壺說八道——紫砂壺那些所謂的內幕

最近發了很多紫砂相關的論點和知識,我做了整理,方便大家查閱。

合模線

壺說八道——紫砂壺那些所謂的內幕

壺嘴下面深淺不一的痕跡

壺說八道——紫砂壺那些所謂的內幕

合模線

壺說八道——紫砂壺那些所謂的內幕

這是很多模具朱泥壺經常出現的情況。在用模具製作身筒的時候,由於模具是三片式(大部分圓壺)的,會在模具接縫處留下哈夫(half)線。通常在了(liao)坯(精修茶壺表面)會把哈夫線修掉。但由於朱泥壺縮比太大,即使生坯清理乾淨了,在燒製之後哈夫線還是會或多或少的出現。但這時候燒製已經完成了,唯一的補救辦法就是用拋光機對哈夫線進行拋光,然後再次燒製。又由於朱泥壺的哈夫線通常比較厚,要完全拋光乾淨,會把表面的肌理完全拋掉,所以也就出現了圖上遇到的情況。

紫砂壺的收藏

壺說八道——紫砂壺那些所謂的內幕

2018年江蘇信和春拍

目前常見的百萬、千萬級紫砂藏品成交,最多的還是陳鳴遠、顧景舟的作品。且不說陳鳴遠,顧老的作品與其他大師的價格為何差異這麼大,熱度如此之高,其原因還是顧老的作品極少、且每一件作品都承載了豐富的內容和背後的故事。比如2017年12月17日在丁蜀鎮紫砂賓館拍出1600萬的提璧壺,是國徽設計者高莊教授與顧老共同設計、由顧老調整製作的。據瞭解,目前顧老的此款作品共3把存世。以及2017年9月在新加坡拍出1600萬的鷓鴣提樑,為83年顧老在上海陪妻子治療癌症時期,寄宿於淮海中學時,天氣寒冷,又聽窗外傳來鷓鴣叫聲(鷓鴣叫素有哀傷之意),悲從中來,創作了鷓鴣提樑,共制2把。以上提到的茶壺本身具備的內涵,是現在很多大師、研高們所不具備的。所以,現在花60萬買的壺,在多年後怕是很難站到這個高度。

宜興紫砂壺的名氣

為什麼宜興紫砂陶名聲最大,其實浙江、安徽也有紫砂泥,但是隻有宜興在做紫砂壺?

宜興素來有教授之鄉的叫法,文化人多。古代做壺的叫工人,刻字的叫先生,燒窯的叫師傅。古代文人器做的好,刻字雕花也講究,所以才讓紫砂壺具備的“文人必玩”的一個屬性。正因這個很好的裝逼屬性,才讓紫砂名滿中華。但究其原因,則是宜興落榜的書生太多,其中不乏寫一手好帖,畫一手好丹青者。但所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現在這個產業鏈的關係反而倒了過來。

紫砂壺的燒製

壺說八道——紫砂壺那些所謂的內幕

壺說八道——紫砂壺那些所謂的內幕

目前,市面上的紫砂壺,大部分經歷了三次燒製。第一次燒製,是低溫燒泥料(主要是朱泥)。燒製過的泥料和未燒過的泥料進行拼配之後再用來做壺,這樣拼配後的泥料用來做壺,生胚在燒製的時候收縮率小,並且收縮會相對均勻,不易發生變形。第二次燒製,是把壺做好之後進窯低溫燒一次,然後開窯取出,修整壺口和蓋牆,使壺的口蓋更加平整嚴密。第三次燒製,就是高溫燒,依泥料不同,一般窯溫在1050度至1280度之間。也有的壺在第三次燒完之後,發現砂料呈色不理想,黯淡無光,沒關係,再進窯燒一次,說不定就能脫胎換骨。

紫砂泥料的“試片“

壺說八道——紫砂壺那些所謂的內幕

用來做紫砂壺的泥料,一般不是像很多賣家吹噓的那樣,什麼家藏三十年XXX的,基本都是向泥料商買來的。那麼問題就來了,如何判定買來的這款泥料好不好?還有,每種泥料最適宜的燒成溫度都不一樣,總得找個辦法,瞭解一下這個泥料在某號(號是溫度單位)溫度下燒成後的色澤和質感吧? 試驗一種泥料的燒成效果,行話叫“試片”。就是把泥料做成圓形的泥片(直徑10公分以內、厚度幾毫米),在燒壺的時候,把這些泥片放到窯爐裡一起燒。一款新買的泥料,肯定要經過試片以後,對泥料的吃溫高低、收縮率等參數有數了以後再用來做壺。一位嚴謹的紫砂作者,對於燒成溫度、燒成方法都是十分謹慎保守的,一般不會、不敢、也不想胡搗鼓、瞎創新。

養壺的習慣

壺說八道——紫砂壺那些所謂的內幕

很多人為了養壺把壺搞得髒兮兮的,就為了養“茶山”,這裡的“茶山”就類似於老北京嘴對嘴用紫砂壺喝茶一般,可說是過去的一種“陋習”。大家可以設想一下,茶湯本身的物質是什麼,蛋白質、氨基酸、咖啡因、多元酚類、碳水化合物、脂質等,都是有機物。然後這些物質依附在一個容器中,長年累月受到水分、溫度、黴菌、細菌的影響,會產生哪些東西。咱們不能毫無依據的把紫砂神話,“隔夜不餿”“隔月不餿”,這種論調和“老中醫包治百病”是具備差不多的可信度的;日積月累的茶山有機物,降解之後產生的物質,往往對人體健康是不利的。傳統的東西,咱們拿來用,就取其精髓去其糟粕,紫砂壺應當也要這樣,壺內壺外都要保持潔淨,也是我認為的新中式茶生活的原則之一。

壺友交流、紫砂壺鑑定、知識學習,紫砂壺私人訂製。歡迎大家來交流,yixingxiaotao。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