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歲老奶奶五世同堂 好家風澤被後人

老人中氣頗足地唱起了山歌。(宜賓新聞網 劉佳 攝)

10月10日,大晴天,敘州區雙龍鎮紅星村革新組街村居民陳興元,迎來了自己105歲的壽誕。重慶、自貢等地遠道而來的親友和很多熱心人都來沾喜氣,希望能像老人一樣長壽安康。老人精神矍鑠,面對滿堂的兒孫,笑得合不攏嘴。

“多吃點,不要浪費!”中午招呼賓客時,陳興元大聲說。經歷了漫長的一個世紀的人生,老人一直秉承勤儉持家、與人為善的優良傳統,一大家人五世同堂其樂融融,好家風備受周遭鄉鄰推崇。

105岁老奶奶五世同堂 好家风泽被后人

老人和親友們合影。(宜賓新聞網 劉佳 攝)

養生秘訣:一日兩餐吃素為主

“老人家,您好呀!我又來看望您了。”10月10日上午10時許,重慶人程旭東和一個朋友一道,驅車來到陳興元家,為老人送來祝壽的書畫。

“我已經是第五次來看程奶奶了,她豁達、幽默,100多歲了還堅持勞作,太不簡單了!”程旭東說,自己今年都75歲了,看到陳奶奶那麼硬朗,“也跟著年輕了”。

程旭東附在陳興元的耳邊,詢問老人:“您老長壽的秘訣是什麼呀?”陳興元滿是皺紋的臉笑開了花,搖著雙手說,“我懂不起啥,不挑嘴,要做活路,就是這樣的。”

陳興元的孫子鄭啟友介紹,老人從50來歲開始就堅持每天只吃兩頓飯,至今都有半個多世紀了。“早上一般11點左右吃早飯,下午3點再吃一頓,晚上就不會吃了。每頓吃一碗飯,葷素菜都要吃,以素為主。”55歲的鄭啟友說,奶奶作息有規律,從不熬夜,不挑嘴,每天都幹農活。

陳興元年輕時有將近1.6米高,身材瘦削,體重從沒超過100斤。近年來,老人年歲越來越大,食量有所減少,但吃白米飯和小菜的習慣,一直不曾改變過。

105岁老奶奶五世同堂 好家风泽被后人

“來,敬您老一杯!”(宜賓新聞網 劉佳 攝)

記憶驚人:結繩記事並不“落伍”

陳興元年滿百歲後,每年到此時,總有遠親近鄰會來向老人道賀,送一些賀禮。

今年上半年的一天,老人拉著鄭啟友說,一個親友家有喜事,讓孫子幫她送一份禮。接著,老人說出了最近幾年來家裡看望過自己的親友的人數,十分精確。鄭啟友十分吃驚地問,“您是怎麼記住的?我們可都記不了那麼清楚呀。”

陳興元有些得意地向孫子展示了掛在家裡的幾條繩子,每條上面都打了密密麻麻的結。“來一個人,我就打個結。”她說。

原來如此!鄭啟友說,奶奶就是這樣,雖然從沒有讀過書,不識字,但是她從常年的勞作中,善於總結、開動腦筋,積累了不少的生活智慧,給予後輩們很多啟示。

鄭啟友一直從事文化工作,蒐集、整理了許多橫江古鎮(與紅星村毗鄰)、石城山的民歌、歷史,並出版了3本著述。而他書中最鮮活、最經典、數量最多的民俗題材,就來源於奶奶從小對他的耳濡目染。

“年幼時,奶奶教我唱山歌,給我擺故事,讓我瞭解了百年前的橫江,那些歌詞、諺語,我一輩子都忘不了。”鄭啟友說,奶奶已經年逾百歲,還能唱許多山歌,不會忘詞,吐字清晰,思維連貫。

10月10日當天,面對著滿堂賓客,老人即興唱了許多山歌。慢慢悠悠,字正腔圓,老人唱歌時不喘不累,臉色紅潤,引來的喝彩聲和掌聲不絕。

105岁老奶奶五世同堂 好家风泽被后人

遠道而來的賓客送來壽禮,並和老人合影。(宜賓新聞網 劉佳 攝)

樂觀豁達:優良家風不斷傳承

陳興元獨自一人住在背街的老屋。唯一的兒子和媳婦經常勸她搬到百米開外的新家來一起住,但陳興元不肯。“我自己動得了,不拖累你們。”陳興元說,兒子和媳婦都快80歲了,也不年輕了。

在兒子和媳婦的強烈要求下,這兩年陳興元才同意每天到他們家吃兩頓飯。

每逢革新組街村趕場,遠親近鄰都要來看看陳興元這位“老人參”。等不到親友們走近,耳聰目明的陳興元就樂呵呵地招呼起了大家。

“我們一家人四世同堂,從我80歲的老公公到幾歲的孫子,奶奶都認得清楚,喊得出名字。”陳興元的侄孫媳婦鄭瑞香說,自己嫁到革新組街村已經快30年了,從未看到過老人和誰紅過臉。尤其是老人和媳婦王萬容和睦相處半個多世紀,比母女都還親,這早已在革新組街村傳為佳話,並被許多村民所效仿。

陳興元樂觀豁達,即使被生活所難,也從不怨懟。“聽爸爸說,爺爺在25歲時就因為意外成了聾人,奶奶從沒嫌棄過他,一個家一大半的事情都是奶奶撐起來的。解放前家裡窮,吃不飽飯,奶奶也想方設法讓一家人平平安安活過來了。”陳興元的孫女鄭啟群說,“無論開不開心,奶奶都喜歡唱歌,日子一天天就過去了。”

而鄭啟群和其他3個哥哥姐姐的童年,就是在奶奶的歌聲中長大的。

陳興元年輕時,還收養過兩個無父無母的侄子。儘管自己育有4個子女生活本身已很困難,但陳興元從未虧待過兩個侄子,視同己出供養他們長大,成家立業。

如今,兩個侄子先後去世,後人們很是尊重和孝順陳興元,感激她的善良和付出。

至純至簡,至真至善,百歲老人陳興元的人生哲學並不複雜,但足以支撐她走過一個世紀甚至更遠。(記者 劉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