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用之道》上海行—「中國人的日用之道」高一強 X 張明楊

弄堂裡的跳格子,香氣四溢的油墩子,冬日裡的湯婆子……這些記憶裡的生活方式,隨著城市的更新迭代,都漸漸消失。

有時候,拆掉的不僅僅是一座座破舊的房子,隨之消逝的,還有生活裡的點點滴滴。

為何我們要去懷念?也許不僅僅關乎情懷,過往的生活裡,以及那些與我們曾經朝夕相伴的器物裡,承載著我們夜以繼日努力生活的故事與細節,也記錄著我們獨有的生活與思維方式。

《日用之道》希望與大家一起,沿著這張器物所構成的圖式,尋根溯源,來思考屬於自己的日子,那應該是屬於中國人自己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就如同洪晃老師在這本小書的序言裡寫的那樣,“《日用之道》對我們生活最有意義的就是迴歸到中國文化中去尋找時尚的感覺。讓傳統文化匯入當代生活”

本週日(10月14日),日用之道將會抵達魔都上海,在徐家彙衡山·和集

,高一強老師將會和張明楊老師一起,與大家聊一聊「中國人的日用之道」,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掃碼報名參與,感謝各位的關注!

免費入場,掃碼報名

《日用之道》上海行—「中国人的日用之道」高一强 X 张明杨
《日用之道》上海行—「中国人的日用之道」高一强 X 张明杨

張明楊

歷史專欄作家,書評人,著有《此史有關風與月》、《天命與劍》、《史不語》等作品。

《日用之道》上海行—「中国人的日用之道」高一强 X 张明杨

高一強

設計師,策展人,“日用之道”創始人及品牌合夥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工業設計碩士。中國室內裝飾協會設計專業委員;中國傢俱協會設計委員會會員。

《日用之道》

人們在彼此認可的規則中,逐漸形成了約定俗成的默契,於是,生活裡的衣食住行,待人接物,便在這默契中,你來我往,變得自然而美好起來。這讓一個簡單的貌似不經意的動作都有了意義。

對未來生活方式的思考和憧憬,一定是建立在對過去生活方式的研究和思考,以及對當下生活的審視和反思的基礎上的。格物為樂,致知為悟。也許每個人都需要在傳統文化中,尋找一點智慧,尋找一點自信,來指引現世的生活。

任何一種文化都無法孤立地去對待。伴隨著人類的繁衍生息、四處遷徙,文化始終像那朵看得見卻摸不到的雲,跟隨著人們不斷地碰撞,不斷地糾纏,不斷地融合。這種聯繫,是我們人類整個繁衍進化和生長生活的過程中儲存在大腦裡的記憶和經驗,是人的最底層的潛意識部分所產生的影響。

在風景中,我們找到自己的回聲,傾耳聆波瀾,舉目眺嶇嶔;在現世中,我們找到了回聲,那便是若無翰墨棋酒,不必定作人身;在生活中,我們找到了回聲,那就是觸及我們心底最柔軟的那種心動;在產品中,我們也應該能找到回聲,那就是我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器物也一樣。人們不斷丟棄不實用的東西,新的適用的東西也會不斷產生。各種器物在不斷地被丟棄,而那些經過生活的考驗,得以保存下來的東西,一定是好用、實用,一定是適合生活的、真正服務我們生活的日用之器。

期待,與您在魔都上海,一起聊一聊中國人自己的日用之道~~

『日用之道』微信號:riyongzhidao

關注平臺,我們一起努力探索日用之道

調閱往期資訊點擊“日用之道riyong小程序”

尋日用之道,出適用之器

《日用之道》上海行—「中国人的日用之道」高一强 X 张明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