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鐵匠癡迷打造兵器 曾爲抗日英雄複製大刀

農村鐵匠痴迷打造兵器 曾為抗日英雄複製大刀

胡一刀?沒錯,是胡一刀,但不是金大俠《雪山飛狐》裡的胡一刀,而是現實版的胡一刀。胡一刀的真名叫胡一新,一位樸實勤勞的秦鎮農民。胡一刀年輕時在咸陽、西安賣大米皮子,生意也不錯。但不少人喜歡吃鍘刀(又叫大擺刀)切的皮子,不喜歡機器切的皮子,而市場上切皮子的鍘刀越來越少,即便有也不稱手。出身於鐵匠世家的胡一刀萌生了一個想法,給自己打一把稱手鍘刀,沒想到如今打出一個品牌。圖為胡一刀和他的鍘刀。

農村鐵匠痴迷打造兵器 曾為抗日英雄複製大刀

胡一刀說,以前用別人的刀切皮子,皮子不是粘刀就是斷,很不順手。自己賣過皮子,就懂得使用者的感受。他打製的鍘刀就不存在這個問題。如今在秦鎮,除了米皮、黃酒以外,還有一樣吃貨喜歡看的東西,就是店主用鍘刀切皮子。由於鍘刀重,切皮子費事,沒有機器來的快,不少店主把鍘刀買了去只是擺在門口扎個勢,做為一種文化讓吃貨觀賞。圖為胡一刀米皮店正在用鐫刻有“胡一刀”字樣的鍘刀切皮子。

農村鐵匠痴迷打造兵器 曾為抗日英雄複製大刀

自古以來,天下行業有三苦:撐船,打鐵,磨豆腐。撐船的駕船行於風浪之間,隨時都有翻船喪命的危險。賣豆腐的三更睡五更起,做著驢子一樣的工作,只能養家餬口。打鐵的日夜在煉爐旁忍受炙烤,活著就如在地獄裡一樣。“三間東倒西歪屋,一個千錘百煉人”,很形象地描繪出鐵匠的居住與工作環境。胡一刀最初的鐵匠環境也是如此。雖然過去了幾十年,一部分工序也換成了機械,但他的工作環境還是一般人不能接受的。圖為胡一刀在生火。

農村鐵匠痴迷打造兵器 曾為抗日英雄複製大刀

由於自幼就嬉戲打鬧鐵匠爐旁邊,又深得祖輩的真傳,胡一刀用上好的材料,精心給自己打了一把鍘刀,洋洋自得地開始用自己打製的鍘刀切皮子。沒想到這一下惹上了”大麻煩“——周圍賣皮子的鄉親們都來找他打刀,無奈之下,他開始打鍘刀,把皮子交給兒子去賣。雖然他從沒有想過要靠打鐵為生,但吃貨們對鍘刀切皮子的喜愛,鄉親們對鍘刀的需求,讓他把自己再次放到火爐旁”燒烤“起來。圖為胡一刀正在用機械鍛打鍘刀。

農村鐵匠痴迷打造兵器 曾為抗日英雄複製大刀

胡一刀今年59歲,19歲高中畢業後就在咸陽、西安賣了三年大米皮,父親就讓他回來在生產隊當鐵匠。因為鐵匠是個技術活兒,掙的工分高。從此他開始在生產隊裡打各種農具。由於他自幼喜歡武術,他利用農閒時間給自己打製兵器,其中最喜歡打的兵器就是三國關羽使用的青龍偃月刀(又叫關公刀)。為了打製好這款兵器,他又開始研習關公刀法。如今,西安地區的不少武林高手用的都是胡一刀打製的兵器。圖為胡一刀和自用的青龍偃月刀。

農村鐵匠痴迷打造兵器 曾為抗日英雄複製大刀

不久前,一位朋友慕名而來,給胡一刀扔了1000塊錢,讓給他打製一把青龍偃月刀。打這種刀很費事,很費時間,但人情難卻,胡一刀還是在空閒時間給朋友開始打刀。他這次選擇的加工材料是一塊汽車鋼板:''這種材料比商店裡的鐵片片兵器強一百倍,任你怎麼砍也不會斷,不會捲曲“。圖為胡一刀正在用裁下來的汽車鋼板颳去剛出爐的關公刀上的鐵屑。

農村鐵匠痴迷打造兵器 曾為抗日英雄複製大刀

雖然是夏天,胡一刀還不得不在火爐旁炙烤著自己,臉上汗如雨下,身上的T恤在幹活的過程中從來就沒有幹過。他說,沒辦法,都是受人之託,遲早都給給人幹完。現在的條件比以前生產隊時期好多了,不用溶解鐵釘鐵皮,都用現成的材料加工。鍛打也用上了機械,又快又省力氣。但人們對刀具的外形審美要求提高了,所以細節上的加工更麻煩。比如說,我在關公刀柄和刀刃結合部特意加的龍頭,要做牢靠做美觀就要額外花費不少時間。

農村鐵匠痴迷打造兵器 曾為抗日英雄複製大刀

胡一刀不喜歡出名,但兩個義舉讓他“被”出名了:一次是2005年,華商報找到他給山東抗日老英雄仵德厚打刀。他按照山東棗莊歷史博物館的樣刀打了一把刀,同年9月18日登在了華商報上,名氣一下子出去了。另一次是2012年盛夏,他在灃河裡救了兩個落水的女大學生,又被刊登在同年6月12日的華商報上。於是乎,央視也來了,陝視也來了,連內蒙古電視臺也來採訪了他,政府也給他頒發了榮譽證書。圖為胡一刀在演示關公刀法。

農村鐵匠痴迷打造兵器 曾為抗日英雄複製大刀

雖然出了名,胡一刀還是很淡定:我就是一個打鐵的,我現在不缺錢,有空就打一下鐵,打一下魚。米皮店交給兒子他們了。他們的生意也不錯,媳婦賣皮子,兒子教徒弟,現在都把米皮店開到巴黎和悉尼去了。我就好打鐵這一口,主要是為了不讓秦鎮米皮刀失傳。現在大都是機器切皮子,所以買切涼皮刀的人越來越少。我這裡也是訂製,誰需要我才給誰打。關公刀也一樣。人活著總要給社會做一些事兒才好。圖為胡一刀在演示關公刀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