了產婦痛苦的模樣,那時就立志要做一名鄉村醫生。

6年後,廖正花正式成為坑尾村村醫。這些年來她通過不斷自學、討教、外出培訓,掌握了內科、外科、婦科、兒科知識以及接生技術,成了一名“全科”醫生。

長年穿梭于山林間,加上飲食不規律,廖正花自己也成了病人。她患上了嚴重的關節炎和胃潰瘍,天氣變化時,腿腳關節痛得整晚睡不著覺。“再過幾年,山路怕是走不動了。”廖正花說,6年前,她把在外打工的兒媳叫了回來,手把手地教她行醫技能。“山裡的這百十號老小不能沒人管。”

“村民們都很信任她,我打心底裡佩服她的為人。她經常同我講,無論何時只要村民有需要,都要隨叫隨到。”兒媳劉春梅說,這些年跟著婆婆行醫,從病人的痛苦與感激的眼神中,才明白她為什麼一直堅守著這個藥箱。“我女兒現在也讀衛校,只要鄉親們有需要,我們就會一直守在這裡。”劉春梅說。(翁瑞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