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評|變革、自省與創新——在探索中走向現代主義的美國藝術

阿彌

展評|變革、自省與創新——在探索中走向現代主義的美國藝術


“走向現代主義:美國藝術八十載1865-1945”展覽

上海博物館,阿彌/攝

時至今日,當我們談論美國藝術,首先想到的是抽象表現主義、波普藝術等藝術流派,又或者是馬克·羅斯科、安迪·沃霍爾、羅伯特·勞申伯格等著名藝術家——但是實際上,他們只能代表二戰後,即二十世紀後半葉以來的美國藝術盛景。

這當然不能被看作是美國藝術的全部。甚至,二戰後美國藝術的輝煌,與之前兩百年的美國藝術發展史脫不開干係。而與之關聯最密切的,則是從1865年美國南北戰爭結束後到1945年二戰結束時,幾代美國藝術家對現代主義、對藝術的本土化所做的不懈探索。

上海博物館的特展“走向現代主義:美國藝術八十載1865-1945”(2018.09.28-2019.01.06)即是對這段歷史的梳理性回顧。作為國內介紹美國藝術的頭號陣地,這是上海博物館自2007年的大展“美國藝術三百年:適應與革新”之後,舉辦的第二個大型美國藝術展覽。展覽共展出將近80件作品,皆來自芝加哥藝術博物館和泰拉美國藝術基金會。依照主題,這些作品被分為“南北戰爭之後”“現代西部”“東方元素”“世界主義”“都市生活”“激進派的探索”“美國景象”“自畫像”“新的探索”9個章節進行展出。

展評|變革、自省與創新——在探索中走向現代主義的美國藝術


展覽現場

阿彌/攝


展評|變革、自省與創新——在探索中走向現代主義的美國藝術


展覽現場

阿彌/攝

本文將從這八十年間主導美國藝術的各大流派和組織入手,對展覽的各章節進行解讀。假如您還未抽身到上海博物館觀展,希望本文能夠起到一份“觀展指南”的作用。

⊙ 哈德遜河畫派

展覽的開篇是頗具政治色彩的章節“南北戰爭之後”,展出的作品皆和此次戰爭有關。不過,將章節標題改為“南北戰爭”會更加合適,因為第一幅作品便是作於戰爭打響年的《我們的旗幟在空中》(1861年)。另外有幾件作品也作於戰爭期間。嚴格說來,本場展覽並不能從1865年算起,而“八十載”也只不過是一個類概念。

展評|變革、自省與創新——在探索中走向現代主義的美國藝術


弗雷德裡克·埃德溫·丘奇,《我們的旗幟在空中》,1861

Photo: Wikimedia Commons

《我們的旗幟在空中》是一幅風景畫,作者為哈德遜河畫派(第一個具有美國特徵的畫派)的第二代藝術家弗雷德裡克·埃德溫·丘奇(Frederic Edwin Church)。小小的畫幅表現的是一個近似美國國旗的晚霞場景,這表明了藝術家對於國家統一所抱有的堅定信念。值得說明的是,此畫並不是用丘奇的典型風格創作的。作為哈德遜河畫派的代表畫家,畫派創始人托馬斯·科爾(Thomas Cole)的得意門生,1860年代的丘奇已經成為美國最著名的畫家之一。和上一代哈德遜河畫派藝術家一樣,他的作品大多畫幅巨大,以表現美國自然環境的富饒豐美為主。

出現在第二個章節“現代西部”的畫家沃辛頓·惠特里奇(Worthington Whittredge)同樣屬於哈德遜河畫派,他曾經三次深入西部地區,為繪畫尋找素材。自從1803年美法簽署“路易斯安那購地案”以來,美國人一直沒有停止探索西部世界的步伐。隨著內戰後南北各州的統一,美國人開始有更多精力開拓遼闊的西部地區。惠特里奇就是在這種潮流下來到西部,並對印第安營地進行描繪的。

展評|變革、自省與創新——在探索中走向現代主義的美國藝術


沃辛頓·惠特里奇,《印第安營地》,約1870-1876

Credit: Terra Foundation for American Art, Daniel J. Terra Collection

遺憾的是,在出現的兩幅哈德遜河畫派畫家的作品中,我們都不能看到哈德遜河畫派的典型畫風,特別是他們獨特的光亮主義(luminism)畫法。

⊙ 美國印象派

展覽的第三、四章節為“東方元素”和“世界主義”,分別表現屬於東方的日本浮世繪和歐洲印象派對美國藝術的影響。其實,“東方元素”這一章節大可刪減。因為美國藝術家對日本浮世繪等繪畫風格的吸收,也得益於歐洲印象派藝術家的傳播。而將“東方元素”單獨拎出來,又有將“東方”排除在“世界”之外的嫌疑。

展評|變革、自省與創新——在探索中走向現代主義的美國藝術


詹姆斯·惠斯勒,《紅色音符:午睡》,1873-1875

Photo: Wikiart

詹姆斯·惠斯勒是這兩個章節的明星藝術家。展覽中不僅出現了他的多幅油畫,還有相當數量的版畫作品。眾所周知,惠斯勒喜愛用音樂術語來命名自己的繪畫,《紅色音符:午睡》便是如此。畫面中熟睡的女性,是惠斯勒當時的模特兼伴侶,鬆弛的筆觸流露出的隨意感表明了二者的親密關係。這一點和其最著名的作品《灰與黑的協奏曲:藝術家的母親》不同,在後面這幅畫中,端坐的母親顯得非常嚴肅。展覽還展出了惠斯勒色調主義(Tonalism)風格的作品《藍色與金色的夜曲(南安普頓的水面)》。

展評|變革、自省與創新——在探索中走向現代主義的美國藝術


詹姆斯·惠斯勒,《藍色與金色的夜曲(南安普頓的水面)》,1872

Photo: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在眾多印象派風格的美國藝術家當中,瑪麗·卡薩特是唯一一個被正式收編入法國印象派團體的畫家,她也曾多次參加印象派的展覽。這個終身未婚的女子非常喜愛表現母子和女性題材。《夏日》是用典型的印象派風格繪就的作品,畫面筆觸鬆弛,顏色明亮,小舟上的女子和女孩都顯得十分愜意。雖然定居於歐洲,但卡薩特的繪畫深受美國人民的喜愛,其作品在美國國內有著很好地銷路。

展評|變革、自省與創新——在探索中走向現代主義的美國藝術


瑪麗·卡薩特,《夏日》,1894

Photo: Terra Foundation for American Art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曾出現了一個名為十人畫派(The Ten)的印象派風格藝術家團體。他們多受惠斯勒和東方主義的影響。本次展覽中出現的十人畫派藝術家包括托馬斯·威爾默·德溫(Thomas Wilmer Dewing)和伊利亞·布洛妥夫斯基(Ilya Bolotowsky)。

⊙ 垃圾箱畫派與八人畫派

展覽的第五個章節為“都市生活”。此章節主要展出垃圾箱畫派(The Ashcan School)和八人畫派(The Eight)的作品。兩個派別大體上重合,八人畫派可以算作是垃圾箱畫派之中的一個更緊密的團體。和之前熱愛描繪大好河山的哈德遜河畫家和印象畫家不同,垃圾箱畫派熱衷於表現骯髒、混亂的城市,也由此獲得了“垃圾箱”的美名。由於反對學院傳統,垃圾箱畫派成員的作品很難獲得展覽機會,這在客觀上促成了垃圾箱畫派團體的形成。羅伯特·亨利(Robert Henri)、喬治·盧克斯(George Luks)、威廉姆·格拉肯斯(William Glackens)和約翰·斯隆(John Sloan)是垃圾箱畫派的領軍人物。

展評|變革、自省與創新——在探索中走向現代主義的美國藝術


喬治·盧克斯,《屠夫的馬車》,1901

Photo: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屠夫的馬車》是喬治·盧克斯的作品。這件作品屬於典型的垃圾箱畫派風格:在混亂骯髒的冬日城市中,屠夫駕著馬車奔跑在泥濘的雪地上,一條狗被馬車上的生肉所吸引,跟著馬車一路隨行。這種景象讓人想起羅伯特·亨利所說過的:“讓繪畫像泥巴、像馬屎堆、像雪、像百老匯的冰霜一樣真實。”

展評|變革、自省與創新——在探索中走向現代主義的美國藝術


約翰·斯隆,《瑞根詩週六的晚上》,1912

Photo: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展覽中出現的約翰·斯隆的作品為《瑞根詩週六的晚上》。斯隆常常描繪工人階級女性下班後的閒適生活,以此來感知社會風俗的變化。在這幅畫中,斯隆著重表現了三位坐在意大利餐廳的女士。不夠淑女的姿勢暗示了她們工人階級的身份。無需男性陪護,她們可以自在地在家庭之外度過夜晚。藝術家通過這樣的畫面表現了女性在公共場合社交的新自由。

⊙ 斯蒂格利茨的朋友圈

阿爾弗雷德·斯蒂格利茨(Alfred Stieglitz)是一位美國攝影師。然而,他在藝術史上更重要的身份是美國現代藝術的推動者——他的291畫廊主要展出歐洲和美國的前衛藝術。同時,他也是著名女畫家喬治·歐姬芙的丈夫,歐姬芙作品的重要闡釋者。

“激進派的探索”這一章著重表現了早期美國抽象藝術家的探索。儘管本章節並未出現斯蒂格利茨的作品,其名字也沒有出現在章節簡介中,但他卻是串聯起這一章節的重要人物。展覽中出現的藝術家,如麥克斯·韋伯(Max Weber)、查爾斯·德姆斯(Charles Demuth)、阿瑟·德夫(Arthur Dove)、馬斯登·哈特利(Marsden Hartley)、約翰·馬林(John Marin)等都是斯蒂格利茨家庭宴會的座上客,他們的作品也都在291畫廊展出過。當然,這其中還包括斯蒂格利茨的繆斯妻子歐姬芙。

展評|變革、自省與創新——在探索中走向現代主義的美國藝術


馬斯登·哈特利,《畫作第50號》,1914-1915

Photo: 上海博物館

本章卷首的作品是馬斯登·哈特利的《畫作第50號》。與很多同時代的其他藝術家一樣,哈特利常常到歐洲汲取藝術養分。在德國,他和康定斯基與青騎士社藝術家成為朋友,並逐漸發展出一種結合了德國表現主義和神秘感覺的藝術風格。1914-1915年間,旅居德國的哈特利創作了一系列油畫作品。這些作品將美國印第安文化的視覺符號,同一戰時期軍隊的氣質和制服的圖像結合了起來。《畫作第50號》中的神秘符號,以及數字7、8、9,代表了哈特利那些在戰爭中被殺害的朋友們,這其中就包括藝術家弗朗茲·馬克(Franz Marc)。

展評|變革、自省與創新——在探索中走向現代主義的美國藝術


查爾斯·德姆斯,《生意》,1921

Photo: 上海博物館

查爾斯·德姆斯的風景畫《生意》(Business)是一件頗有深意的作品。據推測,作品中出現的建築很可能是德姆斯的家鄉——賓夕法尼亞州蘭卡斯特的美國建築軸承公司。畫家著重表現了建築的一個立面,以及因陽光照射映照在立面上的其他建築的投影。幾何形體和多樣稜角的並置使得畫面充滿立體主義的質感。在大樓的窗戶上,畫家還疊加了一個日曆——這或許是對工業化時代枯燥沉悶的日常工作的戲謔表述。德姆斯以一種非常現代的方式表現了主題,並質疑了美國文化對工業的頌揚。

展評|變革、自省與創新——在探索中走向現代主義的美國藝術


喬治亞·歐姬芙,《牛頭骨與白玫瑰》,1931

Photo: 上海博物館

出現在本場展覽中的歐姬芙的作品為《牛頭骨與白玫瑰》。雖然不是歐姬芙最為出名的純花卉作品,但此作品在繪畫風格上和前者是保持一致的。從1929年開始,歐姬芙每年夏天都會到美國西南部採風,這件作品的靈感正是來源於歐姬芙在美國西南部荒漠中見到的動物遺骨。雖然在繪畫風格上有所變化,但遺骨的寓意和荷蘭靜物畫中所出現的人物和動物頭骨是一致的,那就是提醒人們生命的脆弱和歡愉的無常。

⊙ 美國情景繪畫

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美國對現代藝術的探索經歷了一次分歧:1929-1933年間的經濟大蕭條造成的數萬藝術家失業,以及隨之而來的羅斯福新政對藝術的扶持,對美國藝術的走向產生了重大影響。自1913年軍械庫展覽以來流行的歐洲現代藝術,在此時遇到了發展瓶頸。外部環境的變化,使得大多數藝術家在象牙塔裡進行形式和個人體驗探索的創作方式難以為繼,他們開始創作面向公眾的、能夠對現實產生作用的寫實藝術。

展評|變革、自省與創新——在探索中走向現代主義的美國藝術


托馬斯·哈特·本頓,《收割麥子》,1939

Photo: The Granary Gallery

此時的寫實藝術以專門表現美國本土文化和美國人生活的美國情景繪畫(American Scene Painting)為代表,這也是“美國景象”這一章節的表現內容。由於藝術觀念的不同,美國情景繪畫又分為以鄉村為主導的鄉土主義(Regionalism)和以城市和政治觀念為主導的社會現實主義(Social Realism)。托馬斯·哈特·本頓(Thomas Hart Benton)就是鄉土主義的代表。展覽中出現的版畫《收割麥子》是本頓典型的創作風格。他在作品中常常歌頌美國勞動人民為國家做出的貢獻。值得注意的是,版畫在經濟蕭條期流行一時。因為這種媒介價格低廉,並且可以被快速批量製作,因此能夠被大眾接受並得到廣泛傳播。在中國的解放戰爭時期,延安木刻在解放區的流行也是出於相似的原因。

展評|變革、自省與創新——在探索中走向現代主義的美國藝術


愛德華·霍普,《夜遊者》,1942

Photo: 上海博物館

愛德華·霍普(Edward Hopper)則是社會現實主義,特別是城市現實主義的代表。本場展覽展出了其代表作《夜遊者》,這也是此畫在亞洲首次展出。作為藝術家口中的“畫過的最好的畫之一”,《夜遊者》道出了城市生活中孤獨者的落寞。在一個通宵營業的餐廳裡,一位微微駝背的男士靠著細長的檯面,獨自坐在凳子上;餐廳的另一面,坐著一對沒有任何交流的男女(其中女子以藝術家的妻子為原型)。餐廳外面,是空曠安靜的城市,水泥表面上的燈光顯示出一絲魔幻色彩。這讓人想起意大利形而上畫派畫家基裡柯的存在主義畫作。

展評|變革、自省與創新——在探索中走向現代主義的美國藝術


傑克遜·波洛克,《無題》,約1938或1941

Photo: 上海博物館

展覽的最後兩個章節為“自畫像”和“新的探索”。“自畫像”主要展出藝術家的自畫像,因獨立於整個展覽的時間脈絡之外,在此不做過多的解讀。而“新的探索”,與其說是展覽的一個章節,不如說是充滿希望和想象空間的開放式結尾。本章只展出了傑克遜·波洛克前抽象表現主義時期的作品《無題》。在畫作的前方,是展廳的出口,明亮的光線在門外等候。正是在畫面捲動的筆觸和充滿張力的色彩中,我們看到了抽象表現主義的光明未來,看到了屬於美國的藝術時代的到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