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可能會這樣製造住宅……

龍元明築S-SYSTEM是一套以“產品思維”為指導思想開發的高性能全裝配鋼結構住宅產品系統,S-SYSTEM融合了綠色建築、節能建築、被動式建築、健康建築等理念,可實現居住建築的高品質和高性能,是住宅領域建築體系的新突破。

研發背景

鋼結構建築技術體系成熟,性能優勢突出。鋼結構建築作為目前國內主推的三大裝配式建築體系之一,設計施工技術體系完備,在各地已經形成產業集聚;具備輕質、高強、工業化生產、現場施工速度快、平面佈置靈活等優點,廣泛應用於工業廠房、大型場館和超高層建築。

鋼結構住宅的推廣還需解決一些配套的問題。匹配鋼結構住宅的外圍護系統還需結合保溫、氣密、水密和耐久性等綜合性能開展優化,並實現立面設計個性化;研發針對鋼結構體系特點的適配房型和內裝系統,充分利用平面分割靈活的優點,實踐“可變住宅”的理念。

技術路線

借鑑被動房技術進行優化,打造高性能產品系統。通過研發設計、產品設備、施工工藝等不同環節的優化,以經濟的方式實現居住建築整體性能提升。

形成完整的建築產品系統。主體結構、外圍護結構、機電系統和內裝系統一體化協同設計,滿足100米以下高度居住建築安全性能和功能要求。

建造工法樓,作為試驗、測評和示範平臺。根據研發設計成果,足尺建造一個2層的工法樓,驗證研發成果的先進性和可行性,並作為展示的平臺和窗口。

關鍵技術

主體結構

滿足100m以下高層住宅建築的結構安全和功能要求。採用CFT柱型鋼框架+鋼支撐的結構體系,對樑柱連接節點進行優化,經同濟大學力學試驗,結構的極限承載力各項力學指標均滿足要求。

未来可能会这样制造住宅……

CFT柱型鋼框架+鋼支撐

房型設計

實踐“可變住宅”理念。應用鋼結構平面佈置靈活的優勢,滿足不同數量和類型住戶在不同時期的住房需求。

未来可能会这样制造住宅……

外圍護結構

外牆系統匹配鋼結構住宅體系優化,滿足保溫、隔熱、氣密性等要求。採用蒸壓加氣混凝土(ALC)雙牆體系,保溫隔熱性能更為優越,可覆蓋保溫要求較高的地區;與鋼結構主體結構採用ADR搖擺工法連接,實現柔性連接,適應主體結構的變形。

借鑑被動房技術,解決門窗系統滲漏和陽臺板熱橋問題。針對窗牆節點連接和陽臺板熱阻隔系統,通過材料選型配合構造設計和施工工藝優化,實現氣密層和保溫層連續。

內裝系統

採用工業化裝修技術體系,實現“全乾法施工、SI分離、健康環保”。所有裝修部品均在工廠加工,現場安裝與施工實現“幹法”作業;利用飾面與結構空腔間隙,實現機電設備管線與結構分離;裝修材料均為環保、高性能和可循環利用的材料,結合“乾式”作業方式,提升居住空間健康品質。

未来可能会这样制造住宅……
未来可能会这样制造住宅……未来可能会这样制造住宅……
未来可能会这样制造住宅……未来可能会这样制造住宅……

<< 滑動查看下一張圖片 >>

“工法樓”建設示範

經過近2年時間不斷地挖掘和研究,通過“工法樓”建設實施驗證,產品系統具備先進性和可行性。

於2018年6月,本產品系統通過上海市裝配式建築示範項目申報評審,評審專家一致認為填補了我國結構內裝一體化鋼結構住宅領域的空白。

於2018年9月11日,上海市建設協會攜上海市裝配式建築推進工作聯席會議各參會部門代表及行業專家共同參觀位於上海市金山區的S-SYSTEM工法樓。

未来可能会这样制造住宅……

金山工法樓

研發團隊

龍元建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市建築科學研究院聯合策劃發起,攜手大地鋼構、信安幕牆和同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品宅裝飾科技、上海犀點建設科技有限公司等企業,共同開展“S-SYSTEM高性能全裝配鋼結構住宅產品系統”研發,完成研發設計、產品集成和工法樓建設示範工作。

未来可能会这样制造住宅……未来可能会这样制造住宅……

地址:中國國際展覽中心(新館)

(北京市順義區天竺地區裕祥路88號)

展位號:E1B07

點擊文章底部“閱讀原文”,參加S樣板房參觀預登記~

未來可能會這樣製造住宅……/《建築技藝》近期活動 /

未來可能會這樣製造住宅……
未來可能會這樣製造住宅……

/ 《建築技藝》代理產品 /

未来可能会这样制造住宅……

由建築師曹曉昕7年前設計的時尚便捷工具包“函包”現重出江湖,全真皮材質、大廠定製五金、手作皮具,售價僅799

/個。《建築技藝》傾情代售,詳情請點擊下方圖片。

未來可能會這樣製造住宅……
未来可能会这样制造住宅……

楊曉燕設計、曹曉昕監製的全球首款座包2.0版全新上線,和COACH、GUCCI同一代工廠優選頂級生產商,售價299元/個。《建築技藝》傾情代售,詳情請點擊下方圖片。

未來可能會這樣製造住宅……
未来可能会这样制造住宅……
未來可能會這樣製造住宅……
未来可能会这样制造住宅……

為了祝賀巴克裡希納·多西獲得2018普利茲克建築獎,特別定製了《多西隨想錄》

未來可能會這樣製造住宅……

/關於《建築技藝》/

《建築技藝》(AT)前身為《建築技術及設計》,創刊於1994年,國內外公開發行。隸屬於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

崔愷院士任編委會主任。

《建築技藝》微信現有微信粉絲300000+。微信和雜誌推廣合作電話:010-57368773,[email protected]


歡 迎 訂 閱 《 建 築 技 藝 》 雜 志

32元/本,全年384元,贈送四本《建築幕牆》雜誌。可在郵局訂閱,郵發代號82-680,亦可在www.atd.com.cn(請認準唯一官網)通過支付寶、銀行電匯等訂閱。諮詢電話:010-57368780。

(雜誌近期主題包括:“在地建築、木建築、綠設計、BIM、裝配式建築、醫療養老建築、舊建築改造、室內外一體化設計、互聯網影響下的建築”等,歡迎訂閱)

長按識別下方二維碼直接微信訂閱《建築技藝》雜誌


/

重要啟事/

《建築技藝》2015年推出《建築幕牆》雜誌和微信,關注幕牆技術的小夥伴可以添加關注微信號BCWjournal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