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到三水最上游的小岛去,尽享渔樵耕读的田园之乐!

戊戌之秋,西风萧索,草木未凋。驱舟逐浪,别有水乡,在河中央。近日,记者来到了大塘镇邓塘洲,这一个北江上游的江心岛。

从高空俯瞰,整个小岛屋舍井然,巷道笔直,青山如屏,北江如练,风景如画。在乡道行走,整个小岛茂林环绕,田园开阔,黄发垂髫,人犬相随,静美如斯。饶是水乡,在水中央。和三水其他的岛屿一样,这里演绎岭南水乡不一样的注脚。

走!到三水最上游的小岛去,尽享渔樵耕读的田园之乐!

记者在邓塘洲村拍到了双彩虹奇观。/佛山日报记者杨立韵摄


驱舟而来

走进三水最上游的岛

约十年前,岛上居民筹资从六一围那边修建了海底路,结束了开村以来村民渡船出行的历史。但是,要走近这座小岛,与驱车直达的毫无悬念相比,搭乘渡轮,明显更有如海滩拾贝般的惊喜。

一河之隔,早已让这个小岛的静谧轻易不被外界所打扰。上世纪90年代独有的水泥渡船,则带来浓浓的时代气息。随着踏踏的马达声响起,人总禁不住走上船头。迎着爽朗的秋风,放眼是碧江如玉,抬头是遥岑天际,心情宛如进入另一片时空。

而为了抵御水势对河岸的侵袭,岛民在水边栽种着大片的竹林。竹林长到三四米高,又成为一些动物的栖身之所,偶尔会有浑身雪白的大鸟从林间扑腾着翅膀滑翔而出,当地人称之为“血鸡”。

岛上还筑有长堤。河堤内,田园阡陌。河堤外,是连片的沙滩。沙滩边水很浅,可以让人赤脚踏浪。垂暮时分,便有渔民来采蚬,还有人来垂钓。

一寸二寸之鱼,三杆两杆之竹。三春负锄相识,五月披裘见寻——一种让心境幡然的气息扑面而至,南北朝诗人庾信所追慕的怡然田居、渔樵之乐,仿佛专为这个小岛所书。

走!到三水最上游的小岛去,尽享渔樵耕读的田园之乐!

在邓塘洲渡口,一位村民驾驶摩托车驶上渡船。/佛山日报记者宾水林摄


村名溯源

窥见朴素诉愿

小岛的得名,朴素而简单。明嘉靖年间,开村始祖杨致政由河南郑州邓洲县南迁广东,后又将祖地迁往大塘。因六代子中、子和、子庸有功于朝廷,至七代而形成村落,随后将“邓洲”和“大塘”相连,取名邓塘洲村。

这样的历史记载于邓塘洲村内始建于清嘉庆年间的杨氏宗祠(荣远堂)。清光绪二十六年,杨氏族人为纪念先人筚路蓝缕之艰,以及鞭策后人奋进,撰写了一幅楹联“宗本汉代贤良清白传家郡派弘农开世系,祖乃宋朝吏宦岭南出使亭名湛碧镇胥江”,并将其高挂在祠堂内。

记者进一步推敲,历史上,村庄、墟市的分布都讲究依水而建,由于邓塘洲与大塘墟挨近,这意味着历史上邓塘洲村的发展曾经久得江河便利,村民过去生活富庶。现存的村史记载,上世纪30年代以前,村内就修有糖厂,家家户户种桑养蚕;而邓塘洲开村时,“大社村七兄弟每个人一条巷,每条巷七间房子,每条巷均有镬耳屋,每间镬耳屋都是龙脊。祠堂设前座和后座,也是镬耳屋”。

至今仍在使用的邓塘洲码头可以提供佐证。邓塘洲地处北江古航道,而岛民登船横渡北江抵达彼岸,江面不过约两百米之遥。登岸再走几分钟,就是大塘墟。而至少在清朝,大塘圩的前身——安栏圩和高第街就已经出现。

走!到三水最上游的小岛去,尽享渔樵耕读的田园之乐!

邓塘洲的香蕉林。/佛山日报记者杨立韵摄


江河汇流

鲜为人知的小胜景

邓塘洲还流传着地下有石龙的传说。传说中,石龙出自西北帽毡山,面南北直至洲尾。开村时祠堂在龙眼的地方,俯视东北方向的来水。邓塘洲南北走向,犹如龙船在水面,船形映出两槎地,龙势生成一洞天。

这样的传说其实反映着客观的地理现象。北江从飞来峡一路奔腾,一马平川的水势带来淤积的砂石,又被这片日渐累计的砂石所挡,遂有主河道和之流之分。在这片砂石的西南面,未被驯服之前的漫江河每年洪水期水势涛涛,在长久的淤积和冲刷作用下,一个群山脚下、四面环江的小岛就此形成。

地壳运动使得这个星球上沧海桑田、物华冉冉。三水古称三江汇流,因为西江、北江、绥江在思贤滘一带交汇。鲜为人知的是,在三江汇流上游数十里的大塘的这个小岛,早已有“小三江汇流”的胜景。

从上游挟裹而来的泥沙,不断拉伸着这片沙洲的骨骼;历年洪水带来肥沃的淤泥,又为这片土地注入生机。渐渐地,这里有了人来垦荒,又曾经遍种桑树、麻竹和甘蔗。下游十来公里,有一个古沙洲,得益于芦苞涌古航道而发展为一个著名古商埠。

而邓塘洲走向了另外的方向。因为江水的不驯,时至今日,这里与外界的联系仍不过一个渡口、一条海底路。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个小岛被时代所遗弃了。相反,岭南水乡的诗意山水与田园栖居,仍在这里留存。

这山水之间,有我们念念不忘的乡愁。

走!到三水最上游的小岛去,尽享渔樵耕读的田园之乐!

邓塘洲村全貌(摄于2016年)。/佛山日报记者杨立韵摄


原标题:别有水乡 在河中央 邓塘洲:三水北江上游第一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