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的中国农村,通讯基本靠“吼”!

我出生于1989年十月,算是赶上了八零后的末班车。从小在山里长大,上初中以前都没有踏出过那片土地,对家乡的一切可谓“如数家珍”。而今“沧海桑田”,二十多年来,山里发生了诸多变化,可以说是“物不是人也非”。

那时的中国农村,通讯基本靠“吼”!

“通讯基本靠吼、出行基本靠走”这句话用在儿时的家乡恰也应景,实在贴切。我家与外婆家住在同一村的相邻两个小组,外婆家在我家斜对面的小山坳下,中间仅隔着一条小山沟。需要联系对方时,家里人便让我跑到院子前面的堰塘边上喊“幺舅幺舅”(我有一个只比我大三岁的小舅舅),而他们则到房后的小山丘上喊“王梦、王梦”。俨然,家里两个年龄最小的孩子已经成为两家通讯的代名词。

那时的中国农村,通讯基本靠“吼”!

那时手机是个稀罕物件儿,我只听说过,从没见过。犹记村里有一方姓人在重庆万州(当时的四川万县)做事,因家里母亲过世回来奔丧,我第一次在他手里见到了传说中的手机,可需要联系人的时候发现哪儿都没有信号,最后不得不到村小学的平房上才勉强有点信号打通电话,而我们当时根本不知道“信号”是什么。

那时的中国农村,通讯基本靠“吼”!

后来,村里兴起了打工潮,我妈、保娘和二姨三个人一起到广东打工,从此家里有了需要联系的人。那时的通讯条件稍稍好了一些,村里的小店开始有了无线座机,很长的天线竖在屋顶那种电信座机。在外面的人和家里人联系就提前打电话告知店主,然后店主通知家里人去小店等候。接电话1块钱一次,经常是很多人排队等着。小店老板为了方便通知村里人接电话,还专门买了两个高音喇叭挂在学校旁边的大树上。

那时的中国农村,通讯基本靠“吼”!

再后来,无线座机开始在村里普及,小店接电话的生意渐渐没落。2G信号开始全面覆盖,不再需要漫山遍野找“信号”,手机的使用也逐渐普及。初中二年级的时候,姐姐姐夫从广东过年回家给我带了一部手机回来,从此我开始有了自己的手机,但当时的手机只能打电话、发短信和播放几首固定的音乐曲子。随着网络不断提速,3G、4G的全面覆盖,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光纤宽带入村入户,村里不再是通讯的盲点,已全然和外面的世界无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