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拐点:国产喜剧的想象力上哪儿去了?

新拐点:国产喜剧的想象力上哪儿去了?

作为国庆档唯二的喜剧电影 ,《李茶的姑妈》和《胖子行动队》口碑上的相继垮棚,票房上的后劲不足,或许暗示国产喜剧电影已经到了一个新拐点。

这个国庆档之前,喜剧电影从未受到过如此大的质疑。一边是开心麻花系列第四部,打着“笑敬”旗号却让观众感到节操碎一地,从未上映前的最期待沦为最差影片;一边是包贝尔的导演处女作,一个胖胖衰仔也有特工梦的励志喜剧,却也在网友揶揄抄袭和段子拼凑等无法洗白的评价中,沦为国庆档一大炮灰。

国产喜剧的尴尬,从未如此全面地暴露在台前,让人难以直视。

俗段子和尬笑,均让人难熬

就笔者个人而言,《胖子行动队》比起《李茶的姑妈》还是强了个一星半点的。

当然,这种认知前提是,你带着怎样的期待进影院。带着低预期看《胖子行动队》,故事算完整,讲述算清晰。带着对开心麻花这个招牌的期待去看《李茶的姑妈》,大概会厌恶至极。正所谓,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尽管两部影片的主创不一样,具体的故事情节不一样,处理的喜剧节奏也不一样,但在笔者看来,两部影片有着两处明显的通病,一个是有着无法引人共鸣的主人公,一个是对俗或者是低俗内容不加节制的透支展现。


新拐点:国产喜剧的想象力上哪儿去了?


《李茶的姑妈》里,主人公黄沧海是被迫卷入一众有钱人追逐“女上帝”姑妈莫妮卡闹剧中的普通职员。他的角色动机是为了升职加薪,在一场场男扮女装的猫鼠游戏过后,带领观众深入了解为金钱而疯狂的扭曲人性。

只是这趟应由黄沧海带领下的对金钱、对人性的嘲讽之旅,却因为对这个人物的扁平处理和癫狂式的演绎,难以让人与这个缺点满满且鲜有可爱之处的人物共情。饰演黄沧海的,是开心麻花剧场的功勋演员黄才伦,此前“零”电影作品的他,第一次亮相大银幕便是这部《李茶的姑妈》。

不知是出于何种考量,黄才伦的表演保留了戏剧舞台的夸张感,癫狂过火。每每听到他夹着嗓子学女性的高频嗓音时,违和感十足。显然从人物到整个故事的表演风格设置上,《李茶的姑妈》未真正实现舞台化至电影化的转变。

《胖子行动队》十分讨巧地将主人公做到了简单化处理,甚至用胖子萌萌的身材和易让人捧腹的动作,以及整个偏二次元的故事来掩盖人物塑造上的俗套和不用心。包贝尔以为放低姿态便能赢得好感,把主角包装成一个从小被欺辱,但仍单纯善良的小保安郝英俊,想煽一波励志情和小人物的辛酸成长。


新拐点:国产喜剧的想象力上哪儿去了?


只是卖萌自嘲与卖傻卖蠢只有一线之隔,对胖子的身材玩笑开得过多过密,已不是单纯的自嘲而已了。除了三番五次地搬弄胖子的身材梗外,《胖子行动队》对女性的意淫也易招致反感。

在女性角色的塑造上毫无想象力。克拉拉饰演的郝英俊日本老婆,短短出现的几场戏里,一半以上的时间是作为文章饰演的特工J的性幻想对象而存在。特别是克拉拉浇花时的色调用光、衣着体态以及搭配韩宝仪的小调金曲《你潇洒,我漂亮》,对女性的身体消费着实张狂。

类似对性的着力展现,《李茶的姑妈》更甚。性别笑料层出不穷且不高明,既有宴会上假姑妈被压扁的椰子壳假胸这般边角笑料,有反复出现的老男人围追阻截与假姑妈共度春宵的闹剧场面,最没眼看的或许还是风雨交加夜,以春药之名达成的那几场事实婚姻。

以低俗为笑料,拿擦边的性内容做文章,即便《李茶的姑妈》有着嘲讽的内核,也被这些无节制的外在表达方式给毁掉了。

国产喜剧,为何失去了想象力

大概是因2012年出现的《人再囧途之泰囧》,国产喜剧找到了一个大卖的爆笑模板。当年影片狂扫12亿人民币票房,一衰一损的角色搭配,点缀些性别玩笑,加入些低俗笑料,结尾处做些煽情的铺陈,这部徐峥导演的处女作喜剧虽尚算合格品,但它的出现极大填补了市场对纯喜剧的需求。


新拐点:国产喜剧的想象力上哪儿去了?


《人再囧途之泰囧》的成功给了后续喜剧电影创作者两点启示,喜剧演员转行做导演拍喜剧是个易成功的事儿;耍贱、低俗与性别玩笑是爆笑喜剧的核心组成部分。

因循着这两点,有了邓超导演的《分手大师》,王宝强导演的《大闹天竺》,大鹏执导的《煎饼侠》,小沈阳执导的《猛虫过江》,包贝尔执导的《胖子行动队》等,也有了开心麻花系列电影,《情圣》等将爆笑元素极致拼贴,迎合观众的喜剧。

国内观众对喜剧的如饥似渴和呼唤,某一程度上宠坏了此类喜剧电影的创作者们。纵观近几年的喜剧电影市场,但凡有些牌面的喜剧片在票房上不会落得惨败,过亿的票房成绩是基本。所以即便口碑上遭滑铁卢,但《李茶的姑妈》和《胖子行动队》在票房表现上仍不会太难看。


新拐点:国产喜剧的想象力上哪儿去了?


(开心麻花系列电影动辄十几亿、二十多亿的票房,或许真的宠坏了创作者们)

这便是国产喜剧非常吊诡的一个地方,拿着高票房,评价却相当低。或许会有声音认为,喜剧就是为了逗大家一个乐,又不是辩论,何必为其上价值。开心看个纯喜剧岂不是很好。

欣赏喜剧自然不分所谓高低,但就喜剧创作而言,不论纯靠棍棒、开身体玩笑或抖机灵为主的喜剧作品,还是背后有更深层表达的喜剧样式,归根结底它是一门技术活。

喜剧,特别是爆笑喜剧的元素虽看似明确,但是如何将这些元素组合配比适当,却是相当困难的一件事。与人性对悲剧的共通感知相比,喜剧更重口难调。买喜剧电影的帐,更多是买身处其中的喜剧明星的帐,比如周星驰、黄子华、沈腾、徐峥、黄渤等。一个好的喜剧明星实属难得。


新拐点:国产喜剧的想象力上哪儿去了?


(黄子华领衔的《栋笃特工》是今年上半年香港本土的港片票房冠军)

当演员的喜剧功能一般时,便易凸显目前众多国产喜剧的缺陷,那就是想象力的匮乏。一杆蜂拥而上的喜剧电影中,荤煽腥满屏,尬笑段子不止。国产喜剧频频在R级喜剧的边缘走钢索,对尚未分级的中国电影市场来说,并不适宜。对性的过分强调,对女性身体的情色凝视基本上还是以生理快感为导向在创作,鲜有突破之作。

加之,段子式的分割呈现、对喜剧节奏的忽视,甚至是抄袭疑云,例如《胖子行动队》对《王牌特工》诸多桥段的借鉴。把低俗当有趣,将段子合集当电影,反复从老梗中硬凹笑料,喜剧电影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到哪儿去了?

从电影诞生时,喜剧便已产生。默片时代,卢米埃尔兄弟的《水浇园丁》再到卓别林,后来有声电影时代喜剧渐渐有了更多元的亚类型。再到当代,各种喜剧亚类型之间的互相融合,无不是为了喜剧创作的突破。电影人为了逗笑观众,已经努力了百年。


新拐点:国产喜剧的想象力上哪儿去了?


国内观众对喜剧的渴望,录像厅时代是从周星驰等港式喜剧中获得慰藉,冯小刚早年的冯氏喜剧、冯氏幽默也曾风靡一时。而到了互联网流媒体时代,浸淫各国各风格喜剧片多年的互联网一代,要不然就是对众多喜剧的呈现方式已免疫,笑点变高,难以取悦;要不然便是自身成为喜剧电影或网大的创作者,段子多于真正的电影化表达。

所谓太阳底下无新鲜事,喜剧电影创作的原创力越来越低,一直颇受追捧的开心麻花团队因《李茶的姑妈》遇冷,所有的反馈与批评,最终均指向创作上的弊端。电影的喜剧呈现不是靠照搬戏剧即可,喜剧电影的打磨也是要花时间进行研究和创新的。

结语

今年国庆档开心麻花的失利,整体票房的遇冷并不是负面的,这或许说明市场正趋于成熟、合理,大众对喜剧的需求和判断也在慢慢发生着转变,喜剧电影人的创作惰性和重复性的笑料堆砌恐怕将会难以为继。

在不久的将来,还会有刘伟强导演的《武林怪兽》、肖央导的《天气预爆》,以及春节档韩寒执导的《飞驰人生》、宁浩执导的《疯狂的外星人》等等众多喜剧电影上场,我们期待在电影院笑脸开花的时刻,也更渴望看到一个好的故事,有趣的人物以及些许的惊喜和不一样。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