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肯上學,整天捧著手機玩,做家長的該怎麼辦?

當父母難,當初中生的父母更難。

初中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們,正好處於從童年期向青年期發展過渡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他們的身體和思想都會發生鉅變。

他們不再喜歡一味地服從父母的指令,他們希望嘗試去做些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他們不再介意父母對自己的評價,而更在乎同伴對自己的看法。

孩子不肯上學,整天捧著手機玩,做家長的該怎麼辦?


近期接觸到一位家長,她的煩惱是孩子回家不愛跟父母說話,整天就捧著手機。親子關係降到冰點。

現在孩子已經初二,學習成績還算中游,但孩子突然不肯再去學校了,誰都不知道原因是什麼。

孩子現在在家一句話也不肯說,整天捧著手機,沉迷於網絡聊天、交友中。

父母多次嘗試溝通,甚至想去沒收孩子的手機,結果只會引起孩子更大的牴觸情緒,造成家庭矛盾。

真是一點辦法也沒有。

孩子不肯上學,整天捧著手機玩,做家長的該怎麼辦?


為什麼孩子會那麼喜歡網絡世界?身邊有真人不願溝通,寧願選擇網絡中不認識的人說心裡話。

一、網聊社交能增強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孩子會發展到退居家中,只願選擇網絡社交,這一定有段過程。可能是現實社交受挫,或缺乏現實社交技能。

一般而言,性格較為內向或內心孤獨的人,更偏愛網絡社交。

因為通過網絡,自己能夠更輕鬆的獲得他人的認可與積極互動。這就會導致孩子更加依賴和喜歡網絡人際互動。

例如網遊,只要自己投入了時間,人物等級就會越來越高,高階的道具也會隨即而來。慢慢地在排名賽中,能夠看到自己的人物名稱,賽級獎品也能夠讓遊戲中的其他玩家垂涎三丈。

這時候,就會有低等級的玩家前來示好、給予崇拜與追隨。這種感覺會讓孩子更喜歡、更沉迷於網遊,因為他投入的越多,能夠收穫到的認同與崇拜也就越多。

這種網遊能夠帶給他的成就感,在現實生活中很難獲取的。

又例如抖音、直播之類,也是如此。小視頻可以獲得大量的網遊點贊,這種自我效能感的體驗,在現實學業中是很難獲得的。

孩子不肯上學,整天捧著手機玩,做家長的該怎麼辦?


二、對現實的不滿,從網絡社交中找補償

在網絡上,你可以自定義自己所想扮演的角色。因為網絡中的交流是“自帶濾鏡”的。

哪怕是菜場賣豬肉的彪悍,在網絡中也可以成為斯文書生。沒有口臭和體味,沒有大耙牙和腰間贅肉,只有清爽靚麗的人物頭像。

然後就可以開始描繪你想象中的理想生活。


在電影《鯰魚》中,女主角安吉拉的現實生活讓她感到沮喪。自己有繪畫天賦,但嫁給了一個二婚鄉村男。他們生育了一個女兒,自己本希望讓女兒繼承自己的繪畫天賦,無奈女兒根本對於繪畫不敢興趣。

安吉拉現在要照顧一家子的生活起居,還要照顧二婚男在前一段婚姻中所生育出的一對智障兒女。

安吉拉的生活猶如一潭死水,了無生趣。

於是安吉拉就運用網絡聊天工具,註冊了好幾個賬號,模擬出了自己理想中的生活。還吸引到了一位非常有魅力的男性攝影師。

在網絡世界中,安吉拉得到了她想要的那種生活狀態。


在網絡社交中,我們可以更簡單的展示自己的想法,不用顧忌太多現實。因此,在網絡中獲得共鳴,要比現實社交更容易。

對於初中生來說,他們處於這個年齡段的特性,開始有張揚個性的內在需求。他們開始對於一些規則設置感到不滿,或心存挑戰之意。但常常他們是不具備挑戰的能力。

想要去做,但又沒有能力去做,這會造成孩子們內心的矛盾與焦慮。

例如孩子認為班主任要求的晚自習很沒有意義。晚上的時間應該由自己來安排。或許看看電影,打打遊戲,經過了一天的學習自己也需要放鬆,這才是勞逸結合。

但孩子如果跟班主任或家長提,迎接他的會是思想教育;跟同學提,大家只敢私下吐糟一番。再差點的,被同學回頭打了小報告。

以上的選擇都不合適,孩子的最佳選擇就是去網絡上用虛擬身份表達自己的觀點。然後他就能收穫到一串迎合他觀點的回覆。


從這兩點來看,孩子會更投入於網絡世界,是因為網絡世界更能滿足他的內心需求。這種內心需求在現實生活中,他需要很費勁才能獲得。

所以孩子會取易舍難,更加的投入到虛擬世界中。

孩子不肯上學,整天捧著手機玩,做家長的該怎麼辦?


那麼,像那位初中生的媽媽,要怎麼做才能讓女兒迴歸學校呢?

1. 給予情感支持,避免矛盾的激化。

孩子會退居家中,這是一個問題的表現癥結。就像感冒,流涕頭疼是已經在發病期了。但在發病之前,可能是受涼,可能是受到了病毒的感染。

孩子目前的情況,家長如果進行斥責,就像是在感冒期中再去洗冷水澡,會加重病情。

家長對孩子的不接納,不理解,更會加劇孩子沉迷於網絡世界。

感冒需要時間來恢復,對於孩子來說也是一樣,她需要一定的時間做緩衝。在此期間,家長可以做保持距離的陪伴,給予孩子空間。

對於家長來說,首要階段並不是馬上催孩子回學校。而是讓孩子願意開口說話。

孩子不肯上學,整天捧著手機玩,做家長的該怎麼辦?


2. 利用同伴的力量

青春期的孩子,不再願意簡單地去遵從家長或老師的教導。他們更在意同伴對自己的評價,也更容易受同伴的影響。

就像學校裡風靡某項活動時,學生群體很容易被帶動,形成團體性的活動。例如80年代的溜溜球,或是後來的鬼步舞等。

此時家長可以去學校尋找老師,老師會對孩子在班裡的情況更為了解。在由老師的參與下,邀請與自家孩子關係交好的同伴去家裡,陪孩子說說話。

在話題之中,自然的提到現在學校裡風靡的事情。讓孩子心生嚮往,逐漸打破孩子的心防。

在這一點上,要注意不要讓同伴以老師和家長的口吻去勸導孩子。這會讓孩子認為父母教唆同伴和家長、老師形成了同盟,這會加劇孩子與家長的矛盾與隔閡。

孩子不肯上學,整天捧著手機玩,做家長的該怎麼辦?


3. 尋求專業的心理諮詢

如果你的孩子平時是走讀,出現不去上學的情況已經超過一個月。你嘗試了各種方法都沒能改善孩子的情況,還是求助專業人士的幫助吧。

基本上來說,孩子的問題就是這個家庭的問題。心理諮詢師會根據家庭治療的方案來看看如何下手改善孩子的情況。

孩子不肯上學,整天捧著手機玩,做家長的該怎麼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