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个人修养和道德境界,只需要找回来一样东西 这个东西是……

提升个人修养和道德境界,只需要找回来一样东西 这个东西是……

悯人之孤。(语出《感应篇》)

今译:怜悯他人的孤苦伶仃。

《孟子.梁惠王下》说:“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可见,“孤”原意是指年幼就没有了父母的人,这样的人是社会上穷苦无靠的人。想想父母对儿女的照顾,可以说无微不至,爱如掌上明珠,父母一定尽自己所能给孩子最好的照顾和教育。然而一旦中途丧亲,骨肉分离,这就变成了九泉之下最为痛苦、遗恨无尽的人啊!有了这样推己及人的念头,才能做到正直忠恕。假使我的儿女孤苦伶仃,忽然受到仁人君子的关心扶持,我的感恩之情是不言而喻的。假如有凶暴的恶人欺侮、虐待他们,我的痛恨之情又会怎么样呢? 因此说: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充分地扩展这样的不忍人之心,就是仁了。

为了证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道理,孟子讲了一个“孺子入井”的故事。如果我们看到一个还不懂事的小孩正朝着井边爬去,眼看着就要落到井里去了,这时,我们每一个看到的人都会不由自主地产生怵惕恻隐之心,即恐惧心、同情心和怜悯心,都想着能赶快跑过去把孩子从井边拽回来。而我们这样做的原因,不是为了在同乡里博得好的名声,也不是为了讨好孩子的父母,更不是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声,而是不忍心看到孩子的遭遇。这种不由自主的不忍人的恻隐之心,表明人天生有一种向善的能力。

在孟子看来,人性本善,而人之所以作恶,并不是因为本性不善的原因,而是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丧失了自己本有的善心的缘故。在这里,他举了牛山的例子。牛山本是草木茂盛、风景优美的地方,但是由于地处大郭郊外,那里的树木经常遭到斧斤的砍伐,后来又有很多人到那里放牧牛羊,久而久之,原本草木茂盛的牛山就变成光秃秃的不毛之地了。后来的人看到牛山,以为牛山本来就不生草木,但这哪里又是牛山的本性呢?人性本来是善的,但由于人不注意保持本有的良心,又受到外界环境的不良影响,久而久之,就丢失了固有的良心。因此,提高个人修养和道德境界的方法没有什么奥妙,只不过是把丢失的良心找回来罢了。可惜世人不知道良心的重要。孟子叹息说:人如果丢了鸡犬这样的小动物尚知道着急去寻找,但是丢了自己的良心却不知道着急把它找回来,这是多么的悲哀啊!这是分不清孰重孰轻、孰大孰小而导致的。

由此可见,恻隐之心是仁的发端,如果一个人对于孤儿都没有恻隐怜悯的心,也就不能称之为人了。推而广之,外无叔伯,内无兄弟,都是孤;家道衰微,福报浅薄,年老而没有儿女,也是孤苦可怜的人。甚至因为俗世之间,善良的人少,而自私自利的人多,曲高和寡,使得有道德的人受到诽谤,也是孤。孤的内容既然很广,那么怜悯的方式和途径自然也就有所不同。

摘自《大家都学感应篇》(古代宰相状元之必读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