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的機器人世界我們怎麼站穩腳步?難道國產的只能淪爲一個「大玩具」

未来的机器人世界我们怎么站稳脚步?难道国产的只能沦为一个“大玩具”

前不久,世界機器人大會在北京舉行。雖然大會上展出的機器人產品琳琅滿目、花樣繁多,但也有個別專家吐槽:“我們造出了太多隻能夠展示但解決不了實際問題的機器人,國內機器人產業的問題不容小覷。”

如果造出的機器人不能解決實際問題,那不就成了大號“手辦”?實際情況真是如此嗎?

工信部的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我國設計機器人生產的企業已經超過了800家,其中有200家以上是機器人本體制造企業,大部分以組裝和代加工為主,處於產業鏈低端,產業集中度低、總體規模小。此外,在全球工業機器人相關專利申請量TOP15排名中,來自中國企業無一上榜,從另一角度說明了國內機器人企業與國際巨頭之間還存在著相當大的差距。“我國的機器人產業基礎還比較薄弱。”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會長王瑞祥說,特別是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弱,核心技術缺乏,這已經成為制約我國機器人產業發展的瓶頸。

既然缺乏與外資品牌“掰腕子”的核心競爭力,於是以性價比來爭取市場就成了大多數國內企業的市場戰略。以市場上常見的SCARA(平面關節型機器人)為例,進口的EpsonSCARA價格在30~40萬元之間,企業採購後收回成本的週期大概是3~4年之間;而國產SCARA的平均價格僅為20萬元左右,收回成本的週期也只是進口產品的一半,性價比非常明顯。更有甚者,一些國內企業開始推出一系列“3萬元以內”的超低價產品。

不過就算是自降身價,國產工業機器人現在也有些爭不過外資品牌了:2017年,國產工業機器人的市場份額下降至不到27%,同比降低了6個百分點,迎來了5年以來的首次下降。

未来的机器人世界我们怎么站稳脚步?难道国产的只能沦为一个“大玩具”

其中的原因,就是外資品牌也在降價。如今工業機器人領域公認的“四大家族”發那科、abb、庫卡、安川的產品已經降到了15~20萬元/臺,降幅超過一半。雖然經濟型的國產工業機器人平均售價在8萬元/臺,看上去似乎還是比外資品牌便宜了一半左右,但若考慮到目前國內大部分企業並未掌握核心技術,多個零部件尚依賴從國際巨頭手中進口,產品的利潤實際上已經被壓縮在一個比較危險的水平。而且隨著部分外資品牌陸續將生產基地開設在中國,外資品牌的降價勢頭可能還會持續。

那國產工業機器人要怎麼辦呢?

出路之一當然是要在核心技術上下足工夫。減速機、伺服系統和控制器是工業機器人的三大核心零部件,佔據了工業機器人成本的70%左右,如今國內企業已經在減速機和伺服系統上有所突破。

出路之二可能是做好細分市場的產品定製和服務。工業機器人要服務於各行各業,每個行業對工業機器人的功能需求是完全不同的,這就需要企業針對每個行業的用戶去進行產品的調試和服務,甚至針對單個企業用戶進行專門的產品定製。而在定製和服務這一點上,外資品牌與國內企業目前的差距並不大,甚至在某些領域國內企業還處在領先身位。

只要掌握了核心技術,做好了針對各行業的定製服務,解決實際問題,國產工業機器人就肯定不會是大號“手辦”。

本文有刪減,若需《中國職業經理人》原文本閱讀、商務合作,請聯繫本社

曹女士:023-65356251 手機:185-2398-6739

未来的机器人世界我们怎么站稳脚步?难道国产的只能沦为一个“大玩具”
未来的机器人世界我们怎么站稳脚步?难道国产的只能沦为一个“大玩具”

推動建立中國職業經理人制度

推進建設中國特色職業經理人隊伍

推行建造中國職業經理人公共服務市場體系

推廣培育中國職業經理人新文化和社會生態環境

為職業經理人服務 為企業服務 為會員服務

長按下方二維碼,點擊識別,訂閱更多精彩內容

未来的机器人世界我们怎么站稳脚步?难道国产的只能沦为一个“大玩具”未来的机器人世界我们怎么站稳脚步?难道国产的只能沦为一个“大玩具”

歡迎關注重慶職業經理人協會官方微博獲取最新資訊

中國職業經理人雜誌

Chinese Professional Manager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