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調養應注意「因人而異」才行

最近流感比較嚴重,無論大人還是小孩,都沒能逃過。大家生病的時候,可能更多的人喜歡去看西醫,除了西藥快捷方便不需熬煮之外,更多的怕是因為西醫的可“複製”吧。這次因為感冒咳嗽去醫院看病,開了xx藥,好,下次還是感冒咳嗽的話,那就繼續這個藥。但是這對中醫來說,即是一件非常不可理解的事。

中醫調養應注意“因人而異”才行

證同治同,證異治異,是中醫臨床論治的基本規律。在臨床診治過程中,常可見一種病包括幾種不同的證,不同的病在其發展過程中可以出現相同的證,因此,往往採取“同病異治”或“異病同治”的方法。

既然世界上沒有同一片葉子,那麼人的任何狀態都不是相同的,那為什麼還可以以同一種藥物來治療呢?這就是中醫和西醫的世界觀不同的地方了。以感冒為例,中醫從病因,將感冒分為風寒,風熱,暑溼,時邪四種,病因不同,當然症狀也不同,症狀不同自然治療的藥物也不同了。如果就診時候,此患者還有別的症狀,如食慾不振,睡眠不佳等,藥方還是要根據患者的症狀和體質來加減的。開藥時,根據藥性的不同和一些現實因素,(如雖然某藥效果好但是價格貴,一般會開相同藥性的替代藥),同樣是治風寒感冒,每次開方藥可能也不同。但“因人而異”的治療思路是一樣的。而西醫認為感冒是包括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症的總稱。有炎症就吃消炎藥就好了。那你怎麼解釋病人風寒和風熱症狀時候舌苔的白和黃的差別呢?既然是身體出現的症狀為什麼要忽略呢?

中醫調養應注意“因人而異”才行

中醫治療還關注病人的心理狀況,飲食起居,因為這些外界條件都可能轉化為一種“邪氣”來影響人體。中醫學認為,人體的生命活動是一個矛盾運動過程。人體與自然環境,以及人體內在環境之間,存在著整體統一的聯繫,維持相對的動態平衡,從而保持著人體的正常生理活動,即健康狀態。但機體時刻受著內外因素的影響,干擾著這種動態平衡狀態。如在重慶長期居住的人,因重慶處於兩江交匯的地方,舊時又有霧都之稱(現在哪裡都是“霧都”),空氣中的溼度可見一般,洗的衣服尚因溼度大幹不了,那麼人體內是不是也有很多溼氣呢?西醫不認為溼氣是一個致病因素,但中醫認為“溼邪”作為外感六淫之一,是做診斷時不可忽略的一個因素。

中醫調養應注意“因人而異”才行

所以中藥調養的“因人而異”,是因為病人症狀的不同,體質的不同,以及一些現實因素的制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