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村裡的那些事

2015年8月初,韓長彬這位被市檢察院幹警們公認的“好管家”從崗位上退下來後,並沒有像常人想象的那樣去安享退休快樂時光。被返聘擔任遼陽縣吉洞峪滿族鄉楊家村扶貧工作隊隊長,老母親已近耄耋之年,長年臥病在床,需要有人在身邊照顧,本想退休後承歡母親膝下,讓老人頤養天年盡享天倫。他本人還患嚴重的高血壓和糖尿病。帶著組織的信任,帶著責任和壓力,他信心滿滿地接受了這項工作。

扶貧工作真是做到了家

扶贫村里的那些事

“扶貧工作隊關心我們困難戶,熱心上門服務,扶貧工作真是做到了家”。每當上級機關來遼陽縣吉洞鄉楊家村搞扶貧調研,村民們說的最多的就是這句話。

遼陽市人民檢察院自開展精準扶貧幫扶活動以來,切實用真情幫助村民解決生產、生活中的難題,千方百計把有利於脫貧的事、有利於老百姓的事辦好“為了讓百姓看到我們扶貧幫困的決心,院黨組決定把扶貧隊走讀式變為常駐式,退休幹部韓長彬同一名四十歲以下男幹警輪流組成扶貧隊。為了不打擾老百姓,扶貧工作隊借宿當地企業的一間空置的房子,自己買菜做飯。夏天天熱,沒有冰箱,隊員很難能吃上新鮮的食材。嚴寒的冬天,沒取暖設施,房間水桶裡的水都結冰了,採暖靠燒炕,室內溫度最高才能達到7-8攝氏度。部分村民認為扶貧是一陣風、走過場,時間一到,駐村工作隊拍拍屁股走人了,個別人家冷言冷語,幾次上門入戶都遭碰壁。走訪過程中,誰家正在栽秧打穀,隊員們褲腳一挽就下地幹活去了,誰家栽培果樹拿起鐵鍬填土扶苗。”距離拉近了,村民對扶貧工作的態度發生了改變,隊長韓長彬定下一個標準,村走訪要做到百姓家的狗見了都不咬,工作就到位了。

扶貧工作隊對楊家村自然條件、人口、土地、困難戶的構成進行了全面的調查分析,對確定的貧困戶進行建檔立卡,將擬錄入精準識別建檔立卡貧困戶名單,在村、組進行張貼公示,全程參與,組織群眾參與討論,通過反覆論證最終確定貧困戶為88戶、貧困人口為214人。與市扶貧辦協商,針對每個貧困家庭的實際狀況尋找致富渠道,對缺技術、缺資金、缺信息等原因導致的貧困戶,在做好救濟式扶貧基礎上,側重於生產扶持,幫助他們出點子、找路子、學技術、籌資金,定期組織專業技術人員集中培訓、上門指導,發動種植養殖大戶進行結對幫扶,對幫扶貧困戶的剩餘勞動力,多方聯繫,儘可能介紹外出務工,提高收入。對那些有脫貧願望和信心,因缺資金而無法起步的貧困戶,想辦法、找門路,給予一定的資金扶持,幫助他們落實一些種植、養殖等投資少、見效快、風險小的生產項目。通過與駐村安邦公司溝通協調,無償給予52家貧困戶100-150棵山裡紅樹苗和兩袋化肥(每戶約合人民幣2000元左右)的支持,種植業戶與安邦公司簽訂15年的收購合同。不僅如此,扶貧工作隊經多方爭取,得到了遼陽奧克公司、勝利集團的大力協助,協調引進三家愛心企業和愛心人士來村考察投資辦場(廠)。2016年,冬季來臨之際,扶貧工作隊多方協調籌措幫助貧困戶解決了棉衣50套、棉被40床、棉鞋50雙、棉帽36頂、及檔風用的塑料布36公斤等越冬物品。

扶貧工作隊村民的主心骨

八十歲的老奶奶拉著扶貧隊長韓長彬的手,一遍又一遍地念叨著“你們太好了”。從扶貧工作隊入住楊家村的那一天開始,與村民們的關係變的一天比一天親近,無論誰家有難事,隊員們總是有求必應,彷彿就是一家人。

2016年4月初,貧困戶剛紹利在維修自家房屋過程中,由於房屋坍塌意外造成本村幫工一村民從房頂墜落摔成重度,面對突遇飛來橫禍對這個靠剛紹力種地和打零工為生活來源的家庭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從親戚朋友那裡東挪西湊借來住院醫療費近10餘萬元,全家老小暫住鄰里家中,事發之後,扶貧隊員們第一時間趕到剛家,感到家庭的困難比想象的還要糟糕。將情況向院領導如實地進行彙報,市院機關黨委發出《愛心救助倡議書》,號召全院上下伸出援助之手,為翹首期盼著救助資金的剛紹利家庭的不幸獻出一份愛心。倡議書發出後得到了全體檢察人員的積極響應,當天就募得善款22000餘元。51歲的貧困戶李思惠,看到自家的雞房一隻只活潑可愛的雞雛在嘰嘰喳喳叫著,這個曾經在村裡出了名的貧困戶樂了。可誰想一年前,李思惠還是家徒四壁,牆壁早已被煙塵燻得灰暗無比,家裡沒一件象樣的傢俱,村裡人見他都繞著走,只因他生性懶惰、遊手好閒,又染上小偷小摸,嗜賭成性的惡習。妻子無奈之下,帶著孩子遠嫁他鄉,隊長韓長彬同李思惠接觸的過程中,感到李思惠智力健全、身體健康,經過耐心的引導一定會走上脫貧致富道路,沒有資金他跟妻子商量暫借他一萬元做為啟動資金,幫助他建成兩個雞房,養公雞200多隻,母雞300多隻,委託村裡的養殖大戶對他進行傳幫帶,手把手地進行技術指導, 2016春節前夕,他和隊員們又忙著為他聯繫客商,200多隻大公雞、近10000公斤雞蛋被搶購一空,除去成本淨收入達8000多元,嚐到甜頭的李思惠談到明年計劃時,他將爭取扶貧互助資金和政府貼息小額貸款的支持,擴大雞房,增加投入,對脫貧致富充滿信心。“五保戶”王恩德,幼年時父母雙亡,孤身一人,從未上過學且有智障耳聾等先天缺陷,住的老房子已有200餘年,雖幾經修繕仍是搖搖欲倒的危房。每逢惡劣天氣,為防止意外情況發生,村民們把他寄宿在村部,瞭解這個情況後,做為扶貧隊長韓長彬心裡便多了一份牽掛,他同鄉、村兩級領導商量,一定要幫老人建一個安居樂業的屋。在我他反覆的爭取下,鄉里同意出資4000元,加上王恩德老人手中存有積蓄6500元加起僅僅一萬元多元,找來村裡的泥瓦匠搞了預算,除了建房找村裡的同志義務幫工外,購買建築材料還有近1萬元的資金缺口,在他的帶動下通過自己拿一點大家捐一點贊助單位貢獻一點,籌齊房款,說幹就幹,從選址、施工購買材料到質量驗收等,他既當指揮員,又當服務員。院領導也先後多次到現場瞭解情況,排憂解難。一棟投資3萬餘元,面積50平方米的兩間磚瓦房竣工了。房子上樑的當天,前來祝賀的鄉親們被眼前這個“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場景所感動。楊家村唯一的一所小學,條件較差,比較艱苦,城裡孩子上學穿校服,是孩子們想都不敢想的事。瞭解此情況後,韓長彬同市院的青年自願者服務隊溝通後,青年自願者服務隊主動自願捐款為楊家村小學的全體學生購置了校服和學習用品,孩子們喜出望外,從內心感謝叔叔、阿姨。同時又為學校提供了辦公用品和器材。

村容村貌換新顏百姓樂開懷

扶贫村里的那些事

每當夜幕降臨的時候,楊家村的文化活動中心,華燈溢彩,村民在文化廣場歡快地跳著廣場舞,享受到像城裡人一樣的生活。為徹底改變村容村貌,駐村工作隊積極籌措資金創辦了村文化活動室、文化廣場、圖書閱覽室,配發了文化活動設備,實現了文化信息工程基層服務點資源全覆蓋,加大潔美家園、村莊綠化、亮化工作安裝路燈20餘盞,與相關單位一同給楊家村捐助電腦3臺,電子屏幕1臺,同時從改善基礎設施入手,全面改造村裡的供電設施,新增100千伏安配變2臺、新建及改造電力線路3000餘米,整理計量表計50餘塊。修建了4座橋樑。

扶贫村里的那些事

楊家村是遼陽縣東部山區是一個偏遠山村,基礎設施薄弱,全村除主幹道外,大部分是土路,遇上下雨天,滿是泥濘,村民們有這麼一句順口溜:“雨天似膠,晴天如刀,走路閃腰,騎車摔跤。為了幫助村民擺脫貧困,扶貧工作隊橫下一條心,修路。市院黨組聽取扶貧隊工作彙報後,給予大力支持。每逢交通、公路、財政等部門來鄉調研時,扶貧隊長韓長彬都想方設法邀請他們來楊家村進行實地考察,通過積極向市縣有關部門爭取項目資金,通過上級扶持、自籌資金和社會捐助,籌措資金40餘萬元,對楊家村河道護坡進行徹底治理,將村裡的土路全部建成沙石路,改變村民出門困難,改變了以往下雨天道路泥濘,汛期房屋被淹等問題。“土路變沙路,再也不用擔心陰天下雨路不好走,提到過去,村民們記憶猶新,修路之前,村民們靠兩條腿步行,出門前大包小包全用扁擔挑在肩上,去一趟縣城要花4個多小時。後來買了自行車,坑坑窪窪還不算,遇上下雨天6公里的膠泥路得走了將近6個小時。村民們話鋒一轉,修路以後,俺騎電動車1個小時就能跑個來回,真是方便極了。

扶贫村里的那些事
扶贫村里的那些事

要想富,產業發展是支柱。從踏入官家村的第一天,全村產業結構單一、經濟效益不高,就成為了扶貧隊的一塊“心病”。在三年規劃中扶貧隊對貧困家庭確定致富項目,落實扶貧幫扶措施,通過聯繫相關養殖戶來楊村發展林果栽植、有機蔬菜、家禽養植等,依託安幫分司山裡紅深加工優勢,大力發展特色農產品加工,為村民提供就業崗位拓寬致富渠道。實行“一戶一法”幫扶貧困,列清項目需求清單,制定幫扶計劃。列清年度具體項目需求清單,帶領村民到臨村的食用菌養殖戶中去學習取經;到法庫縣秀水河鄉喇嘛營村養豬大戶走訪學習;到遼中縣的養雞專業戶家中學習;到臨村學習養牛、養蠶等先進技能。還到市內聯繫勞動力的轉移安置,勞務輸出,探索適合本村留守婦女勞動力的創業,就業項目的新途徑,逐步實施富裕戶帶動貧困戶的幫扶措施。在做好精準扶貧的同時,還在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上做工作。聯繫市中心醫院扶貧醫療組免費為貧困戶、低保戶、五保戶、部分村民免費體檢960多人次,辦理免費住院120人,有效緩解了村民因病致貧的難題。為徹底改變楊家村文化、教育、衛生、科技落後等現實問題。

扶贫村里的那些事

目睹了一些貧困戶的窘境,在許多人的眼裡,似乎扶貧就是訪貧問苦,送錢送物,有人認為許多貧困戶就是“扶不上牆的稀泥巴”。實話實說,扶貧的確有難度,要不,中央為何要提“扶貧攻堅”呢?。只要我們把自己融入到每個貧困家庭中,把他們作為自己親兄弟一樣對待,你會發現增加他們收入,改善生活就成了作為一項應盡的義務,這些“親戚”能早日脫貧致富奔小康,從而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懷與溫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