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挑戰一下佛教(心經)?

石中草堂


《心經》是大家最熟悉的一部佛教經典。也是千百年來流傳最廣的一部佛教經典。歷代以來留下了有許多高僧大德點評註解,為許多世人度苦得樂。也有許多文人騷客靜心研習.抄誦《心經》。留下許多優秀的書法作品。

題主今天這個挑戰《心經》的題目有點意思,我也來談談我對《心經》,以及對抄寫《心經》的個人理解。


《心經》是非法,非非法。

一.《心經》是非法

1.佛祖在《金剛經》裡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心經》如是有為法,不過也只是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

2.《心經》全名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何謂般若?何謂波羅蜜多?智慧,彼岸。真的有智慧,有彼岸嗎?

如真有智慧,智慧也應是因緣合合而成。智慧就該是緣起性空,智慧就是空相。同理彼岸也為空相。

智慧,彼岸都為空相。哪裡還有什麼《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呢?

3.《心經》自身也說得很清楚,無智亦無得。所以在《心經》裡無法得到智慧。

固《心經》為非法。

二.《心經》是非非法

《心經》即然為非法,那就是說《心經》沒有價值了嗎?那就大錯特錯,《心經》是漢傳佛教裡,一部非常重要的一部經典。

《心經》言簡意賅,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說透了宇宙人生的本質。古往今來,多少人把《心經》當做生活的依據,得到了去苦得樂,這是真實不虛的。

《心經》是非法,更是一部精典的非非法。


挑戰《心經》就是如筏喻者

上面講《心經》為非法,非非法的確有點繞。繞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知道,《心經》的目的是度我們的一切苦厄。度我們的方法就是照見五蘊皆空。

一.怎樣照見五蘊皆空。

我們凡夫的五蘊是什麼呢?說白了,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油鹽柴米醬醋茶,就是衣食住行。我們五蘊感知最多的就是油鹽柴米,就是衣食住行。人活著就離不開油鹽柴米,離不開衣食住行。

我們把《心經》當做生活依據。雖然不能說,能把油鹽柴米醬醋茶,衣食住行全都照空了。但只少說,比以前看得淡。看淡了,生活也就淡了,生活就簡單了,生活也就輕鬆了。生活就會苦少樂多了。

生活輕鬆就夠了嗎?肯定不夠。我們人還有事業,還有理想;還有家庭,婚姻,情感。還要依據《心經》,把我們的苦集滅道照無。只有依據《心經》不斷精進,才能進入禪定,最後達到究競涅槃。

二.挑戰《心經》就是如筏喻者

《心經》能度一切苦厄,真實不虛。千百年來,廣大僧眾拼命在《心經》裡逐字窮理,認為反覆抄誦有功德,有神奇力量。但不知,通過抄誦《心經》求功德,求神奇力量就是住相,按《心經》裡的話說,就心有求功德,求神奇的掛礙,這又怎麼可能得到功德和神奇呢?

寫在紙面上的,再好看的書法作品《心經》,都無法照見人們的五蘊皆空。只有寫進人們心裡的《心經》,才能照見人們的五蘊皆空。

《心經》是非法,非非法。有點繞,研習《心經》就是要繞得進去,更要繞得出來。不能執著於《心經》字裡行間求功德,求神奇力量。

人的一生中,不知道有多少苦厄之河,依照《心經》每度過一條苦厄之河,就要如筏喻者。然後再依照《心經》,不斷精進前行,才能進入禪定,最後才能達到究竟涅槃。


寫在心裡的《心經》就是“善護念”

我們每個人,都是從昨天來,活在當下,再到明天去。只要我們依照《心經》好好活在當下。放下昨天的得失,不執著於明天期盼。。善護念當下,敬事愛人。只要每一個當下無惡,就一定會去苦得樂。

以上是我對《心經》的感受理解。懇請慈悲指點留言。


一兒


《心經》中有大智慧!今天解釋一下這句話: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這是《心經》中著名的一句話。雖然流傳很廣,但其義理不是很多人都知道的。

此中的色字是很容易理解的,不需要過多解釋,主要是“空”字不容易理解,空不是什麼都沒有,佛法中的空是指任何一法皆是因緣所生法,我們在宇宙中找不到任何物質與精神的東西不是因緣所生法。既然是因緣所生法,也就是說沒有任何一個物質與精神的東西是一成不變的,都是因緣和合諸法有生,因緣別離諸法消失,這就是佛法中所說的空。《心經》的這句話可以這樣說:色不異因緣所生法,因緣所生法不異色;色即是因緣所生法,因緣所生法即是色。

進一步舉個例子:比如桌子是一個物質即是“色”,用《心經》的話說就是:桌子不異空,空不異桌子;桌子即是空,空即是桌子。用因緣所生法解釋就是:桌子不異因緣所生法,因緣所生法不異桌子;桌子即是因緣所生法,因緣所生法即是桌子。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是說精神的東西也是空,也是因緣所生法。比如各種感受不異空,空不異感受;感受即是空,空即是感受。感受不異因緣所生法,因緣所生法不異感受;感受即是因緣所生法,因緣所生法即是感受。

我們可以進一步用《心經》的智慧解決我們的煩惱問題:

煩惱屬於精神的東西,煩惱不異空,空不異煩惱;煩惱即是空,空即是煩惱。煩惱不異因緣所生法,因緣所生法不異煩惱;煩惱即是因緣所生法,因緣所生法即是煩惱。

既然煩惱是空、是因緣所生法,就是無常的,就是沒有自性的,就是變化的,就是不應該執著的,就是應該放下的,就是不應該放在心上的。如此反覆觀想,煩惱就會越來越少,智慧就會生起。

按照《心經》這個大智慧,我們可以把它應用在生活與工作的各個方面,比如夫妻不和,夫妻吵架即是空,空即是夫妻吵架,夫妻吵架即是因緣所生法,因緣所生法即是夫妻吵架,也是無常的,是會消失的,是不應該執著的,是應該想得開的,是不應該為此鬧離婚的。

所以260個字的《心經》充滿了無限智慧,被中國人廣為流傳。



耀如樂園


既然說挑戰,那咱就來個實話實說。心經本身見地不究竟。因為最終大部分人都會受其他古德(老佛痞老僧棍們)直指人心的影響認為所謂涅槃就是心空(正所謂一切處無心)。但如果有緣接觸原始佛典,不難發現,佛陀直指的是事實。不是說人心不是事實,但人心只是事實的極小部分,僅觀察心很容易被心欺騙迷於此,或者把佛陀的教導片面地理解成自娛自樂的東西。所以觀察事實不應該向哪裡看(包括向內也不對),應該完整地看!

當人心不接受事實時,煩惱由此產生。所以佛陀一般不與人爭論,而是邀請別人來見證事實,事實勝於雄辯。白骨觀、不淨觀這種法在大眾部是沒有傳承的於是乎就說這是止禪,是用來對治性慾的。事實上這種法是觀禪用來破我執中的身執。當觀察者深入地觀察身心(觀五蘊)時,即可見證身心的事實。當心不接受事實時則需要繼續觀察事實。當心接受事實時,仍然需要依照事實來生活。所以佛陀強調覺性,但不懂佛陀本意的人對佛陀的原始教法不屑一顧,認為這種法是訓練純粹的覺知,這種客觀地覺知頂多只能到頑空。殊不知,心執重的人並不接受佛陀所說的實相三法印:無常、苦、無我。破心執的唯一方法就是如實觀照心的事實直至心徹底接納心的事實。除此之外所謂的觀想、唸佛恰恰是止禪。

此外佛陀核心教導四諦也是講事實的,修法也是引導觀察者認知事實。從認出苦到苦形成的原因,以及苦的消失,再進一步講消除苦的原則性方法。

隨著長時間的觀察,觀察者會發現有個無形的手——因緣(本人不建議稱為因果,因為果不過是另一個因緣)。此時再進一步觀察因緣,進而本能地發掘涅槃之道。

所謂涅槃也是無常的,事實就是事實,無論你接受或者不接受。事實不完全受控制,它更多的只是按照它的因緣機制運作。接下來繼續生活,只不過抖去了心塵,看得真活得實了。


用戶6818661915750


眾人一提《心經》,就會想到是佛教的經典。其實,《心經》也是一部國學經典。

全經260字,是屬於《大品般若經》中600餘卷中的一節。

現在廣泛流傳的版本,是由唐朝玄奘法師所譯。相傳,玄奘法師晚年翻譯了幾百部佛經,唯有《心經》廣為流傳。

個人曾手抄《心經》108遍。

有修行者告訴我,抄經是有功德的事,抄好的佛經應好生放置,亦可送人迴向。

而我當時抄經並無求功德之心。

只是深覺《心經》似有神奇的力量,可以瞬間讓我浮躁的心安靜下來。

古人說抄經有功德,是因為他們抄經不是用筆抄,而是用手指滴血寫的,這樣虔誠恭敬的心,才會積功德吧。

現代科技高速發展的時代,提佛,提佛經,會有很多人認為迷信、迂腐、古板,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大家眼中的佛教、佛經、佛法,其實並非同一個概念。佛陀(悉達多太子)在悟道之後,傳法49年,度有緣眾生脫離生死苦海,並未創立教派。

宗教的成立與佛,也無什麼直接的關係。而佛經就是,佛在悟道後講的法。

均由佛的弟子阿難原文整理。

《心經》是觀世音菩薩請對舍利子諄諄教導的話語。

《心經》中最為人熟知的幾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語道破世間萬事萬物,本性為空,所有的事物,不同的人會賦予不同的意義。

建議對《心經》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看東方生命科學研究院--潘麟導師《心經直解》的視頻、文字,都是免費的。

曾經有句話說,科學的盡頭就是佛法。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願一切眾生早日離苦得樂。


24幀半


古代印刷術不發達,經書都是靠手抄來傳播的,《心經》亦是如此。

即使是現在,《心經》也是書法創作中比較常寫的內容,很多信眾常去寺廟請經。

書法家張文佑自小失去雙臂,後以口銜筆作書,縷次在中國書協舉辦的展覽中獲獎、入展,並加入中國書協。後有人花費數千萬請他去福建甫田寺廟專門寫經數年。

下面發一點書法家的作品,作者全部是中國書協會員。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此中能修之人是觀自在菩薩,所修之智是深般若。能觀之智是深般若,所觀之境是空性。空性所依是五蘊,即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五蘊是因緣所生法,是表象,空性是其本質。緣起與性空,是法的一體兩面,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如物有正反兩面,二者非一,正面反面不相同故。然亦非異,以同屬一物故。由此可見,菩薩行深般若證悟空性之後,以後得智觀五蘊如幻化,從而斷除對五蘊身心的執著,以及由此而生的一切煩惱,不再新造流轉生死之業。我執煩惱,是生死流轉的根本,也是一切苦的根本。菩薩已斷,所以說“度一切苦厄”。離一切苦,是修學般若之果。此中空不等於無,不是什麼都沒有,否則就會破壞緣起,因為緣起性空是法的一體兩面,不可離故。空是說緣起法沒有自性,任何法必須觀待他法而有,觀待緣起而有。所以,法無自性與無,二者不可等同。


常隨佛學心路明燈




燈火144234308


“心經”本不是一部佛經,只是《大般若經》中的一個片段。

之所以它能夠穩穩站住C位,是因為佛祖釋迦摩尼在這篇非常短的文字中,以觀音菩薩作為範例,闡述了他從對佛的信仰到對佛的感悟,到最終成佛的心路歷程,這個歷程,對信佛的僧侶和信眾來說,都是具有普遍意義的。

那麼觀世音菩薩感悟到的到底是什麼呢?

佛說的很明白,即五蘊皆空;又似乎什麼都沒有說,因為他沒有接著往下解釋,空到底是什麼?

空到底是什麼?正是佛教中的“第一義”。

第一義是不可說的,這是其性質所決定,而不是佛祖在賣關子。我們知道任何一個實存都有一個名,這個名必須有明確的內涵加明確的外延,如果它的內涵不是實存,他的外延無窮大,那我們又怎麼給他一個名?

這篇短文如此重要,還因為他闡述了悟道之後,你會得到怎樣的收穫,以及你應該怎樣繼續去修煉直至成佛的路徑。

鳩摩羅什也好,玄奘也好,還有其他大約10多個版本的翻譯,都非常短小精湛,使這段文字,唐朝以後,從金剛經中獨立出來,成了大乘佛教中心思想的完美概括。

作為佛教的中心思想,同時又是一個非常精彩的、朗朗上口的散文,一兩千年以來,人們熱愛它、追捧它、弘揚它,抄寫它,甚至譜曲歌唱它,形成了非常獨特的社會文化現象。

至於題主所說的挑戰,不知道是指從文學的角度,音樂的角度還是從書法的角度,但無論如何,千萬不要企圖挑戰“第一義”的詮釋,因為這裡沒有角度。


聞道深般若


想挑戰一下佛教(心經)。

這題目挑戰心經,吸引了我的眼球,不得不,。動一動手,說上幾句,。

想挑戰的人,實也佩服其,想要的心,經雲:「煩腦即菩提」。沒有挑戰業的苗,那有而後成長的機緣,畢竟也是人生成長的過程。

挑戰通常用在比教面,如圍棋,象棋,歌唱,擂臺,或創紀錄挑戰、、、、等。級少用在挑戰心經。不是不可用挑戰兩字,問題不在挑戰兩字,重心是什么是心經?對於心經瞭解多少?到底心經的核心是什么?若瞭解了。有目標,有內容,有方向,方可來談挑戰,。有人說:「我已瞭解,心經說什么」。已經有資格來想,實則不然,當你說了解心經時,你離心經最深的核心,還有十萬八千,天地懸隔,若瞭解只是表層的,文字的,語言的,生滅的,比教,分別的,純屬於知識,識的認知,不是如楞伽經雲:「自內證聖智所行之境」。她不在內,也不在外,也不在中間,是無聲之聲,是無門之門,她不在學習中,也不在知解中,要如何來挑戰?

你那想挑戰的心,是哪個心,是現在心?過去心,未來心,這些都是生滅,分別的心,只會徒增煩惱,勞苦而已。心經雲:「無智,亦無得,亦無所得故」。

要解釋心經的內容,也不是三言兩語,是大般若經的濃縮版,兩百多字,其義頗深密,一般常人不易知解,也不會知解,如心經中最前的三個字「觀自在」。這觀字很難用字意來解釋,若不解釋,別人又如何知道,只能用指,指月的方式來說明,他不是用看,也不是在想,也不是思維,也不是盡思共度量,分析已檢討,是本起清凈的體,相,用,的顯現,

若有所瞭解,就不會用挑戰兩字,若用隨順心經的「「義」。如涅盤經雲:「依義不依語」。對人生的成長,少走彎曲路。如維摩經雲:「順於如,隨於相,無所住故」。挑戰的心永遠在三界輪轉。


和_子


今天講講抄寫經書,屬於個人見解,有不合理之處,敬請諒解。

古人非常強調抄寫經書的功德,現在也很多人熱衷於抄寫經書。那麼,抄寫經書的功德,體現在何處呢?

我們知道,古時候印刷技術不發達,很多時候都是口耳相傳,這樣很容易忘記,或者記不全。佛陀涅槃之後,他的教言,就是靠記憶力超群的弟子背誦出來,然後抄寫下來的。後來,一份抄成倆分,四份,八份......這樣一直流傳開來。

能夠抄寫經書,還得是認識字的人,在以前,這樣的人是不多的,所有擁有一部經書,那是相當難得。那比如我認識字,然後跟人家借了一本經書,我最好的情況,就是抄寫一份出來,能力時間允許的情況,就再抄幾份,還可以送人。傳播文化智慧經典嘛,這樣功德當然大,要不是有那麼多人在抄寫,就也不會流傳的那麼廣了。

後來有印刷了,那也不見得就像現在,隨便去書店就買的到。書店呢,也不會那麼多。很多人也不捨得買啊,或者說沒閒錢可以買,那就也涉及到抄寫。因此,我們就知道,古時候,即使是幾十年前,借書,都也是非常普遍的現象啦。

關於這些社會現實,抄寫經書的功德,相信大家必也瞭解了。現在人呢,抄寫經書,美其名曰靜心,我看多是練字。一些書法比較好的,抄寫了倒是有用,因為可以裝裱,給人家掛到牆上去,可是當成練字呢,意義就不是太大。這裡還涉及到一個問題,就是關於抄寫出來的,自己都不會去裝裱的,送人也沒人要,那怎麼辦?燒了吧,佛經裡說燒經是罪過,那都送寺廟裡給師父去化了,這也是麻煩師父的事情。

但也不可否認吧,抄寫經書呢,能輔助背誦,這倒是真的,因為可以加強印象嘛。我想有功德,現在人抄寫經書的功德,大概就體現在這裡吧?至於靜心的話,抄寫一遍能靜心,那抄寫一遍的時候,用心來誦讀,估計更容易靜心,效果更好。

給我感覺吧,現在人,若想抄寫經書有功德,那不如出錢印刷經書。這樣印刷出來的,精美,有人願意要,這個功德就應該非常大,可以媲美古時候抄經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