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色已泛黄,母亲却一直将它当宝贝,比首饰盒还要珍惜……

颜色已泛黄,母亲却一直将它当宝贝,比首饰盒还要珍惜……

今日配乐《家》

颜色已泛黄,母亲却一直将它当宝贝,比首饰盒还要珍惜……

●●●

家里至今仍保留着几个铝制的老饭盒,颜色早已发黄,表面还有一些磕碰的痕迹。母亲一直将它当宝贝,比首饰盒还要珍惜。

颜色已泛黄,母亲却一直将它当宝贝,比首饰盒还要珍惜……

老饭盒是父母那个年代产业工人的标志,见证了辽宁老工业基地的辉煌、沉寂和重生,更装满了工人阶级的酸甜苦辣。

沈阳铁西区曾被称为“东方鲁尔”,创造了新中国工业史上无数个第一。第一台拖拉机、第一辆内燃机、第一枚国徽都在这里诞生,许多工厂是全国各行业的龙头,能在这里上班是一件让亲朋都羡慕的事情。

颜色已泛黄,母亲却一直将它当宝贝,比首饰盒还要珍惜……

当时,饭盒是工人上班的“标配”,也是铁西所有大工厂的一道风景。在我的记忆中,父亲的饭盒是放在一个深棕色的皮革拎包里,包的表面印着“沈阳低压开关厂五号车间先进生产者”的字样。每天他早出晚归,包就挂在自行车的车把上。

那时铁西的工厂几乎都有内外相连的铁路运输线,父亲从家到工厂至少要经过20余个铁路道口,自行车过道口或是经过坑洼不平的路面,饭盒里的菜汤就会洒出来。

母亲给父亲刷包时,常形容父亲的包是“油渍麻花”,堪比炸油条人的围裙,得多加两勺洗衣粉才能出泡沫。

颜色已泛黄,母亲却一直将它当宝贝,比首饰盒还要珍惜……

当时有句话,家庭好不好,饭盒都知道。短暂而惬意的午休时光,工人师傅们打开各自饭盒凑在一起,互相“攀比”着饭盒里爱人的手艺,伴着车间的轰鸣声,飘着各家的味道,品着不同的生活。

相对于父亲的饭盒,母亲的饭盒只能给个“差评”。饭盒装在她自己用棉纱拧成线编织的网兜里,里面多以粗粮和剩菜为主,但她粗粮细作,绝不浪费。

母亲的老家在海边,对海味的做法最拿手,半匙虾酱蒸出的鸡蛋焖子闻起来腥,配块苞米面饼子却异常的香;一把虾皮和韭菜拌馅儿烙成的盒子或包出的饺子,常常被同事一抢而光;荠荠菜、芋根头、小根蒜、海带根……田间地头、海滩岸边就能拾到的“野味”,都成了她饭盒里的“佳品”,就连西瓜皮经她的巧手也变成了一碗解暑降温的“高汤”。

颜色已泛黄,母亲却一直将它当宝贝,比首饰盒还要珍惜……

生活就是由这一餐一饭组成,烟火气息酝酿出幸福的味道。家里的生活虽不富裕,可是父母为人诚恳、工作敬业、处事大度、勤劳节俭,这些如同柴米油盐滋养着我的血脉,哺育我的成长。

我见证了父母承受企业亏损、濒临倒闭、东搬西迁、转制并轨等重重困难,他们始终没有给单位讲过一个条件、添过一个麻烦、提过一个要求,不拿厂里的一颗螺丝钉,始终视厂如家。“咱们工人阶级有力量!”正是他们身上最好的体现。

颜色已泛黄,母亲却一直将它当宝贝,比首饰盒还要珍惜……

后来,企业引入现代化管理模式,老饭盒退出了历史舞台,大家都去食堂吃饭了。如今,靠手机上美食APP就可以吃遍天下美食,外卖如约准时地把饭菜送到办公室或是家里。

打开家里的老饭盒,母亲把他们在工厂时的老照片、职工证、工会会员证悉心保存,珍藏起那一代人写满青春与汗水的记忆。

每次和母亲路过当年老工厂的位置,车间厂房、工人文化宫、……她都能如数家珍地描绘出当年的场景,那兴奋的劲头儿仿佛又回到了当年带着饭盒走进工厂的那一刻……

老饭盒是温馨的载体

是亲情的见证

就像柴米油盐一样

滋润着我们的身体和灵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